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田健民:过年
过年
文/田健民
年年岁岁年不同,岁岁年年岁峥嵘。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沧桑岁月,时过境迁,年的味道也在随之而变。当然,最值得回味的还是儿时的过年,成年后的过年则有着不同的味道。但都印记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一路走来,尽管平凡无华,但确充满了幼稚、快乐、奋斗和成就。年值花甲,时逢已亥,无意间勾起了过年的念想。
还是儿时的过年味浓,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每到腊月天,盼过年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我们姊妹五六个,天天念嘟着,快过年了,过年能穿新衣裳,能吃白馍馍,能到外婆家去拜年,能挣压岁钱……。时值上世纪60年代,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是生产队里的连年超支户,经济拮据。好在当时能按人口分到基本口粮和农副产品,节衣缩食度日,生活基本维持。加之父母勤劳,喂养了几只母鸡,攒些鸡蛋,从购销社换购些油、盐、醋和火柴等生活日用品。再就是到后来每年家里喂养一头猪,年前送到收购站,能卖四五十元钱,凭供应的肉票割上几斤肉,置办一点年货,添缝些衣服,尽力过个好年。母亲好胜心强,她常说“能穷一年,不穷一天,再困难也要让孩子们大年初一穿上象样的衣服,吃得好好的”。
临近年关,大人们忙个不停,打扫屋子,拆洗衣物,蒸年馍包饺子,一直忙到月尽晚上,临睡前给我们整理好衣裳,当午夜时分,巷里响起爆竹声,母亲才把每个人的衣服放在每个人身边,自己才放下心休息。不等到天亮我们就起床了,穿上各自的新衣服,燃放鞭炮,高兴的在巷道里不停的跑来跑去,等到天亮后我们在大人的引领下给祖宗和长辈们拜年。到了早饭时分,母亲已煮好了饺子,一家人围在一起,看谁能吃到包钱的饺子,谁就财运好,福气大,有前途,洋溢在亲热的气氛之中。这就是儿时过年的美好时光,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中。
时间如梭,转眼间到了70年代,我们姊妹们先后长大,力所能及给家里帮忙,但超支户的穷帽子还没有脱掉,这时我们大都正在上学,经济还确实紧缺,靠集体分配的农产品,加上人均不足一分地的自留地给予补充,全家人总是祈盼着能过上一个好年。记得我正上高中放寒假,父亲听说西乡邻县镇集市农产品价格好,把生产队分的十来斤红枣,几斤金针菜、花生油饼和红萝卜等蔬菜总共一百多斤,舍不得自已吃,腊月二十三我和同伴们骑上自行车连夜出行,到集会时已第二天中午十一点多,赶集的人山人海,我就在会尾巴的麦地里刚要摆放摊位,就来了几个买主,个把小时销售而空,待静下来数钱,收入了五十多元,兴奋的收拾好行李,吃着自带的干粮,立马就往回赶,到家己晚上十一点,父亲等我告诉后,高兴的说“这下就能过上一个好年啦”!
到了80年代,我们相继成业立家,另立门户,过年的心情己经淡化,盼过年已经是孩子们的心愿了。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收入多了,日子好了,置办的年货丰盛多了,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我们是一个大家族,大年初一拜年的晚辈人丁兴旺,印象较深的是给孩子们添压岁钱时蜂涌而上,紧紧的围在我身旁伸手争着要,看到孩子们充满童稚,天真快乐的气氛,内心无比的高兴。过年真是孩子们的世界,看到了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这时我感到十分的荣耀和自豪!感谢党的好政策,使我们过上了好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情更浓。进入新的世纪,赶上了好时代,弟兄们都盖起了新房,曰子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孩子们大都学业有成,参加了工作,有的在城里也买了房,家家开上了小汽车,衣食住行用与时俱进。父母健在,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在丰富传统过年习俗上增添新意,欢聚团圆,感情融通,信息交流。我们兄弟和孩子们给祖宗和长辈拜年,聆听教诲,回忆家史,重温家训,给孙辈压岁红包,激励后代弘扬家风,勤奋读书,立志成才。让晚辈们品读祖宗纪念堂轴子两边“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楹联。铭记“勤劳俭朴,忠厚善孝,读书耕田,报效家国””的家训。启迪下一代追昔抚今,励志奋进,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由衷感慨作诗抒发情怀。
善孝为本家和乐,厚德载物福气多。
四世同堂歌盛世,父母康寿比松鹤。
耕读传家永继承,人才辈出前程阔。
诗书作伴家温馨,事业有成效家国。
岁月转,光阳迫,年年岁岁胜似金。我们要倍加珍惜年华,使过年的味道更加浓郁,绵延久远,让中华民族的美德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田健民 ,陕西大荔人, 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之后热心参加文化活动,爱好书法、写作。先后加入大荔县书法协会、文昌书画院,县诗词协会。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县级组织的书画展,曾获优秀奖,被县图书馆收藏。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沙苑》、《三河潮》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