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农业的尝试,能否留住“外出打工人”?

乡村观察

乡村调研手记051

在前面的调研手记中,我们曾分析地扪传统农业的现状,在不对等的投入回报比、无法避免的风险性以及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村民逐渐脱离土地,另谋生计之路。

此外,加之农村劳动力的日渐富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彻底为村民打开了进入城镇的大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逐渐形成了打工潮,以劳务输出的形式,转向城镇寻觅生路。

其间,曾根植于土地的村民,也未完全放弃土地。除了家中老一辈劳动力还在坚持传统农耕外,也有零星的村民开始尝试新兴农业。不过这几年尝试的结果,似乎总是不尽如人意,“不了了之”成为了固定结局。

难道地扪村新兴农业的尝试,就只是一条不归路吗?

一、他们的尝试

近几年来,地扪人对于新兴农业也有断断续续地尝试,其中主要代表就是香菇种植以及山地仿野生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的实践。

2018年到2019年这两年,零星农户开始尝试香菇的种植,规模并不大,农户间也没有联合种植,都是小规模的单独种植,最多就是常规的两三个大棚的规模,产量极少,并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

而且,由于种植技术欠缺的缘故,产出的香菇有好有坏,劣质一点的香菇,只能半价销售,部分优质香菇也没有找到市场销路,投入与产出并没有形成合理的正比。

菇农们在一两年的尝试后,大部分都选择了放弃,觉得还是打工更实际一点儿,继续种植的也没有再将其当作主要收入来源了,投入的精力随之大幅度减少。

废弃的菇棚

这两年,又有寅寨几户村民尝试在山上种植仿野生的草药,都是贵州山地常见以及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中草药,如血藤、钩藤、川穹等。规模并不大,主要还是市场销路的问题

在这个普遍供给大于求的时代,如此原材料的提供,的确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结果可想而知,依旧是不了了之的定式结局。

二、问题何在

那么屡次尝试,却只能得到相同的定式结局,究竟问题何在?这里当然有村民盲目性的原因,往往是跟风尝试,并未理性地将各类影响因素考虑评估到位。另外,主要还是地理条件、市场、资金物流等原因。

地扪村为梯田,田地都较零散,且不平整,很难进行大规模种植,也很难实现全机械化或智能化的种植。

就其地理条件而言,或许特色农业的种植可以尝试,但是仅依靠特色农业种植就是不明智的了,如何挖掘其附加值,为其重新赋能,成为问题关键所在。

当然,成规模的产出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都不一定有市场竞争力,更不必提这种小规模的产出。

故此,如此小规模的种植尝试不应该以向市场提供原材料的方式,来获取主要收益来源,如何在此基础上附加其它价值,依旧是核心问题所在

另外,村民所遇到的资金、物流等问题也是如此。

简单的特色农业种植,很难获取资金的投入,在技术的加持下,所谓的特色农业很难在长期保持其特色所在,关键还是要叠加价值,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一环扣一环的增加短期内很难取代的附加值,才会有获得资金投入的可能。

此外,某些就地赋能或附加无形价值的摸索,也可以化解物流的问题。

三、新兴农业需要深度诠释

由上可知,地扪村村民对于新兴农业的尝试不一定就是一条不归路。若欲逃脱之前“不了了之”的定式结局,还需对新兴农业进行深度诠释。

其一,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产业联动,进入国内循环经济体系。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出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并不是简单地指单纯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而是要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抓住其中原材料价值与消费价值之间的发展空间,联动当地一、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从而进入国内循环经济体系,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地扪村也是如此,如之前只是简单地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得到的结局就总是不尽如人意。只有依靠当地菌菇或是中草药等特色资源,进行附加产品的衍生,提升原材料的附加值,进行连锁闭环发展,才能真正打造出当地特色产业。

其二,依托农耕背景,转换价值资源,发展知识农业经济。

另外一种增加附加值的方式,就是发展知识农业经济。在商品经济时代过后,人们将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那么知识农业显然必不可少。

乡村可依托农耕背景以及千年来的农业知识,对农业进行知识赋能,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转换乡土价值资源,增加产业附加值,从而进行叠加价值的再输出。

持续性汇集、转换、流通乡村的乡土资源,使得乡土价值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在乡村与城市间进行平等的交换。

其三,转化人力资源,促动乡村服务经济。

像地扪这样的小规模特色农业,还可以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服务经济,如针对高端消费者圈层,发展高端农业,推出“私人订制+深度农耕文化体验”的高附加值项目等。

这样既能盘活当地小规模特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转化当地的人力资源,进入乡村服务业,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创造更多的就地发展空间,不致于村中主要劳动力只有涌向城市这一条生计道路。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地扪生态博物馆执行馆长

文字编辑:于照衡

图片编辑:于照衡

图片来源:地扪生态博物馆资料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