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谈(六)

唐/宋/茶/谈
(六)

小小的一片茶叶可以反映出一个庞大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在唐宋茶文化中,贡茶就是这样的存在,它影响着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将高贵的皇家贵族与贫贱的茶农紧密联系,不断推进茶业发展。这个时期,名人雅士品茶,普通百姓也识茶,茶文化的传播达到了一定高度。可惜,看似皆大欢喜的茶业发展局势,背后却布满了血与泪。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讲一讲这小小的茶叶在唐宋社会中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贡茶制度的悠悠历史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与之相关的贡茶制度起源于西周,是中国封建礼教的象征。

贡茶本质是一种贡品,是中央对地方权力统治的体现。刚开始的贡茶制度,只是各产茶地的地方官吏征收当地特色茶叶作为土特产品进贡皇朝,属于土贡性质。进入了唐宋时期,贡茶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唐代

先从唐朝开始说起,此时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儒佛道”三家推崇“茶”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社会背景,给了茶叶种植、贸易以及进贡事业丰厚的沃土去生长发展。地区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继出现,茶叶生意日渐庞大,茶商茶农来来往往,茶树满山,真是一派繁华!茶叶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为唐朝贡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下物质基础。

1

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选择优质的产茶区,令其定额纳贡。当时的名优茶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溪州灵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峡州碧涧茶、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等几十种,其中雅州蒙顶茶号称第一,名曰“仙茶”。

\\蒙顶山茶//

蒙顶茶作为“仙茶”,得到的赞颂可不少。宪宗元和8年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写道:“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公元816年杨晔在《膳夫经手录》记述了蒙顶茶的珍稀价值:“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吟咏蒙顶茶入贡的盛况:“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由此可见,蒙顶茶的价值之高。

2

唐代第二种形式的贡茶制度是朝廷直接在生态环境好、产量集中、交通便利的茶区设立贡茶院,专门制作贡茶。这样的生产部门是封建社会官工业体制的一部分,有利于巩固封建经济结构。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劳动力数量巨大。但是,这些劳动力们可没有滋润的日子过,为了满足朝廷庞大的贡茶需求,这批工人们只能“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背负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要面临被政府剥削的无奈。

\\大唐贡茶院//

许多贡茶院拔地而起,其中出名的当属顾渚贡茶院,也称大唐贡茶院——它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有史可稽的中国首座茶叶加工工场。它产的贡茶是有名的紫笋茶,陆羽《茶经》中如是记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展示紫笋茶的生长环境以及优劣的评判标准。

紫笋茶被选上贡茶,它的所在地顾渚也得到了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地方官吏的热切关注。纷沓而至的人中有高官名士,有文人骚客,或为公事——督制贡茶,或为雅致——品茗吟诗。至今,后人们仍能在风景秀丽的顾渚山石崖峭壁上看到古人留下的历史的痕迹。那些镌刻着许多贡茶记事及诗文的崖石,历经千年的风雨后存留了下来,为当代茶学专家研究唐代茶业和茶文化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依据,具有颇高的历史价值。

宋代

之后,进入宋代,贡茶基本沿袭唐制,但顾渚贡茶院渐趋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瓯)境内风凰山“北苑龙焙”代之而大兴,龙团凤饼成为宋朝时期重要的贡茶之一。龙团凤饼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但正是因为匠人们的精心制作,让这款茶更具风韵。

\\龙凤茶团//

茶人采摘茶叶需在谷雨节气前,且要在清晨不见朝日时方可采摘,然后精心拣取优质的茶叶,经蒸、榨两工序后,研成茶末,最后制茶成饼,过黄焙乾,使整体色泽光莹。制好的茶分为十纲,精心包装,方可入贡。《乾淳岁时记》载:“仲春上句,福建酒司第一纲茶,名北苑试新,方寸小銙……巨封朱印,外用朱漆小盒镀金镜,又以细竹丝织复贮之,凡数重,此乃雀舌水芽所造,一銙值四十万,仅可供数瓯之啜尔。”可见龙团凤饼的名贵。宋徽宗也在《大观茶沦》大赞龙团凤饼:“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宋朝茶风更加兴盛,此时的茶学专著也颇多,如《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录》等等,内容多以建安贡茶,对推动茶叶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有积极意义。

贡茶制度下的阴霾

贡茶制度,其自身严格的进贡条件客观地促进了各茶产地培制高品质茶叶的技术发展。同时贡茶的产制和运输,对驿道交通建设和地区联谊也有促进作用,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但是对于大多数的贫苦茶农而言,贡茶制却是遮挡他们穹顶的阴霾。朝廷下命令,地方官应和要求,众多工人便要为之日夜操劳,满足这庞大的茶叶需求。满山青翠的茶树无奈也是在吮吸着茶农们的血汗,更让人心酸的是部分官员的“有酒亦有歌”和纵情欢乐。

唐代诗人袁高愤慨写下长诗《茶山诗》,将眼前统治集团与地方官的丑陋面孔和当下劳动人民的疾苦一一述之,千年前的那声声悲叹依旧入耳:“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茶在中国文化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可以连接经济政治等等方面,贡茶的发展足以体现它的这一特点。它可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各地名优茶蜂拥而至只为得到皇家贵族的喜爱,它也可以为普通百姓带去苦难,千千万万的茶农于贡茶院下日夜长鸣……这不曾是一片普通的叶子。

(0)

相关推荐

  • 身为中国人不可不了解的茶文化简史

    导读观审我国的茶文化,我们发现,在不同的朝代,茶文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自古以来,世界向来公认茶树原产于中国.提及茶叶,要知道:茶树原产于中国,这也是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的.有位圣者曾说过:&q ...

  • 普洱茶界三大乱坑!从茶园到茶杯,造假手段炉火纯青

    有市场利益的地方,就有假货横行! 染色碧螺春,掺糖正山小种,赚800损1000的造假手段,容易被JC蜀黍一锅端. 而普洱茶却不一样,造假害人的事当然不能干,但是,循序渐进,玩转新概念,说假不假,说真不 ...

  • 春尖茶叶:坚守初心,让你喝的每一杯都是好茶!

    春尖团队从做茶开始就一直秉持着让每一位茶友都喝到正宗古树普洱茶的理念,从源头选茶,保证茶叶品质,让茶友不花冤枉钱也能喝到好茶. 云南春尖茶业,一个喜欢普洱茶.热爱茶文化,致力传播茶文化的团队.为了寻找 ...

  • 元朝虽然只有98年,茶史却很丰富!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宋和明清是两个高峰阶段.元代茶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唐宋那样强盛,但也没有停滞不前. 元朝时期,因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生活在了一起,反而使得当时的茶文化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

  • 唐宋茶谈(八)

    唐/宋/茶/谈 (八) 饮茶之风在唐宋时期盛行,带动茶叶贸易发展.在这个时期,茶商各显神通,茶税制度不断巩固完善,一片小小的茶叶在唐宋经济层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茶税制度 中国古代茶叶贸易全国统一大市 ...

  • 唐宋茶谈(七)

    唐/宋/茶/谈 (七) 在封建社会时期,茶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封建礼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为例,它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份子,亦是人与人相 ...

  • 唐宋茶谈(五)

    唐/宋/茶/谈 (五) 相比唐朝,宋朝的饮茶之法更进一步.宋人们制出如雪如尘的茶末,将其融入于细腻的点茶技艺中,将其带到精彩的斗茶赛上,哼唱着独属宋朝茶文化的韵律. 如今,虽然寻常人的饮茶之法已经不像 ...

  • 六古茶谈:云南滇红—晒红与烤红的工艺差别!

    云南不止有普洱茶,滇红茶也是云南茶中的瑰宝! 云南滇红,以云南大叶种茶箐为原料制作而成.相较于金骏眉.正山小种这一类小叶种红茶,滇红茶滋味醇厚.经久耐泡.小叶种红茶胜在香,而大叶种滇红胜在香.味兼具. ...

  • 日本铁壶举世闻名:其根源竟是中国唐宋茶器

    日本茶道及茶道具深受唐宋茶文化的影响.据考证,日本铁壶来源于中国唐宋煮水器.日本铁壶最早可追朔至日本江户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之遥.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第四篇·茶之器有言: 鍑:鍑以生铁为 ...

  • 张利兵:浅谈六邪致病特点,中医爱好者的福音【收藏起来慢慢看】

    六邪主要致病特点: 风邪:风性善行数变,发病快.变化多:疼痛呈现游走性并遇风加重:多伤于人体上部:外风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内风多为肝风内动,是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 ...

  • 再谈六西格玛工具之过程能力分析(正态),赶紧收藏!

    过程能力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实际加工能力.它反映了当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过程自身性能.CpK,Cp是过程能力指数,反映的是短期能力,要在过程稳态的情况下进行计算:PpK,Pp是最早QS ...

  • 再谈六病之实质

    我们平时说的"六经病"应该称之为"六病",因为在整部<伤寒论>之中也没有"六经"这个名词."六经"这个名词的 ...

  • 俗话说:“来客不摆三道茶,六人不坐乌龟席”,到底是什么意思?

    俗话,是言简意赅的话语,俗话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俗话,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俗话来自于民间,是集体智慧的阶级,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是礼仪之邦,其中一部分俗话,是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