禅让的艺术:再说曹丕代汉
拙文《曹丕代汉值得解读》在公号上一发,观者寥寥。这本不奇怪,因为文字差,自然就没人愿读。我自己反思之际,还是有朋友来电就文中提到的史实与我交流、切磋,并提供了很好的观点与思路,于是又激励我敷衍出这一篇小文。
一般来说,自古皇帝都喜欢臣子们把自己比作尧舜,但从来没有人愿意像传说中的尧舜那样将皇位禅让给外人,当然就是禅位给自己的亲儿子的也屈指可数。反过来,想接受禅让的却大有人在。这也不难理解,对于那些大权在握的重臣、军阀而言,要废黜傀儡皇帝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在这过程中也需要掌握分寸,毕竟谁也不愿落下篡夺的恶名。最好是“你情我愿”,前朝皇帝自愿退位让贤,自己再礼让一番。假戏真做,大家都配合着来,前有样,后有学,曹丕代汉的意义实在该大书特书。
曹丕的实践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因为“尧舜禅让”毕竟年代久远(真假也未可知),而曹丕代汉的过程却被陈寿忠实地记录下来(当然还有裴松之的长篇注释),可操作性,这其中的细节或曹丕的良苦用心还是来应该适当解读一二的。
首先是一系列祥瑞的出现,并且是从曹操的故乡谯县开始的。先是谯县出现黄龙,然后是饶安县上报见到了白雉,这以后诸如此类的报告接踵而来,凤凰、麒麟等异兽无所不有。祥瑞的出现,当然是要证明魏国、曹家和曹丕本人已经拥有了天命。呈报祥瑞的官员与地方也会也回报,官员们自然是升了官,百姓们通常也会被免除全年地租,所以祥瑞的出现见多了也就不怪了。这套东西说白了就是造舆论,营造“天下归心”的良好氛围。
随后,曹丕采取了极为高明的一步就是南征,集中曹魏的精锐兵力进行南征。按理说,此时的曹丕绝对没有剪除孙权的信心和实力,曹丕信誓旦旦地南征当然不是为了消灭东吴,巡视各方并展示实力,也可随时镇压反抗势力,这才是其真实的目的所在。曹丕回师后既不回邺城,也不进许都,而是驻军许都附近,连受禅让的仪式都是在军营中进行,显然是出于军事控制上的考虑。
禅让过程中,曹丕的“三让”也表演得有声有色。一方面是因为曹丕本人才华学识都很高,他完全有能力将假戏演得十分逼真;另一方面则是曹操铺垫得好,曹丕完全是水到渠成,由于胜券在握,不怕夜长梦多,操作起来自然就相当从容。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曹丕的禅让戏演得成功,自然也离不开汉献帝的配合。献帝此时虽然除了俯首帖耳外已别无选择,但真要是干出想曹丕的孙子曹髦那样莽撞的事来,也会大煞风景。知趣的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食邑有一万户,十四年后寿终正寝,获得“孝献皇帝”的谥号,以天子的礼仪安葬,相比后世死于非命的其他禅位君主,自然我们也该夸夸曹丕的“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