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鸟——褐马鸡

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

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物种学史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禽经》中记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三国魏诗人曹植在《赋》序中写道:“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明末张自烈撰的字书《正字通》曰:“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

”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的说法。这是因为褐马鸡的雄鸟在每年的繁殖期间,都要为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据说有时达到斗死方休的地步。

所以,从战国时赵武灵王起,历代帝王都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朝时改为蓝翎和花翎,蓝翎纯为“鹖”羽,品级较低者戴之;花翎则外部为“鹖”羽,内部为孔雀羽,高级官员配戴,并且以翎眼多少来区别官员的高低。

历史上褐马鸡曾在中国广泛分布,范围可能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甚至长江以南,而主要分布于华北的广大地区,分布区大而连续,与当时的人类生活有诸多联系,是人类周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的变迁,使褐马鸡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过度猎捕、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

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也给褐马鸡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压力。在山西,沙棘的浆果是冬季降雪封山以后褐马鸡的主要食物,由于人们对沙棘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人与褐马鸡争夺沙棘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乱砍沙棘林,长此以往势必威胁褐马鸡的食源。

在褐马鸡的栖息地内一年四季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践踏山林,污染环境,也严重惊扰褐马鸡的正常生活。每年春末夏初是褐马鸡的繁殖期,也正是当地村民上山采药、砍柴、割条、挖菜等经济活动频繁的季节,许多村民在丛林中发现褐马鸡的巢就连窝取走,或追逐驱赶孵卵的雌鸟,使它的繁衍生息受到威胁。

形态特征

褐马鸡头顶羽毛呈绒状,黑褐色,颈亦为黑褐色,枕后有一不甚明显的白色狭带,额基白色而具黑端,鼻孔后缘、耳羽白色。耳羽成束状,并向后延长和突出于头颈之上,形状像一对角;头侧裸出,赤红色,满布以细小的疣状突;

上背、两肩棕褐色,并具光彩,羽端分散呈发状;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银白色,尾羽末端黑而具金属紫蓝色光泽。

最外侧两对尾羽羽片完整而不分散,向内的7对外翈羽支均分散如发,形长而稍曲,内翈和羽端仍完整不分散;中央两对内外翈羽支几完全分散如发,仅羽端有一小块完整,状如匙状。

此2对中央尾羽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其羽支和羽端均下垂,状如马尾,覆盖在整个尾上。两翅表面棕褐色,飞羽稍淡,且具浓棕褐色羽干纹。颏、喉白色,前颈浓棕褐色,往后逐渐转淡,至尾下覆羽为棕灰色。

虹膜橙黄色至红褐色,嘴粉红色,脚、趾珊瑚红色,爪角色。雄鸟跗蹠具距。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

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像对白犄角,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泛着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因而有得名“角鸡”。

栖息环境

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生活习性

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留鸟。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产的防寒,抗逆本领显著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所吃植物种类多达80多种,动物性食物18种,其中主要食物为沙棘、莎草、龙胆、灰栒子、野蒜、柴胡、车前、黄刺玫、刺李、大花韭、野豌豆、远志、米口袋、蒲公英、堇菜、柳、野首蓿等。

觅食活动主要在早晨下树后和傍晚上树栖息前。中午多在林下灌丛中体息或沙浴,也有在树上伏枝休息的。通常成松散的集群觅食,或边走边用嘴在地上刨食或啄食,也啄食或跳跃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浆果或昆虫,有时也上到树的低枝上啄食。

繁殖方式

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

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

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

分布范围

褐马鸡仅分布于中国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山西西北部宁武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国特产鸟类。

种群现状

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现中国不少动物园和保护区内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马鸡,并积累了成功的繁育经验。

  濒危因素

1.天敌:(1).巢被天敌损害高(达43.75%)。(2)被天敌捕食的个体。

2.因为贸易被捕猎。

3.栖息地破坏:保护区外有零星数量,农业及城市的侵占是其主要威胁,砍伐森林及放牧家畜导致栖息地退化。

4.作为食物被捕猎:日渐最多的取卵为食者在保护区是个严重问题(ZhangZheng-wanginlitt.)。

5.种内生物学特点:1.下野蛋和弃巢不孵。2.未受精卵占4.2%。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5]。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文字参考网络,图片2017年拍摄于山西省交城县玄中寺。

(0)

相关推荐

  • 【rlyl物种说】今日--小青脚鹬(Black-throated bushtit)

    rlyl陪你每天认识一个新物种 (总第1466篇) 好好学习  天天想上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

  • 没有原麝,没有褐马鸡,为什么河北驼梁还这么重要?

    猫盟CFCA 民间野生猫科动物保护联盟昨天 22:12 提到保护,很多人会想到热血,但我们认为,保护最重要的是要在热血中保持理智. 带豹回家从2017年被提出,是猫盟毋庸置疑的使命项目,工程之大,无论 ...

  • 三进寿光只为它

    专注拍鸟 9月6号秋月凌晨两点出发,三上寿光拍摄棕扇尾莺,自从爱上了这些小家伙使我欲罢不能,魂牵梦萦. 巧小的棕扇尾莺灵动可爱,又见一字马"大劈叉"的其经典动作 走在九月的月色下, ...

  • 每日一鸟——绒额鳾

    绒额鳾(shi)(学名:Sitta frontalis)是色彩鲜艳的小型鸣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 ...

  • 每日一鸟——仓鸮

    猴面鹰(学名:Tyto alba)又叫仓鸮.猴头鹰等,是中型鸟类,共有28个亚种.体长33-39厘米,翼展85-93厘米,体重470-570克. 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 ...

  • 每日一鸟——鸳鸯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英文名: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 ...

  • 每日一鸟——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属中型潜鸭,个体比红头潜鸭小,和凤头潜鸭差不多.体长33-43厘米,体重0.5千克以上不到1千克.雄鸟头.颈.胸暗栗色,颈基部有一不明显的黑褐色领环:眼白色 ...

  • 每日一鸟——楔尾雕

    (图片2017年5月拍摄于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国家森林公园) 楔尾雕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猛禽,雌鸟大于雄鸟,身长76-110 cm,翼展200-250 cm,雄鸟体重2-5 kg,雌鸟体重 4-7.2 kg, ...

  • 每日一鸟——红腹锦鸡

    (图片拍摄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泉水湾.孟村:三门峡市甘山:陕西省洋县)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cm.尾特长,约38-42cm.雄鸟羽色 ...

  • 每日一鸟——澳洲白鹮

    (图片2017年5月拍摄于澳大利亚悉尼) 澳洲白鹮(学名:Threskiornis moluccus,英文名:Australian White Ibis)是鹮科白鹮属的鸟类.分布于澳洲. 澳洲白鹮在澳 ...

  • 每日一鸟——石鸡

    (图片拍摄于山西平陆) 石鸡(学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 ...

  • 每日一鸟——稚鸡

    (图片拍摄于河南汝阳乐元沟) 雉鸡(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共有31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