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拍《狄仁杰》思路会是啥样?她讲得很明白

徐克不做《狄仁杰》的日子里,神探还在断案。
去年有人统计,关于狄仁杰的影视作品已经有60多部了,95%是网络电影。
一个月前,又有一部狄公网大在线上公映,片名《狄仁杰之伏妖篇》,很接近老爷了,故事讲的是狄仁杰在恋人公孙玉和好友杨卢的帮助下,智破长安城”妖杀大臣案”。
现在的网络电影起点都不低了,从美术到动作戏和特效场面都在升级。
还有一个微妙变化,就是它开始讲国家利益了,讲大爱与小情之间的抉择与取舍,这与时俱进的节奏,令人深思啊。
《狄仁杰之伏妖篇》的导演马丁此前曾有一部编导作品叫《毕业的我们》,从类型跨度上看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来听听这位女导演对电影的讲述。
导演马丁
01
残酷感不是主要的,情感才是
Q:这部戏的筹备过程是怎样的?
马丁:《狄仁杰之伏妖篇》是从2020年夏天开始做筹备的,在无锡全年最高温的时候开机。筹备期仅有十几天,拍摄周期也不到二十天,对一个团队来说,这是相当有考验的课题。监制王凯也用自己多年的经验扶持着团队的每个人。
Q:为什么想拍狄仁杰这个人物?
马丁:他是一个IP人物,大家对他所处的朝代,以及他和武则天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熟悉了,会自带一些网络流量。
Q:你看过以前其它狄仁杰相关作品吗?拍摄时,有所借鉴吗?
马丁:在拍摄之前,和编剧老师共同收集一些素材,借鉴一些以往的作品,还看了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不过要拍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还要以自己剧本中的狄仁杰为重点,毕竟我们呈现的角度不一样。
Q:如何不一样呢?
马丁:如果从案件的侦破以及复杂程度来说,这部电影在狄仁杰的系列电影当中并不是最残酷的,但影片中人物关系和情感成分的复杂程度是狄仁杰系列电影中比较突出的,而且更关注的事狄仁杰青年的时期。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我在创作中更善于打情感牌,主抓人物表演,将案件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

《狄仁杰之伏妖篇》剧照
Q:无论怎么拍狄仁杰,都是需要奇观的,你怎么做?
马丁:从猎奇的角度来说,我们是想通过“妖”的方式引大家进来。玄幻题材的影片在网络市场上反响好一些,而且纯探案对女性导演不是很有优势,所以我们把探案和玄幻以及男女情感糅杂在一起,从多方面下手。
其实我觉得“人心”要比“妖心”更恶,人性的善与恶在这个方面要更残酷一些;另一个方面,我们也是为了规避一些现实的困难,剧情上不会过多呈现玄幻的部分。
Q:少一点玄幻,但可以多做一些悬疑,你对这一点上的把控如何?
马丁:悬疑、恐怖是电影气氛中的大环境。通过感官刺激的恐怖场面大多是肤浅的,通过情节铺垫和气氛营造产生的恐惧感是高级的。比如僵尸片的血腥场面就是感官刺激,而《午夜凶铃》、《第六感》就都是高级的。
不去刻意为之,认真讲故事。我觉得大气氛在几个关键点去点缀一下即可,太多的话可能就会故弄玄虚,偏离重点。
马丁导演工作照
Q:影片的布景和服饰下了多少功夫?
马丁:虽然现在很多观众不一定会在意这点,但是对我个人来说,符合史诗这方面我认为还是要非常重视的,即便是网络电影。
我们按照一部历史正剧来要求这部片子,在网络上学习了很多知识,怕会有很多疏忽的部分,请了礼仪指导、造型、美术等等各位老师进行了多次沟通。
努力地把当时的环境呈现出来,在已知的知识容量下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这样在讲故事的时候才不会有违和感。
02
演年轻的狄仁杰,要纯洁,要干净
Q:在挑选狄仁杰的扮演者时,你有哪些要求?
马丁我们选取的是狄仁杰形象的前期,青年时期的他还比较稚嫩,是官位较小的汴州判佐,离真正的宫内政治斗争还比较远,他的城府和探案水平还没有十分成熟。
因此,这个时候,选择演员,型要正,眼睛要纯洁,表演要干净,没有过多杂质和多年的程式。

Q:流量演员也符合这个标准啊,为什么不选?
马丁:我觉得所谓的迎合,不是面对市场规则没有判断的遵守。影片中虽然没有所谓“流量”,但都是我们心中的好演员。没有流量也许会影响播放的结果,但是再做戏,我也只选好演员。
邱雨铄来演狄仁杰,一方面是因为他跟狄仁杰的年龄比较相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表演没有套路,配合度很高、很勤奋,为人也很低调,在给他讲戏以及修改表演方式的过程当中,他都非常虚心。
Q:作为导演,你希望你的演员们自由发挥更多,还是按照你的想法去表现?
马丁:导演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让影片保持一种和谐。我觉得演员首先是要完成导演的基础安排,这是一个前提,为了不破坏影片整体的和谐。然后再把自己的一些表演经验和感受发挥出来,和导演共同探讨。
如果本末倒置,每个演员都把自己的想法完全操作到电影当中,也许会很麻烦。
Q:你怎么设置狄仁杰的爱情线呢?
马丁:我在他的“友情”上铺得比较饱满,在“爱情”方面做的比较浅。因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炙热主动的表达,我觉得这样会显得人物高级一些。
影片结尾在案件侦破之后有公孙玉的女儿妆,就是影片中爱情的“幼芽”。
Q:个人小爱和苍生大爱,你怎么权衡?
马丁:这是根据故事线的重心来的。我们的故事线有杀父之仇,有大臣和皇帝之间的忠心之爱,主要线索是以大爱为主。
而个人情感是鲜活的东西,像雨后草坪上开出的小白花,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如果只讲大爱或者只讲小爱都是单薄的,人应该具有多面性的。
在这部戏当中比较突出的是大爱的部分,也有用个人情感来填满这个人物的缝隙。
Q:现在复盘,有没有表达上的遗憾?
马丁:遗憾主要是对细节的把握以及悬念、反转上,还可以做的更好。现在的网友在悬疑、探案方面非常有经验,一些小案件已经很难喂饱观众的口味了。
尤其是这类电影的发烧友们,他们可能在前期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就能找到案件的最终答案了,所以我们还要在对细节的把握上做的更复杂一些。
Q:影片结尾有一个疑案出现,这是准备做下一部?
马丁:结尾是按照后续剧情来拍的,但事实上会不会有下一部也不确定。
《狄仁杰之伏妖篇》海报
03
被认可时要自省,别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Q:你之前拍过一部《记忆迷宫》,那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啊?
马丁:《记忆迷宫》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悬疑电影。虽然也存在惊悚、恐怖片的元素,但重点是讲人性。影片的主人公为了忘记一些痛苦的回忆,给自己的大脑重新塑造了一些记忆。
“记忆会出错,也会骗人”。
记忆迷宫的入口与出口虽然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如果我们主动去做改变,故事就不一样了。
《记忆迷宫》剧照
Q:在开拍之前你还做了哪些准备呢?
马丁:我们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打磨剧本,经历了很多苦中作乐的头脑风暴。因为时间很紧迫,编剧团队在推敲影片中某些梗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自我矛盾的痛苦之中。
在开拍之前我们看了大量国外的影片,在剧本围读的过程中,反复推敲每个人物的逻辑与行动,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纠正,每位演员也为影片贡献了自己的创意。
Q:拍摄时遇到什么麻烦没有?
马丁:整个拍摄过程还是十分顺利的,我请了我的好朋友芦鑫孙晟昊来帮忙,请他们过来,就是希望能在演员表演这一块吃一颗“定心丸”。
在场景的设置上,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们选择在横店拍摄,但是横店的场景在古装戏和年代戏上比较有优势,现代戏的场景不是特别多。
不过最终的呈现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们也为横店开发了一些现代戏的场景,算是为横店做了一些贡献吧。
《记忆迷宫》马丁导演工作照
Q:你在拍摄现场有没有加入自己的私人表达?
马丁:电影某种程度上就是导演的个人作品,完成的就是导演意志。拍摄过程中会有很多临时迸发出来的想法,像是宝贵的烟花一般转瞬即逝。
但实际上,我们要看现实的拍摄条件是否能满足,有一些想法根据当下的现实条件是无法实现的,有一些可惜,但是也可以理解。
Q:你觉得拍摄过程中最应该注重的是什么?
马丁:以我们目前团队的现状来看,还是更应该多注重细节和业务水平,把细节落实到实处。
Q:拍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马丁:我收获了大家对我的认可,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行业里面能做更多的事情,我可以用电影完成自己的梦想,也可以给别人做一些思想上的启迪,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小小的改变,我也会觉得很值得。
当然,在被别人认可的同时,还要经常自省,不要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Q:后期剪辑过程中有什么小插曲吗?
马丁:其实我们在中间是换过剪辑老师的,最初的剪辑思路跟我们有点偏差,所以及时做了调整。
Q:最终你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什么呢?
马丁: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回忆,正视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明天的生活。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麻烦,对我们的过去和未来都不是一个很好的交代,要有勇气去做新的改变,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Q:网络电影的名声一直不太好,你怎么看?
马丁:网络电影的名声从多年前的粗制滥造到变成精品,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培育观众审美、提高宣传数量和平台多次反复磨合与沟通。
从目前来看,平台的评级制度并不是完美的、权威的,但是我们的团队仍会努力打造对得起观众的S+的好项目。
Q:很多导演觉得现在的创作是“戴着枷锁跳舞”,你觉得自己有被束缚吗?
马丁:有的导演的个人风格是非常突出的,比如王家卫导演。目前我还是想多去尝试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风格,慢慢的去找寻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现实情况是,我们都是在现有的配料里去做这盘菜,但是只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
我们需要用一种平衡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机会。我们首先要高质量的完成,然后再一点点的去找寻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是顺其自然的事。
Q:这部电影的档期确定了吗?
马丁:应该会在今年八月和大家见面,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记忆迷宫》杀青照
04
演编导这三个身份里,更为导演着迷
Q:做了导演之后,你还会继续演戏吗?
马丁:导演也好,演员也罢,都是职业,如果我可以胜任,我会坚持下去,这是我喜欢做的事。
做演员是我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个切入点,我很感恩这样的机遇。同时,我也希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通过自己的不同感悟来创造出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角色。
马丁个人写真
Q:从演员跨界做编剧和导演,你对三种身份之间的转换有什么感触?
马丁:其实很多影视从业人员都有多种行业的身份,我觉得只要能力能够胜任,这些身份相互不冲突的并且能够相辅相成。
但是从时间和精力的角度的来说,确实是有无奈的时候。我们来判断取舍,就是看在目前的市场和个人的职业阶段,哪一个身份更能被接受或者已经被接受,那么就在这个身份当中继续深耕,让更多的机会来找到自己,在变通中找到更合适的位置。
Q:这三种身份,哪一种更能让你感受到快乐?
马丁:编剧的快乐是写出自己拍案叫绝的台词;导演的快乐是剪辑后的综合的呈现,被大家认可、喜欢;演员的快乐是在现场酣畅淋漓、心无杂念地个人创作。
每个快乐产生的阶段各不相同,目前34岁的我可能在“导演的快乐”中体现的更突出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难说后面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马丁
Q:做了导演之后再回归表演,对表演有没有哪些启发呢?
马丁:演员的表演无论好坏、粗糙细腻,都没有办法逃得了导演在监视器前的眼睛的。就像考试时学生作弊,无法逃得了老师在讲台前的眼睛。
所以从导演再回归表演的时候我就会用一种导演思维,不再用程式化、模式化套用自己所认为的表演的办法,每一次都认真的挖掘一种新的可能性。
通过导演、演员角色的转换,我会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些。
导演马丁
Q:你认为演员、编剧、导演之间最好的合作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马丁: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互信任。
尊重是对工作的态度,扶持是在不断擦出火花的过程中摩肩接踵的创造出新的想法,信任可以增强彼此之间工作的舒适感。
我合作过一些能够百分之百的信任我的演员,这份信任让我很感动,会让自己加倍的注入能量、精力和爱。相反,如果没有这种信任,猜测和怀疑会让能量耗损,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05
表演超过一万个小时,一定能“开窍”
Q:在你参演的众多作品当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部作品?
马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小镇警事》。
Q:聊聊《小镇警事》。
马丁:《小镇警事》给我带来的最深的印象是一些前辈在现场的即兴表演,这很考验现场的反应能力。
那个时候我还比较稚嫩,用比较传统、常规的方式准备功课。现场的其他对手是有着多年的小品经验和即兴表演经验的,他们给我的冲击力蛮大的,通过几个月的磨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让我在表演上成熟了很多。
《小镇警事》
Q:那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呢?
马丁:《知否》是另一种体系,这部剧的成功我觉得是一个综合上的成功,从演员的表演、台词、服化道都是非常考究的。
我在这样的一个工业化的模式下进行学习,让我找到了目前中国内陆影视剧的一个高标准线。
和大娘子刘琳、小娘高露的对手戏拍摄中,我在吸收到更多的是演员的能量和态度,不仅是在技法上的收获,更多的是精神的传递。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马丁饰演周雪娘
Q:挑选剧本的时候,你会关注哪些方面呢?
马丁:我会更加希望演绎的角色能有清晰的人物脉络,完整且复杂。但如果一个符号性的,就把她的符号作用发挥到最大。如果她是有着个人成长的,我就会更加庆幸,这种丰满的角色我会更加珍惜。
但实际上,演员的被动性体现的很明显,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拥有挑选剧本的资格,很多时候是没有机会去选的。
《金蝉降魔》
Q:还记得表演上第一次“开窍”的那个时候吗?
马丁:那种浑然天成的表演在我几年的工作体会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一方面是需要自己的积累,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对手和剧本。
我想,从业一万个小时以后,一定会有那样的体验的。“开窍”这种瞬间类似醍醐灌顶之感,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判断和行动,总想不行,不想蛮干也不行。
《昆仑伏妖录》
Q:拍摄之前,你通常会做哪些前期准备让自己更贴近角色呢?
马丁:我会在同类型的题材当中做一些功课,看一下以往拍摄过的经典作品。
另外还会去寻找角色所处行业的一些细节表现的东西,因为有些职业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而有一些则离我们很远,比较远的角色就需要寻找人物感受的嫁接。
我觉得自己不太属于天赋型的演员,但是会有那种天赋型的感受。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部分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