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氏五积万用方》打开慢病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初氏五积中医研究所)
分型辨治不能代替辨证论治
中医分型辨治源于五六十年代体系化教育刚刚开始,受中医西化影响,从那个年代开始中医形成一股热潮分型越来越细,也似乎越细越好。有了八纲辨证、阴阳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六淫辩证。二位数之多,从何处入手?学医之人是叫苦不迭。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内科学》为例,教材中共分为八大系病症,分别是肺系病症、心系病症、脑系病证、脾胃系病症、肝胆系病症、肾系病症、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症。每个系病症里平均分有7个证型;每个证型里又平均分有7个分型。比如心系病证中的第一节心悸病分为:1.心虚胆怯2.心脾两虚 3.阴虚火旺 4.心阳不振 5.水饮凌心 6.心血瘀阻 7.痰火扰心 。每个分型对应1—2个方剂。一个严重的心悸病患者上述证型多数兼具,这方子怎么开呢?如果还兼有其他疾病,方子又怎么开呢?而且相互矛盾、冲突,临床上难以取效。又如中医之腰痛 通常分型为风湿腰痛、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阴虚腰痛、肾阳虚腰痛等。一个分型至少对应一个方剂,一个患病三年以上的腰间盘突出患者上述大多证型均会涵盖,同时患者兼有严重腹泻、头晕又如何解决?
分型过细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黄帝内经》“一气周流、龙虎回环”整体观念。宇宙是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才有了后来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短短数语,便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论述了中医学的许多基础理论。这些经典无时无刻的提示着后人——中医是微观上的宏观医学,整体观念是根本,辨证论治是方法。传统的分型辨治不能代替辨证论治的。
简单分型难以应对复杂慢病
有关数据表明,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未来10年将有8000万中国人死于慢性病,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国民健康头号杀手。慢病不仅数量之多、上升之快而且难于治愈,往往是由于病症并不像传统辩证那样清晰、明确,比如:非常明确的属于脾虚湿盛、湿热蕴肺、属于阳明腑实,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传统的辩证方法治疗简单疾病,往往定位明确、立竿见影;但面对慢病疑难病症,很多医生常常顾此失彼,难于应对。勉强开出药方,心中忐忑不安,不知能否见效。简单对简单,复杂对复杂人体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对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慢病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
《初氏五积万用方》是在传承《五积散》的基础上,对原方的剂型、剂量、用法进行较大改进,突出以调节脾胃为轴线的思想,更针对现代人饮食过度导致脾胃大伤的症候特征。《初氏五积万用方》遵循一气周流、龙虎回环的整体思想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启动机体自愈能力从而逐渐康复。
初氏五积万用基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苍术,厚朴,麻黄、白芷、干姜、肉桂、当归、芍药、川芎、桔梗、枳壳。
五积万用方方解:
1、湿积(祛湿)方中重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平胃散,功擅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消湿积。
2、痰积(化痰)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为二陈汤,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3、寒积(祛寒)方中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以散外寒;干姜、肉桂辛热温里以祛里寒。
4、血积(活血)方中当归、芍药、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四物汤去地黄,简称三物汤)。
5、气积(理气)方中桔梗、枳壳二药配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升降气机,理气宽胸,善行气积(张锡纯善用的对药)。
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散寒温里、气血痰湿并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症得解。《初氏五积万用方》用药虽广,但主辅分明,药量均稳,投之便效。《初氏五积万用方》独特的整体诊治方法,通过万例验证,显著缩短疗程,2—3剂即可快速收效。较传统辨证提高临床疗效50%——100%。运用《初氏五积万用方》之精华,皆在于精准而高效的加减化裁,而加减化裁依据在于雄厚的医学知识的有力支撑。
敬请关注:《初氏五积万用方》培训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