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①:十年前轰动全国的五百年未解之谜——蟳埔"小矮人墓群"至今无解|乡音|171期

本文4661字  图片23幅   阅读10min(不含视频)

|乡音|171期

追踪①:十年前轰动全国的五百年未解之谜

——蟳埔"小矮人墓群"至今无解

在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小人国的故事引人入胜。从中国清代小说《镜花缘》里唐敖的小人国奇遇,到英国奇幻小说《霍比特人》《魔戒》中的惊险迭出的小人国;从德国《格林童话》里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再到英国《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小矮人的故事无奇不有。然而,小说中的小人国真的存在过吗?
电影《霍比特人》海报(图源:网络)
《霍比特人》剧照(图源:网络)
十年前,泉州湾入海口的“小矮人墓群”的曝光,引发国内记者蜂拥而至,轰动一时。然而,十年过去,长达5个世纪的泉州“小矮人”之谜至今无解。

五百年未解之谜:蟳埔"小矮人墓群"

蟳埔地处泉州湾出海口,形势天成,港深风静,往来船舶停泊于此,为海外交通要津。蟳埔村民滨海而居,靠海为生。据清嘉庆年间蔡永蒹《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明代倭寇肆虐沿海,地方不靖,即于此设立鹧鸪巡检司,天启七年(1627年)建置铳台(俗“枪城”),以御由海入侵之倭寇;同时,还设置关卡,驻兵检查过往商船,以保地方安全。

鹧鸪山明巡检司遗址碑(图源:网络)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蟳埔郭姓村民经商致富,发愿捐建妈祖宫,因香火引自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泉州城南顺济宫,故称“蟳埔顺济宫”。后几经扩建,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泉郡水师都司刘志盛驻军村中,献地重建顺济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泉州城南顺济宫易名天后宫,蟳埔顺济宫宫名照旧。

蟳埔顺济宫(图源:网络)
一年一度的”妈祖生“是蟳埔村最盛大的节日(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数千个装盛小矮人骨骸的“皇金”(泉州人“拾骨葬”时盛骸骨的陶制瓦罐,俗称瓦棺、瓮金)便是埋在顺济宫选址的蟳埔“下路角”。明万历间郭姓村民所建顺济宫开挖地基时,发现地下葬有密密麻麻的“皇金”。当时,郭姓商贾发动村民将挖出的数千个“皇金”迁移到顺济宫东南面海边的斜坡处重新埋葬,每个土包下埋有3-6个“皇金”。这一座座排列有序的坟包,如楼梯层层相叠甚为壮观。蟳埔村一些老人对此记忆犹新,“小时候这片乱坟岗一到晚上就有很多飘忽不定的鬼(磷)火,想当'孩子头’的半夜要到那里转悠一圈以示胆大过人” 。

位于晋江入海口的蟳埔村貌现状,图右方临江处为原“东四沙”(图源:网络)

蟳埔码头(图源:网络)

蟳埔这片埋葬小矮人“皇金”的墓地有近千亩,后人称之为“东四沙”。所葬年代应为明万历年间,蟳埔顺济宫建造之前。古代泉人称“首葬”为“凶葬”,即葬全尸;“二次葬”为“吉葬”,即若干年后,尸首尽为白骨后,将所有骨头拼装入殓陶制瓦罐,盖上盖后用糖水灰密封,粘为一体,既为“皇金”,再择地埋葬,亦称“拾骨葬”。显然,蟳埔顺济宫开挖地基发现的“皇金”为“二次拾骨葬”,而小矮人“皇金”迁葬“东四沙”应是“三次葬”。当地村民相信,妈祖神通广大,降得住这些来路不明的小鬼。于是“东四沙”的“小矮人墓群”安然无恙存世400多年,小矮人的传说随之流传数百年。

蟳埔“小矮人皇金”,上为皇金盖,下为陶罐,内盛骨骸。(图源:网络)

由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始的蟳埔“小矮人墓群”是拾骨葬,即二次葬(吉葬),明万历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应在蟳埔元明之际始有村落”之前。否则,村落形成之后,当地人岂容数千“皇金”入村埋葬?

 蟳埔“小矮人墓群”“四次葬”

然而,蟳埔“东四沙”这片近千亩的小矮人安眠之地终结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蟳埔村为解决人口增长无房可住的困难开始旧村改造,将成片“东四沙”划为许多块宅基地并编号,由村民抽签选地。村里还规定,小矮人“皇金”迁移由所属地块的村民自行负责,但必须统一迁移到离蟳埔村不远的鹧鸪山麓。当年,“东四沙”宅基地挖到小矮人“皇金”的就有20几户,迁移鹧鸪山的小矮人“皇金”上千个,实际上,所有迁移鹧鸪山的“皇金”只有陶制瓦罐,而没有原来瓦罐上密封的糖水灰顶盖(俗称“皇金盖”)。也就是说,所有迁移鹧鸪山的“皇金”都是剥离了”皇金盖“后的瓦罐,而不是完整的、原始状态的“皇金”。80年代的这次大规模迁移应为“四次葬”。

迁移到鹧鸪山麓的"皇金"几乎没有原来密封的糖水灰顶盖(图源:网络)
蟳埔村民黄美找到鹧鸪山的瓦罐有些还专门砌有小墓室安放(图源:网络)

1984年蟳埔村民抽签选地时,一家13口人住60平方的黄美手气最差,抽的是26签,面积500平方米,恰好是“东四沙”“小矮人墓群”最密集的地方。“有地建房总比无处居住要好”,无奈之下,黄美和兄弟开始平整地基建房,结果发现地下全是“皇金”。一开始,黄美兄弟花了两三千元,请人将上百个“皇金”迁到鹧鸪山。后来,黄美一看“皇金”实在太多,再也雇不起人迁移,就干脆将原来近千个“皇金”直接埋在地基下。而那些剥离陶罐后的“皇金盖”直接砌成了墙基。由于黄美家(蟳埔社区478号)现存的小矮人“皇金”最多,2010年秋,他俨然成了各大媒体争相采访的“明星”。

“皇金盖”砌成的围墙墙基(图源:网络)
不少“皇金盖”被村民用来砌墙基(图源:网络)

蟳埔“皇金”陶罐并非同一朝代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秋在蟳埔村发现的装有骨骸的“皇金”陶罐的形制、规格、年代不同。根据80年代迁移过“皇金”的黄美和“土公”(专事拾骨葬的师傅)谢细韬等人的描述,从地下开挖出来的直筒型陶罐高度和直径一般在40厘米左右,内装骨骸。他们认为,可能年代久远,骨头风化,陶罐内的骨骸并不完整,较完整的是头骨和腿骨,头骨约15厘米,腿骨约25~40厘米,骨头很硬,无疑是成人遗骨,但仅为正常人的一半。

蟳埔村民在皇金内发现疑似小矮人骨骸(图源:网络)

2010年10月,泉州海交馆考古人员经过三次调查挖掘工作,取回了35个大小不一的陶制瓦罐,大的直径有三四十厘米,高三四十厘米;中的直径约25厘米,高30厘米;小的高度只有十来厘米。陶罐内有成人和小孩的牙齿及其骨骸碎片,并无完整标本,亦无发现类似小矮人的骨骸。海交馆前两次带回的“皇金”都是迁移过多次,且为剥离“皇金盖”后的陶制瓦罐。最后一次海交馆考古部林建华从黄美家围墙边带回的3个状如笔筒的小弧形陶罐,亦无“皇金盖”,其高度和直径14公分,陶罐中部直径16公分,内装骨骸杂乱,亦有疑似鼠类、爬行类或猴、猫、狗、兔的动物骨骸。

有的皇金打开后,瓦罐内既有人骨又有动物骨头(图源:网络)

海交馆考古人员搜集到的笔筒瓦罐和骨骸(图源:网络)

海交馆考古人员搜集到的人骨和动物骨骸(图源:网络)
十年前,黄美接受采访时说:80年代一些村民开挖地基时还发现有几座明代大墓。有的“皇金”还挖出铜钱,至今还保留4个,一个是清嘉庆年间,三个是清光绪年间。这说明蟳埔”东四沙“坟地的”皇金“并非同一朝代埋葬的。黄美记忆犹新的是,1984年他们盖房迁移“皇金”时,发现“皇金盖“上都刻有“ぅ”的记号。而十年前海交馆发掘的35个“皇金盖”都没有这个记号。显然,海交馆发掘到的“皇金”并非原始的“皇金”。

原始“皇金盖“刻有“ぅ”记号(图源:网络)

十年前发现的陶制瓦罐,有的瓦罐盖上还有莫名其妙的图案,有的瓦罐盖上还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虽已模糊,但专家依稀辨认出:“讳□□□康熙□□吉日□□乾隆正月十八□”等字样。专家推断认为:“有可能是死于康熙年间,再于乾隆年间进行二次重葬。”由此,进一步证明,1984年蟳埔村改造为宅基地的”东四沙“坟地所埋葬的“皇金”是杂乱无序的,明代前后都有。
有的瓦罐盖上还有图案(图源:网络)
有的瓦罐盖上还有用毛笔写的文字(图源:网络)

查找十年前众多媒体的报道,包括考古科研人员在内,他们其实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蟳埔“东四沙”的“皇金”并非都是蟳埔顺济宫建造之前迁移的;不同形制、不同规格、不同成色的陶罐说明它们来自不同朝代、不同窑址。毫无疑问,蟳埔“东四沙”近千亩坟地在明万历之后还陆陆续续地或零星或集体埋葬过其他年代的“皇金”。

关于蟳埔小矮人墓群成因之假说

十年前,专家们关于泉州小矮人墓群成因的研究出现不同的说法:

    “瘟疫说”。有学者认为,“小矮人墓葬”可能与泉州450年前发生的一场瘟疫有关。据何乔远《闽书》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泉州郡城大疫,人死十之七。市肆、寺观,尸相枕藉,有阖户无一人存者。市门俱闭,至无敢出。”当时,泉州城内遍处“尸相枕藉”,此时,明代著名清官顾珀之孙顾应兰挺身而出,召集役夫“举蔂梩竹簟”,即用土筐、铁楸、竹席等工具,收拾了逾1.6万具尸体,还有髑髅和各种骨头万具。然后分别男女而“邱”之,即掩埋成一个个小坟堆。埋葬的地点,“郡城村落,在在而有”。蟳埔“东四沙”可能是当时其中的一个埋葬地点。

20世纪初清源山南麓,右图下方皇金墓群为埋葬历史上某次瘟疫死者的义冢(图源:乡音文化)

有学者进一步分析,在这场大瘟疫中,泉州死了很多人,也死了大量的动物,顾应兰召集役夫收拾遗尸和遗骨时,使用的是铁楸等工具,他们见到骨头就铲,因此一些瓦罐便混杂着各种骨骸。否则,很难解释瓦罐内的动物骨骸。自古以来,泉俗是“死猫挂树头,死狗放水流”,“皇金”内装动物骨骸视为对死者大不敬,闻所未闻。

“阴公说”。但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看法:“皇金”内出现人骨和动物骨骸混装的现象可能与泉州沿海渔民埋“阴公”习俗有关。泉州沿海渔民称海上飘尸为“阴公”,也称“好兄弟”。渔民在海上作业时遇到浮尸,都要及时打捞放在海边,不能入村,对于无主尸骸,渔民会自发为其安葬和祭拜。渔民相信,“阴公”会保佑他们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比如蟳埔海边的“万寿宫”(俗称“阴公宫”)就是专门祭拜这些“好兄弟”的场所。渔民们在海上捕捞回来的尸骨可能包括人类的,也可能包括其他小动物。”专家猜测,墓群里的动物骨骸可能是因此而来。

蟳埔海边集体供奉海上打捞尸骨的万善宫,俗称“阴公宫”(图源:网络)

以上“瘟疫说”可以解释发生在明万历前十几年的“皇金”埋葬以及“皇金”内的动物骨骸等疑问,但无法解释为什么这种大规模的“二次葬”的“皇金”只有小孩骨骸而没有成人的骨骸?而“阴公说”面对的只是海上零星的捞尸埋葬,根本无法解释这种集体“二次葬”的缘由,且已有“阴公宫”集中收藏海上尸骨,又何来这些“皇金”?

此前,当地传说还有“元兵说”、“倭寇说”、“侏儒说”等。前两说因蒙古人、日本人个头远高于小矮人而被推翻,后一说则因同一时间不可能出现成千侏儒亦被推翻。也有专家提出小矮人是否就是文献记载的来自菲律宾的毗舍耶人,有的则认为小矮人是来自印尼的弗洛勒斯人。

十年前,参与“小矮人墓葬”考古发掘的专家们,根据已发现的数十个陶制瓦罐及其骨骸的研究,基本排除了“小矮人”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发现的这些陶制瓦罐只是蟳埔“小矮人墓群”中的极少数,且为移动过的、亦无刻“ぅ”原始记号的皇金盖,因此,其研究的不完整骨骸并不具有严密的标本意义,其结论不具有唯一性!

那么,泉州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小矮人?如果有,这些小矮人又是来自何方?他们又是如何来到泉州,又是如何集体死亡?欲知详情,敬请关注下期分解。

关注泉州申遗 此书不可不读

了解订购新书  双击以下蓝字

《天下之货仓》九州出版社新书推介|乡音特辑|145期【原创】

著名主持人刘少霞倾情推介新书《天下之货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