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闻名于天下,然而登黄山,给我震憾的还是黄山松。凡是到过黄山的游人,无不为黄山松的坚韧苍劲而感叹,黄山松总是给人联翩的浮想。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立于山巅放眼望去,四周到处都是各异的黄山松。有的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有的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有的曲虬苍劲,如苍龙凌云。

黄山松奇,闻名遐迩。黄山松也因山的海拔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当行走在半山腰以下时,就好似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目之所及,黑压压一片松树群居在一起,松树的树干浑圆,笔直参天,宛如一种向上的力量,不禁让人顿生敬意。

越往高处走,黄山松也逐渐矮小起来,高不盈尺,它们大多是个体独居。或贴于悬崖边绝壁,打破了平衡与对称,旁若无人,如隐士独居一隅,引人心弛神往。因地势不同,黄山松生长的态势也不尽相同,或群生,或独居,群生松高大而整齐,独居松矮小而散漫。

在半山腰体验黄山松的美,最好是俯视和平视观察。当俯视时,黄山松的姿态整齐划一,松针茂密,不乏栋梁之材。若是平视,黄山松如旌旗万杆,绿冠如云,山风过处,松涛阵阵,如大海扬波,万马奔腾。然而,这些只是一种壮美,还称不上奇美。

若要看到奇美的黄山松须在山顶观望,或在半山腰仰视才能体验到它的壮美。山愈深,峰愈高,气愈寒,岩愈危,松愈奇。尤其是那悬崖绝壁上的黄山松,有的如虬龙探海,有的如倒挂金钩,有的虽经雷电摧折,仍像一柄断剑怒指苍穹。黄山松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或立或卧,有俯有仰,千姿百态,竞秀争奇。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但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出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黄山松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黄山松是如何生存的?

黄山松之奇,就奇在生于峰石之上。据说,黄山松之所以能在危崖峭壁中生长,是因其根部能分泌一种酸性物质,可以侵蚀石头的表面,使石头分化为岩土,黄山松因此得以扎下根来,并能汲取岩缝里的水分和养料,以供生长需要。

黄山松生长在这缺少土壤的危崖峭壁,它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黄山松的根越伸越长,越扎越深。在这绝壁之上的黄山松,其根比树干要长数倍以上。

据说,黄山松的生长还是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的,每当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氮气就会转变为氮盐,再融入到岩缝当中,后又被松树的根须所摄取,成为松树生长所需要的氮。树根尖端的松罩能分泌出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在溶解岩石的同时,还能释放出岩石中的磷、钾等物质。

在山崖的绝壁上,一株幼小的黄山松在石缝里生长着,它高不及数米,却坚韧而又有着活力。我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时,惊讶大自然真是造物的能手,它赋予了黄山松波诡奇特的形象美。

黄山松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才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一粒种子不幸飞落到这冰冷的石缝中,这里没有任何养料,种子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这棵幼小的生命也能如此的顽强。也许,这力量是在一代代黄山松艰辛的求生中,将生存的记忆化为一种奇特的基因,潜入黄山松的骨头里。

黄山松与山下的松树绝不一样,那些拥挤在温润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山顶绝壁处的黄山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苍翠,矫健而窈窕。黄山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它坚韧挺拔的身躯,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在荒峰野岭的山巅极顶,在下临万丈的千仞峭壁,在凶险莫测的恶劣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耸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那些挺拔、伟岸的黄山松,顿心生敬意。

也许,黄山松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站在黄山之巅,只见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黄山松,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裸露着残枝断干,但其枝叶却仍很苍郁。有的在同风、霜、雨、雪、雷的争斗中被击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然尊严地挺立在陡壁之上。

大自然对于黄山松可能过于严峻了些,但是大自然却又并不偏私的,它赋予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于是,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黄山松全都具备。

黄山七十二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黄山松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真是占尽了“天下美景集黄山”之妙。于是,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