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道新颖的面试真题,谈谈面试的一些本质问题
国庆期间,听到一位已经上岸的学生今年遇到的一道国考期间的面试真题,题目大概如下:
第一个案例:当前推行垃圾分类,一位市民在公园里游玩,手里有吃剩的包装袋,但是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垃圾桶。
第二个案例:某地在广场上安装了分贝测试仪,广场舞大妈们看到自己的音乐声音超过了警戒分贝线,自觉调低了音量。
请你结合两个案例谈谈对社会治理方面的看法。
这道题目的出题形式还是比较新颖的,这位学生是这样答的,简要分分析了下两个案例,然后结合我公众号发过的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德治、自治、智治等方面内容进行作答。应该说基本答到了点子上,毕竟考了90多分。
我们姑且撇开分数不谈,单独看这个题目,其实两个案例是形成了对比的,看到这里,我们其实应该联想到一类题目,就是对立观点类题目。都是从不同层面描述同一个问题,但这道题目和对立观点类题目的有些许不同之处,就是明确要求了围绕社会治理进行阐述。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题目的两个案例,其实暗藏着一明一暗两条线。
第一条线是明的,从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上来说明社会治理的。第一个案例是缺乏垃圾桶导致了群众无法践行垃圾分类,第二个是具备了分贝测试仪让群众自觉的履行了社会责任。
第二线是暗的,也就是群众都具备了良好的自觉意识,换言之,就是社会治理五大方式中的德治教化功能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能够初步看出出题人的意图所在,一方面考察考生对于当前的社会热点是否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考察考生能否通过对比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并且对症下药,也就是对比分析能力。这也是这道题目的难点所在。
而在政府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对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案例的对比,寻找问题、提出对策,也是一项常见的工作。
因此,这道题目本质上还是现实工作的一个模拟,如果能够把这两个点都答到了,那么得分点基本上可以拿到了。
由此可见,无论面试题目怎么变,其最终的本质,还是考察基本思维能力的。只要在平时复习中,注意锻炼相关思维能力,那么无论出题形式如何变化,面试分数不会差到哪里去。
最后谈下这个题目的两种答法。
第一种是分别分析两个案例,然后提出加强社会治理的对策;
第二种是把两个案例放在一起分析,第一点从基础设施层面答,第二点从德治教化层面答,然后提出对策,对策可以说三点,一是政府要完善基础设施,这里要注意突出设备的智能化,也就是社会治理五大手段中的智治支撑,二是强化德治教化,三是突出自治基础。
整体上看,内容并没有脱离常见的复习范畴,只是在出题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并且增加了对比分析能力的考察。
近期文章:
“我读100遍,就不信背不下来”,低级的记忆方法正在摧毁你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