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3+1+2”模式或是中产阶层的胜利

虹野:“3+1+2”模式或是中产阶层的胜利

文/虹野

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八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3+1+2”模式,也就是说“语数英”三科全国统考,每科150分;从“物理”和“历史”中选考一科,每科100分;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每科100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这次高考改革寄托了我们教育公平的希望,事实上会如何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这次高考改革只改变了考试内容,并没有改变录取方式。我们从过去的文理分科变成了12种情况,录取的方式依然是按照总分排名,只是竞争对象从过去的文科生、理科生,变成了12个“分科”的学生进行竞争。

这里我们先不谈论等级赋分和原始分相加得到的总分的科学性的问题,我们只讨论这种变化对各个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与浙江的“3+3”出现35种情况则少了一些选择,相比起来避免因为某些“选择”人数较少而出现极端“等级赋分”的情况。由于大学并没有对分类考试的招生有太多的应对方式,依然把12种“分科”的学生的总分进行排名,分高则优先,而后再看“物理”、“历史”、“化学”等科目的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先分成“12组”进行“竞争”排名,排名高则“等级分”就高,而后再把12组的总分放在一起排名。

我们明白了这个规则之后,看一下这个规则对不同学校和家庭的影响。首先12种组合,对于有的学校来说,可能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老师把这12种组合中的科目“开齐”、“开好”,尤其是师资力量比较差的地方。鉴于此,可能就会出现有的学校侧重于某几类组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升学率,这些学校可能专攻某几类组合,其他的组合直接放弃。这意味意味着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不少偏科的学生可能还不如文理分科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科互补考出高分。所以贫困子弟可能无法选择到自己强势学科参加高考。

另外,12种组合导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早早确定参加高考学科,通过补习班等其他方式进行强化训练,由于需要补习的科目更少,家长和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进行强化,这会使得各个组合之间竞争加剧。而贫困家庭显然无法无法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强化训练中。而“等级赋分”又避免了不同学科之间的难度差异带来的分值差异,使得学生无法像“文理分科”时通过优势科目考更多原始分来弥补一些弱势学科的分数,也很难出现像3+3时因为选择人数过多过少造成的“等级赋分”悬殊的现象。

这意味着,在同一种选择中,先进行一轮“比拼”,每个组合的学生都认为这些科目是自己的强势学科,在“等级赋分”之下,同等智商的学生的排名,“强化训练”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然在同等强势学科的竞争中,贫困家庭在这种“公正”的程序之下,几乎无任何机会从“等级赋分”中“脱颖而出”。

3+1+2的考试模式,避免“优势学科”弥补“劣势学科”的现象,让所有的“强势学科”的学生在一起竞争,同等师资、同等智商的情况下,家庭情况带来的“熟练度”最终决定了高考的分数。而在教育上舍得投入的家庭一般不是权贵、也不是贫寒家庭,权贵不屑于孩子在高考中拼搏,贫寒家庭是没有能力投入更多金钱,而脆弱的中产阶层,则是最舍得在教育上投入,通过各种补习班增加孩子的“起跑线”,增强孩子在高考的竞争力。显然3+1+2模式最受中产阶层的喜欢。

所以说,3+1+2的考试模式是中产阶层的胜利,而寒门出贵子在没有补偿性教育公平的情况下,可能彻底成为梦想。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