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面对和接受不断出现的新的历史知识,因为我们已知的有记载的历史知识只是历史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这极少的部分又绝大多数是统治阶级的历史。
——戴泉明《天下之货仓》九州出版社
《天下之货仓》新书推介 详情请见130期 欢迎预订 多谢支持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十六
本文8157字 插图51幅 视频1'10'' 阅读15min
【编者按】根据系列大纲安排,上两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了聊开元寺和东西塔的与众不同之处。毋庸置疑,开元寺是中国汉地唯一完整保存唐密轨制和独特的融合多元文化的佛寺,是以高超的汉文化艺术手段和方式来表达佛教思想教义的杰出范例;而东西塔是中国高度最高、体量最大的对偶石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和造型艺术的巅峰之作。乡音130期是《天下之货仓》的新书推介。该期主要介绍泉州籍学者蔡治淮关于本书的推荐语、值得预订的三大理由以及本书简介、作者简介和如何预订本书。“双十一”双重特惠结束。不过年底前预订,继续特惠每套书立减98元;团购10套以上,每套再送116元书礼,数量有限,先订先送,送完为止。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而中国儒家文化本身,不仅仅代表东方文明,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脉络。文庙则是儒家文化独有的标志。本期关注的文化遗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府文庙——
【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之十六:
泉州府文庙——
中国东南规模最大的“庙学合一”的儒学教育和传播中心
文庙即孔子庙,又称孔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中国有1600多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泉州府文庙是其中之一,是中国东南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和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最高学府,亦是全国文庙中罕见的宋代建筑遗构。唐代注重推广官学制度,中央设六学,地方设州、县学,泉州最早的学宫为“鲁司寇庙”(孔子曾为鲁国司寇,故名),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位于泉郡城西(今泉州六中处),为泉州孔庙之始。五代时,“鲁司寇庙”改称为“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泉州通判乔维岳迁宣圣庙至崇阳门外三教铺(现址)。六年后,知州事孙逢吉在“宣圣庙”建学,泉州自此有完整州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太守高惠连西迁州学于育才坊,因“衣冠遂减畴昔”[1]被千夫所指,而史实并非如此,而是因其女婿吕惠卿列为“奸臣”而受牵连,他任泉州太守,又累官兵部尚书政务,《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竟不予立传,“实为史官反对变法造成的千古冤案。”[2]
1902年的泉州府文庙尊经阁,又称魁星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新中国成立后,因有倒塌危险而拆除,上层移建于百源川池中作八角凉亭,遗址建华侨大厦。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龙图阁学士柯述告老返乡主持将州学复于旧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泉州知州刘子羽按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在今址建成大成殿,殿前置东西两庑,殿东建明伦堂,殿后为议道堂。明伦堂前为东西十二斋。大成殿、明伦堂之南各有方池,池前为藏书阁,廨丁庖廪悉留。又续庚门旧地,辟门西向,门内“凿展河睿青草池,纳潮汐于桥之下”,使学宇告备。嘉泰元年(1201 年),太守倪思建棂星门,辟武斋,增小学等,规制逐步完整,占地一百多亩。据文献记载,大成殿最后一次重建是咸淳元年(1265年),摄晋江县令钟国秀。其后历代10多次皆为修葺,但时至今日原貌依旧,整个府文庙也基本保持宋代左学右庙的建筑规制(现规模约占地40亩)。位于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左边的学宫——明伦堂(图源:宋元郎/摄)府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是迄今为止国内仅存的宋代重檐吴殿顶(庑殿式为清代说法)结构。此等结构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如将泉州大成殿屋顶与号称“全国四大孔庙”大成殿屋顶作比较,即可发现有很大不同。虽然都是重檐庑殿式结构,但“四大孔庙”大成殿正脊都是平直线,而泉州大成殿的正脊则为弧线,这在全国孔庙独一无二,而且后者垂脊长度比前者垂脊更长,故后者屋顶坡度面积比前者更为壮观,凸显出宋式“重檐九脊”的弧线之美。而这种弧线美是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开元寺东西塔的八面塔檐亦是如此。
全国四大孔庙之南京夫子庙 明清建筑 前庙后学 (图源:网络)
泉州府文庙大成殿面阔七开间(35.2米),进深五间(20.8米),空间高度9米。殿身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其结构繁杂,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其柱础皆为青石覆莲座,殿内和前檐共8根浮雕盘龙石柱,造型简练、古朴生动,这些宋代遗物为全国现存孔庙所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殿前东西棂牅嵌以《易经》的八卦太极砖雕,这在全国孔庙甚为独特,其创建年代史籍无考。先秦易学到了春秋孔子赞易,便分为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蔡清从祀文庙来看,此八卦砖雕应在明清,“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3]明代以蔡清为领袖的“清源学派”处于明代全国易学研究的巅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府俞咨伯重建明伦堂,蔡清赞曰:“盖举闽之学宫,未有若斯之盛者”。有意思的是,在两旁八卦太极砖雕下各有白石浮雕的神兽“犭贪”,龙首牛尾,麟身偶蹄,它贪得无厌,什么都吃,后来它看到太阳从东海升起,想冲过去吞下太阳,结果跌进海里淹死。它与泉州开元寺西塔旁著名的麒麟壁神兽一样都是警示为官若贪必死无疑的道理。但很少有人关注这两幅浮雕,泉州府文庙是仕途之始,这两幅浮雕安放在大殿两旁,其意图不言而喻。这在全国孔庙也是极为罕见。大成殿前东西棂牅嵌以《易经》的八卦太极砖雕(图源:宋元郎/摄)
大成殿前东西棂牅嵌八卦太极砖雕下的神兽“犭贪”之浮雕,上图为东“犭贪”,下图为西“犭贪”(图源:宋元郎/摄)大成殿前的月台又称拜亭,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月台须弥座为宋代青石浮雕,上枭为仰莲,下枭为覆莲,皆与上、下枋为整石雕琢;束腰为花卉图案;圭角为泉州独有祥云连檐,与东西塔须弥座圭角相同。最为独特、也是从未被关注的是月台后面左右安置的螭首。螭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能吞云吐雨,古代皇家建筑就常有螭首散水装置。而且螭首都是安置在月台前方,作为排水口装饰。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在月台后安置宋代石雕螭首,在全国孔庙乃至皇家古建筑恐怕也是孤例。若与元明清的螭首相比较,泉州宋螭首显得为简练温和。泉州府文庙大成殿的月台须弥座,自上而下为上枋及上枭、束腰、下枭及下枋、圭角。(图源:宋元郎/摄)
泉州府文庙大成殿的月台的西螭首。(图源:宋元郎/摄)泉州府文庙大成殿的月台的东螭首(图源:宋元郎/摄)
汉白玉螭首 蒙元时期 元代上都遗址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图源:网络)府文庙主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庙门在今涂门街至洙泗桥及拜庭,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走进拜庭,南为棂星门,北为大成门。大成门之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进大成门,下阶临泮桥、泮池。过泮桥为甬道、拜庭,拜庭上为露台。露台正对为孔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 府文庙主建筑的东侧,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庙学范围内,原有十五座乡贤、名宦专祠。西侧为泮宫,亦称圣贤门,坐东朝西。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学校就称泮宫。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大成门是府文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现存系清末建筑。外有露庭,原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人。露庭南面为棂星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为半月形泮池。元·至正九年(1350年),郡判卢僧孺建泮桥。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元·至正九年(1350年),郡判卢僧孺建泮桥。(图源:宋元郎/摄)大成殿与学宫的泮池与八卦沟相通,故可纳潮水于桥下。(图源:宋元郎/摄)大成殿上方悬挂有清·康熙、雍正、嘉庆帝御书匾额。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现为依照唐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雕就的孔子木雕立像。殿内东西两边木龛,供奉“四配”即孔子四大弟子及传人颜回、曾参、孟轲、孔伋木雕立像。东西两侧还设有两龛,分别供奉“十二哲人”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大成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供奉木雕孔子立像。(图源:宋元郎/摄)依照唐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雕就的孔子木雕立像。(图源:宋元郎/摄)四配之一 述圣思子(孔子孙) 立像(图源:宋元郎/摄)东西两侧还设有两龛,分别供奉“十二哲人“。图为东龛六哲及礼器(图源:宋元郎/摄)大成殿内陈列文物有祭孔礼器铜酋、铜壶、铜牺酋、铜簋、铜豆、铜爵等,祭孔乐器有特磬、编钟等,以及舞器等文物数百件,皆为清康熙年间仿古而制。大成殿内摆设的清代祭孔乐器:特磬(图源:宋元郎/摄)大成殿内摆设的清代祭孔乐器:编钟(图源:宋元郎/摄)泉州府文庙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其是中国孔庙仅存的宋代重檐吴殿顶风格及遗构,亦不仅为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规制最为完备的文庙建筑群。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祭祀之所,又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最高学府“州学”之地;而且是东南亚和东亚以及台湾儒学的传播中心;甚至覆盖了宋元时期刺桐侨民子弟特别是阿拉伯蕃商后代的儒学教育。因此,泉州府文庙具有与众不同的“庙学合一”的特质。泉州府文庙是中国孔庙仅存的宋代重檐吴殿顶风格及遗构(图源:宋元郎/摄)泉州历代从府学培养出来的举人、进士不可胜数。据泉州方志委最新统计,泉州历代进士总计2502位,文进士2314人,其中唐朝16人、五代7人、宋朝1484(含特奏503人)、元朝2人、明朝552人、清朝253人;武进士(含宋武举)188人,其中宋朝(武举)52人、明朝59人、清朝77人。泉州历代状元总数是19人,其中文状元14人,武状元5人。甚为传奇的是:“泉州府学……庙庭有皂荚,每应州人举进士之数。”[4]“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以明经(学究)及第,但进士落榜。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5]明代在明伦堂学宫就读的梁克家则是讲堂下池并蒂莲花报祥兆,是年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参加福建乡试,夺得解元。“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6]乾道八年(1172年),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7]是泉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宰相。
梁克家(1128年-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福建晋江(今泉州)人。自幼聪敏,勤奋自励。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1186年),进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自北宋泉州府文庙创办“州学”,县学、私学兴起,书院风行,文风甚盛,甚至覆盖了宋元时期刺桐侨民子弟特别是阿拉伯侨商后代接受儒学教育。今泉州古城东南的“东鲁巷”就是南宋刺桐蕃商巨贾蒲寿庚府第东的“东鲁学轩”,其“鲁”字便是取自唐代泉州孔庙“鲁司寇庙”,教授蒲氏子弟儒学。元至正十年(1350年),泉州郡守偰玉立拓建南罗城,倡修文庙,同年郡判卢僧孺建泮桥、泮池。可见,在蒙古人执政的朝代,儒学亦是当时文化教育的主流,备受尊重。东鲁巷为宋元时蒲寿庚家族所建的”东路学轩“的遗址。(图源:宋元郎/摄)
元代泉州路总管 郡守偰玉立浮雕像,任内倡修府文庙、清真寺,拓南罗城,建德济门,史称”温陵贤守“。(图源:乡音文化)蒲寿庚之兄蒲寿宬就是阿拉伯人后裔在宋代刺桐接受儒学教育的佼佼者。蒲寿宬是深受汉族儒家思想影响的阿拉伯侨民,极力推崇儒家以礼教化思想,其诗赋成就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明《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其诗颇多,《文渊阁书目》载有《蒲心泉诗》一部一册,清《四库全书》收录《心泉学诗稿》。蒲寿宬交游甚广,结交刺桐达官贵人、学者名士、布衣诗人、僧人道士,其《心泉学诗稿》近300首诗作中,多数是与友人的赠诗、和诗。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知广东梅州,“《万姓统谱》又载其在官俭约,於民一毫无所取,建曾井、汲水二瓶置座右,人颂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事一般清。’是寿宬在当日为循吏” [8]。四库全书 集部 心泉学诗稿 [宋]蒲寿宬(图源:乡音文化)明代,泉州府文庙俨然成为东南亚和东亚以及台湾儒学的传播中心。“闽人三十六姓”便是明证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为方便贡使往来,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移民琉球,开辟并定居久米村,并建孔庙、天尊庙(关帝庙)、天妃庙。三十六姓后裔最为著名的“琉球五伟人”之一、政治家、儒者蔡温,祖籍南安,其先祖蔡崇就是首批移民琉球的蔡姓始祖。而有“全台首学”之称的台南孔庙落成于明永历二十年(1666年),是全台湾建成的第一座孔庙,也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明郑政权在台湾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标志着儒学正式进入了台湾,成为台湾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自北宋泉州海上贸易兴盛,儒者从商渐成风气。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与苏颂、吕夏卿同窗的崔唐臣,考举不第以百贯钱购船起家,贩运杂货发迹。这种弃文从商者在南宋尤为突出,难怪南宋文坛领袖刘克庄有诗曰:“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莫陶朱……只博黄金不博诗。” [9]儒家文化知识不能不随着这些有文化的刺桐商人通过海上商路向外传播。值得一提的是,12-14世纪是宋元刺桐海上贸易的高峰期,在古代中国主导海上贸易的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因此,作为东西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泉州很有可能就是东学西渐的重要门户。“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这两者不是互不关联的,或者说,不是相互独立的。” [10]《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大大刺激了西方人的“东方想象”。元代泉州成为中国南方罗马天主教的传教中心。到了明代,伴随着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的东进,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骤然增加。17世纪初,大量的中国瓷器、丝绸等通过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船队直接进入欧洲市场,风靡整个欧洲社会。此间,中国儒学经典如《论语》《大学》等通过海上贸易商路进入了法国,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18世纪的法国启蒙家如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笛卡儿、狄德罗、霍尔巴赫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推崇,伏尔泰将孔子作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在礼拜堂内供奉孔子的画像,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人性观念、社会法则、道德伦理等加以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11]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图源:网络)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谢林、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除此之外,《易经》启迪了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算法,现代数理逻辑依托于《易经》等。这些都对世界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12]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人之一,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汉名白晋,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他曾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图源:网络)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东学西渐源于何处,但是16世纪的西学东渐却与泉州士大夫不无关系。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入广东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便是在时任韶州知府、泉州人谢台卿保护下顺利传教6年;1595年利玛窦北上途经南京时结交大思想家、泉州人李贽,进京后又结交在京的泉州籍士大夫张瑞图等。利玛窦病卒北京后,又是在内阁首辅、泉州人叶向高斡旋下,成为首位葬京的西方传教士。其后,被誉为“西来孔子”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也是在叶向高支持下入闽传教,九进九出泉州。[13]
利玛窦画像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图源:网络)
“西来孔子”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石刻像拓片。(图源:网络)
泉州府文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文庙群体中所独有的向外传播的条件,在于其所处的“东方第一大港”[14]的地理位置,更在于其培养的儒家人才成为散布于东亚、东南亚的华侨。“尤其是17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主宰南海贸易线路的是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雄厚白银资本的泉州明郑海商集团。”“而这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南洋文明’则覆盖东亚和东南亚。'南洋文明’是以泉州商人为核心、操同一种方言、有着共同文化传统的闽南海外商人族群与欧洲人以及岛屿土著人互动中而产生的新型文明;它是传播海外的儒家、道教、汉传佛教与印度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等世界主要文明在南海交汇的产物。” [15]而儒教传统则是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的主流文化,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所形成的冠婚丧祭习俗、衣冠制度以及历法等深刻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
[1]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载:“高侯(高惠连)逞私撼,迁而西之,衣冠遂减畴昔。”
[2][13][15]戴泉明:《天下之货仓》九州出版社。
[3]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
[4]清·乾隆《泉州府志》
[5]宋·《太平广记》引徐铉撰《稽神录·登第皂荚》
[6][7]《宋史·列传143·梁克家》
[8]清:〈集部18·附录·心泉学诗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5。
[9]南宋·刘克庄〈泉州南郭二首〉《刘克庄诗选》卷23。
[10]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吴象婴 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11][12]《泉州的世遗故事新讲法》,故事孵化器,微信号:gh_737e1f05720d,2018年7月6日
[14]《马可·波罗游记》,陈开俊等合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