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教育一厢情愿——韩国“自杀大桥”的教育启示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警惕教育一厢情愿



韩国首尔汉江上有一座麻浦大桥,因连续多年受到自杀者青睐,被称为“自杀大桥”。仅2007年到2012年间,就有超过100人在此跳桥,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3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韩国政府对大桥进行改造,在桥两侧的栏杆上放置了很多励志短语。韩国政府将这些短语广告称为“双向性沟通”,从此麻浦大桥也被改称为“生命之桥”。
夜晚,每当有行人经过,大桥栏杆上的感应灯便会亮起,暖心的文字也随之浮现。除了励志短语,栏杆上还有一些温馨的家庭照片,以及诱人的美食图片,以此唤起轻生者对美好生活的留恋。
大桥改造完成后,广告界和媒体一片赞誉,这里也成为文青打卡的首选之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从第二年开始,麻浦大桥的自杀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直线上升:自杀人数是前一年的6倍。
这是新闻,但不只是新闻,也是教育的投射。
麻浦大桥成为“自杀大桥”后,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态度应该是积极的,社会上一片叫好之声,但最终的效果却与期待截然相反。此事和教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想来,类似的情况,在教育领域中何尝不是客观的存在?
比如,学生犯错误了,老师对他进行批评处罚,这是职责所在,也是负责的态度。老师以为拯救了走向危险的灵魂,可学生未必全然买账,有的以为小题大做,有的甚至认为和自己过不去。
再比如,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希望学生能考个好学校奔个好前程,大部分学生理解并接受了,但总有学生不以为然,认为是老师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并非真心为学生好,有时还引发激烈的师生冲突。
批评处罚也好,严格要求也罢,我相信,老师都怀着美好的初心,但对学生来讲,却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必须承认,教师的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重要原因(暂且不说),但作出怎样的反应,决定因素应该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生命大桥,缘何变成“自杀大桥”?专家称,这是一种“白熊效应”,轻生者更希望找到那些著名的、有意义的地方结束生命,从而为死亡赋予一种象征意义。
不过,韩国网友却有另一种解读——看看桥栏杆上的标语!“吃饭了吗?”“你最近过得好吗?”“是不是累了?”“有什么烦恼吗?”对正常人而言,这些标语很温暖,照片很温馨,但对一个忧郁到想自杀的人来说,这些话是莫大的讽刺,完全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任何一种判断,都是我们旁观者的主观臆测,最有发言权的唯有当事人。当事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当事人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老师的教育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受众学生的体验是评价的最重要标准。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奇妙的世界,细心观察深入了解施教对象,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开展个别化教育,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自杀大桥”悲剧的发生。
自杀人数增加是显性的,我们的教育是隐性的,有没有一种可能,看似平稳的背后,问题在变多,矛盾在加剧呢?真的,每一个教育行为,我们都需慎之又慎,在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研究透之前,保持沉默不贸然行动,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切不可从经验出发一厢情愿,以至于好心办了坏事。你我一起共勉!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浙大等多所高校培训讲师,国培、省培授课教师。《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