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30)秦国和赵国赌国运的长平之战
读通鉴(30)秦赵赌国运的长平之战
注:国家之间需要威德共济,单纯济德,对方不会有感恩之心,反而觉得你软弱,一味示威,打怕他们,然后再施德这是秦国的策略。乐毅攻下齐国,仅剩下两座城,乐毅是做了大量减税,去法,行仁政的事,但是齐国人复国很快,并没有因为乐毅给予恩德而感谢燕国。
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262年)
楚国人纳州于秦国以平息秦王的不高兴。
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与韩国的通路被断,上党太守冯亭与其官民讨论说:"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国不能相应,不如用上党送给赵国。赵国接受,秦国必攻赵;赵国被秦兵打压,只能亲韩;韩、赵合而为一,则可以挡秦军。"
于是遣使者告于赵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要将上党给秦国,上党的吏民却宁可归于赵国,不肯归秦国。现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给大王!"
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认为无故之利皆是祸。"
赵王说:"上党人乐吾之德,何谓无故?"
赵豹说:"秦国蚕食韩国土地,从中断绝,不让他们相通,这样就会自然而得到上党之地。韩国之所以不将上党给秦国,是准备嫁其祸于赵国。秦国付出了辛苦却让赵国得到打仗的利益,国虽强大不能无故得利于弱小,国家弱小怎么能得利强大之国!这样的得到怎么能称之不是无故呢?不如勿受上党之地。"
赵王再告诉平原君上党的事,平原君认为应该接受,因为上党为秦国所得,必据上党而攻赵国。赵王于是让平原君前往上党接受其地,以三个万户都封其太守冯亭为华阳君,以三个千户都封其县令为赵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赵国使者,说:"我不忍卖国家的地而又以其为食!"
注:赵豹和赵胜两个为什么对接受上党有不同的意见,赵豹认为秦国比赵国综合国力要强,接受了上党必然要和秦国大打一场,秦国不弱国,即使韩国这么弱,平白无故丢地都要打一场的。认为这种无故之利要避之。赵胜认为,赵国和秦国肯定要打一场,这两国之间是不可调和,现在大家就是要抢地,即使上党不给赵国,赵国也要去抢,何况现在有这个机会。
赵王知道冯亭献地是个陷阱,但是赵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顶住了秦国的进攻,那么赵国有上党就是天然的防御屏障。赵国就强了一分。
秦国和赵国之间都在赌国运,秦国如果长平一战输了,秦国统一六国就失去了战略时机,会推迟很多年,中华民族的命运在这些贪婪与理智的决策过程中被各种巧合安排了!我们今天读史,有时候都会觉得好险啊!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秦国左庶长王齕进攻上党,拔之。上党的民众逃奔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带大军驻于长平。以保护和接待上党民众。王齕因此讨伐赵国。赵军数战不胜,还损失了一个裨将、四个校尉。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认为应该派个重要使节去秦国求和。
虞卿说:"现在是否能和平决策权在秦国,不在赵国,秦国一定要欲破赵王的大军;虽然去请和,秦国肯定不听。不如派发重要使节以重宝依附楚、魏,楚、魏接受,则秦国怀疑天下之合纵,这个时候两国有和的可能。"
赵王不听虞卿,安排郑朱求和于秦国,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对虞卿说:"秦国接受郑朱了。"
虞卿回答说:"大王必不得和秦国和解而且会破军。为什么,天下去庆贺战胜者的国家使者皆在秦国。郑朱这样的贵人,秦王、应侯必显重示,将他来求和事召告天下。天下见大王求和于秦国,必定不会救大王;秦国知道天下都不准备不救大王,则求和必不可得成。"
既而秦国果然章显郑朱而不与赵国媾和。
秦国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认廉颇老打败仗而变得怯战,大怒,数次责让他。应侯又派人带着千金在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国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大将!廉颇好对付的,就快投降了!"
赵王于是以赵括代廉颇为将。
蔺相如说:"大王以虚名而用赵括,若胶柱鼓瑟耳。〔鼓瑟者,弦有缓急,调弦之缓急在柱之运转,若胶其柱,则弦不可得而调,缓者一于缓,急者一于急,无活法矣。〕赵括只是靠能读其父留下的兵书战传,却不知正合奇变。"
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自认为天下无敌;尝与其父赵奢讨论兵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不觉得他真的懂。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什么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都是赴死之地,而赵括说得那么容易。假使赵国不令赵括为将还好;若一定要以其为将,破赵军者必赵括也。"
及赵括将行赴前线,其母上书,言赵括不可为将。赵王问:"何以?"
赵括母说:"一开始妾事其父,赵奢那时为大将,身边跟着随从食客有十几个,交往的各种有才能的朋友上百人,大王及宗室所赏赐东西,全者拿给军吏士大夫;受命那天起,没有时间过问家里的事务。现赵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没有敢仰视他的;大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说看到有便利田宅可买者马上买一些。大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大王不要派他!"
赵王说:"括母不要再说了,吾意已决矣!"
括母因此说:"即如有不胜任,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注:赵括是少年天才,赵奢一世的英名被他毁了,赵国的国运也自其而止。孙武的后人孙斌,就能将兵败魏武卒,而且以少胜多,赵括呢是名将赵奢之后,赵奢却不能调教他的心性,空让其背了太多的军事知识,如此不如早断其念,不让其以兵事成名。教育子女最终靠家族文化,人都畏威而难怀德,家里的成员也是一样,文化的作用就是让人知道怀德。
第一代创业者,如果时间建立家族文化,要建立一定的家规;第二代任务要把建设家族文化当成首重;第三代的任务则是文化和制度革新,周朝三代,周文王的前辈们创了基础,到周文王以易为纲建立了周文化,再到周公制定礼制,革新制度,使周一朝能长达800年。赵奢可惜了,他是个英雄,而在教育子女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承。
秦王知道了赵括已为赵将,于是偷偷让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齕为裨将,下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至军中,立即就进行军队建制的变更,换掉各个军中将领,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安排了二路奇兵以阻击。赵括乘胜追击直到秦国防守壁垒,壁垒坚拒不得攻入,秦国奇兵二万五千人堵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兵绝赵军回壁垒路途。赵军一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攻击,赵军接战不利,只好筑壁坚守以待救援。秦王一听说赵军粮草道绝,亲自到河内征发秦民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全部赶到长平,遮绝赵军救兵及粮食。
齐人、楚人犹豫是否救赵。赵国人没有粮食,向齐国借,齐王没有应允。
周子说:"赵国对于齐、楚来说,就是防卫屏障,犹如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言惟恐不及也。〕而且救赵国,高义也;打败秦军队,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正业反而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都是大错!"
齐王弗听。
九月,赵国军绝粮四十六日,皆在军内暗地里相杀而食。赵括不得已急攻秦军壁垒,分其军为四队,四,五重复攻之,不能出秦国设下重围。赵括亲自率精锐士兵冲锋搏战,被秦军射杀。赵师大败,全军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白起说:"秦国已拔上党,上党民众不乐为秦人而归于赵。防赵卒反覆为秦之敌,最好的办法是全都杀掉,恐为乱。"于挟诈而尽坑杀赵军40万余人,剩下240个小而弱者回归赵国,加廉颇带兵时,长平之战,前后斩首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大震。
注:白起对战争的理解是强过列国任何一个将领,冷兵器时代打仗就是靠人数,所以白起每一战必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目标,战国期间,死于其手的不下百万人,在那个人口相对少的时代,就等于将对手反击能力给打掉了。战国这个阶段,要想攻灭一个大国,是非常难的。即使打小国也会消耗国力,导致国家虚空。
白起的策略虽然残忍却是最有效的,人都畏威而不会怀德,美国如果不在日本丢两颗原子弹,日本人到今天也不会这样死心塌地给其当小弟,安倍也不会在台上8年充当美国先锋来搞工业去中国化。也不会一下台马上借热度去拜一下靖国神社。
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259年)
十月,武安君分秦军为三路:王齕攻赵国武安、皮牢,攻拔。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中军直接攻向邯郸。
韩、魏派苏代以重礼劝说应侯说:"武安君即围邯郸乎?"
应侯说:"是的。"
苏代说:"赵国亡则天下就是秦王的;武安君将贵为三公,君侯能为武安君之下吗?虽可能不会在其之下,但也不得有现在这样的权势。秦国曾攻韩国,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而为赵国人,天下人不愿意成为秦国民众是有一段时间了。现在赵国亡国,赵国北地的人一定会争着加入燕国,东地的加入齐国,南地的加入韩,魏,则秦国和君之所得民众没有多少了。不如因而割城,不让武安君功劳太大。"
应侯向秦王进言说:"秦兵劳苦,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秦王听应侯,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注:倾国之士的出发点是站在个人立场上,而不是国家大局的立场,赵国新败,国家胆寒,白起的威名在那里,取赵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魏韩出钱让苏代来找应侯,说明这些大王对于谁是倾国之士是知道的,也并不都是又蠢又贪的人。而这个应侯竟然收了钱真的就帮赵国说话了。
这段历史记载了赵王这个人,看上去有点贪,因为贪而急而蠢。这是人的性的通病,一个创业者,总认为自己能够一夜暴富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又蠢又贪,而且别人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赵王每次决策都会斗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斗争,容易的和难的斗争。导致秦国与赵国的灭国之战差点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