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谈曾国藩送礼:聪明的人,总有用不完的办法

清末有名的大臣就数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位都是历史书上描写深刻的人物。虽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对彼此有评价,好比曾国藩在左宗棠的眼中就是十分具有智慧的人。

尽管左宗棠认为曾国藩十分有智慧,但是今天讲的智慧却是另外一个意思,这个智慧讲的是曾国藩在送礼上的智慧。官场浮沉,想要往前进在左宗棠的时代还是一门学问,如何送到对方的心中远远比踏破门槛一掷千金有效得多。

曾国藩送礼

说起送礼,自然而然便会引来一些厌恶,有些人觉得市侩,也有些人就会联想到贪污的大臣。不可否认,送礼这个敏感词汇确实跟这些消极意义的词汇联系得十分紧密,但是在这方面也是大有学问可以说的。

封建时代的官僚风气本就严重,况且监督技术也不如现在高超,所以存在送礼这种事情是在所难免的,哪怕是智慧如曾国藩一样的人也要为了自己的官途送礼。只是比起别人送礼,曾国藩明显就聪明许多。

甚至曾国藩在这方面的聪明程度连左宗棠都要感叹:聪明的人,总有用不完的办法。曾国藩本身就很聪明,在清朝末期一众大臣当中,他才能算是最厉害的人。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在于曾国藩在官场上的所得。

清末涌现出来一大批的才能之臣,但是曾国藩却能够从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说肯定是因为本人有一定的能力。好比左宗棠与曾国藩相比较,左宗棠战功显赫但是在官场地位上却感觉不如曾国藩,原因就在于后者有能力的同时还有权力。

成为一名权臣要求太高,既得有能力还得有手段和格局,问题是在官场上的人哪个缺这三样东西,想要在这一众大臣当中脱颖而出自然必须在这些人的三种能力之上,照顾好外面的权力以后,还要把自己的面子与里子一并照顾好。

上升之路

曾国藩在成为一名官员之前走的是所有入仕之人的老路子,受着四书五经的熏陶还有家中长辈无微不至的教养,可以说曾国藩注定要当官并且会是一位事业不凡的官员。事实也确实如此,他一路走来所获得成就和遇到的困难是成正比的。

曾国藩的仕途一直以来都很顺畅,在位期间更是保持着十分坚毅的刻苦作风,对于百姓更是爱民如子,对于自己业务当中所遇到的军事弊端更是会逐步改进。推敲曾国藩的仕途生涯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一路的平步青云除了能力以外和自身也有关系。

在曾国藩的官途上有一个人的影响力十分重要,这个人就是穆彰阿,在曾国藩还没有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当时的封疆大吏。在曾国藩的考场之上,穆彰阿就是主考官,两个人之间还有一丝师徒情谊的味道,曾国藩后期能够在官途上步步高升和这位师父有很大的关系。

在送礼成风的官场上,送礼不代表不认可自己的能力,比起巴结更像是一种保障。送礼的目的就是能够搞好关系,但是当官的人想要搞好关系可不是凭着金银财物就能够轻易解决的,见惯了的东西怎么可能轻易讨得了对方的欢心。

曾国藩并不着急和穆彰阿搞好关系,与其盲目上门不如搞清楚对方的喜好。经过多方打听,曾国藩得到消息穆彰阿最喜欢的就是字画,字画当中最喜欢的就是唐伯虎的作品。尽管官场要求为人谨言慎行,但是唐伯虎身上的潇洒反而深深地吸引了穆彰阿。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曾国藩发动关系开始寻找唐伯虎的相关字画,一旦搜到唐伯虎的真迹以后就会以各种名义送给穆彰阿。对于唐伯虎相当痴迷的穆彰阿,难以拒绝这样的礼物,这完全就比一掷千金,却送不出来穆彰阿喜欢的礼物有效太多。

也许是上天也在帮曾国藩,据说曾国藩曾经在某处闲逛,一回头在某家隐蔽的古董门店上看到了一把扇子。因为送礼送得多了,所以曾国藩也对唐伯虎有所了解,这一眼就让曾国藩看出来了这把扇子是唐伯虎的真迹。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这把扇子上画的是一对虾,并且这对虾被点了眼睛。据说唐伯虎一生就点过两次眼睛,两次都是为了秋香才点的,所以曾国藩这算是捡到宝了。上前一问,店家才以两百两的价格卖给曾国藩。

原本价格就低,但是曾国藩不准备就这样收手。他看得出来店家根本不识货,于是在三番五次地砍价下,曾国藩最终以50两的价格拿到了这把扇子。满载而归以后,彼时的曾国藩实际上也喜欢上了唐伯虎。

尽管十分不舍,但是回到京城以后,曾国藩还是把自己的扇子送到了穆彰阿的府邸上。不过这其中也有一番讲究,不着急先把扇子送上,曾国藩先是送上了当地的新茶以后才拿出来那把扇子,这把扇子让穆彰阿也要惊叹连连。

曾国藩的智慧

不过穆彰阿也没好意思直接收下,他以太过贵重的由头拒绝收下,直到曾国藩说出50两的故事以后,穆彰阿才收下了这幅画。当然在这件事情以后,曾国藩和穆彰阿的关系算是突飞猛进不断突破,而这一切的过程都被左宗棠所熟知。

这才有了左宗棠的感叹:聪明的人,总有用不完的方法。左宗棠原本觉得自己和曾国藩平分秋色,但是如今的事情看来,他明显在为人处世这件事情上比自己高得多。在此之后,穆彰阿一路提拔曾国藩,最终让曾国藩走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去。

什么是君子?这个词汇的定义不应该过分苛刻,一生做事都要气派才是君子吗?在人海纷纷的世道上,这明显不是足够智慧的选择,做事无愧于心,对人经得起世故,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