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元教授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带下病经验

朱宗元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理论精湛。临证认真,辨证精微。在诊疗过程中,注重病因、对症治疗,更好服务于广大患者。笔者有幸侍诊于朱师,受益匪浅。     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俗有“十女九带”之说。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科疾病而言,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贵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为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调赤白带下也。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的一种粘腻液体而言,其中又有生理、病理的不同。正常女子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带下。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如《女科政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驰,不能约束诸经脉,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在《诸病源侯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

  朱师认为此病主要是由肝、脾、肾功能失调而影响任脉和带脉而致,脾肾阳虚及湿热下注是其根本,遂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薏苡附子败酱散首见于《金贵要略·疮痈肠痈侵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篇》中,一为肠痈而立;二为治妇人妊娠腹中疼痛而设。

  1  脾肾阳虚型

  此病的病因病机为:平素肾气不足;房事不节;多产乳众;肾气亏损,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肾中精液滑脱而下。其临床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清冷,有腥气,腰痛,性欲低下,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迟而弱。

  典型病例1:胡某,女,36岁,2003年4月5日初诊,白带量多半年,带下色白清稀量多,外阴痒,伴腰背酸痛,下腹坠痛,面足轻度浮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辨证为:脾阳虚衰。予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苡仁4g ,制附子3g ,败酱草7g ,土茯苓7g,红藤7g,白术10g,苍术10g,牡蛎24g,杜仲15g,续断15g,大腹皮4g。另加外洗方:地肤子30g,蛇床子30g。三付,每日熏洗外阴。一日1次。

  二诊:白带较前减少,四肢浮肿减轻。现值经期,感乳房胀痛,小腹坠痛。此属肝气郁结,宜疏肝为主,予逍遥散加减治疗。

  三诊:经期已过,但白带未净,仍量多,清稀色白,腰痛酸软,面部浮肿渐轻,舌质淡红,苔淡黄,脉沉弦弱。此乃脾虚未复,肝气已疏。继续服用4月5日方7剂后告愈。

  典型病例2:李某,45岁,近3月自觉白带量多,清冷,寻医多次,未见效。今日来诊,患者面部萎黄,脘闷纳呆,头晕耳鸣,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脉沉弱。辨证:脾肾阳虚型带下,遂拟薏苡附子败酱散方治疗,7剂,1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患者面色有光泽,自述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要求继续服用本方。该病人夜间梦多,易醒。上方加合欢皮10g,茯神9g。7剂,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白带不多,胸闷、腰酸、耳鸣等症减轻,睡眠好转,继服上药5剂。

  四诊:1月后,带朋友看病,自告已痊愈。

  按:本2例患者属典型脾肾阳虚,寒湿内阻,因脾主运化,脾阳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热下注,损伤冲任二脉,而发带下。因肾为元阴元阳之本,肾阳虚衰易致脾阳虚,故以补脾肾阳虚为主。方用苡仁健脾除湿;制附子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败酱草、红藤一组对药,活血清热,通络止痛;辅以苡仁淡渗分利;土茯苓解毒利湿;仙灵脾、韭子、蛇床子温补肾阳,且蛇床子兼燥湿杀虫止痒;小茴、荔核、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山药、扁豆健脾止带;芡实益肾健脾,收敛固涩;杜仲、川断相伍补肝肾、壮筋骨、通血脉、调冲任的力量增强。

  2  湿热下注型

  此病的病因病机为:素日多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或嗜烟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蕴,郁而化热,以致湿热蕴积下焦,产生带下。

  症见:带下如浓茶,气味腐臭,心烦,口苦,胃脘不舒,尿道灼热,阴部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典型病例1:赵某,女,26岁,未婚,患者于2005年3月4日初诊,自述:白带量多色黄有腥臭味及少腹疼痛半年余,经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现白带量多色黄伴有腥臭味,四肢发凉,少腹部偶有抽痛感,腰骶部酸困且痛,经量多且有血块,舌淡苔薄略黄,脉沉细而数。予以苡仁4g,制附子3g,败酱草7g,土茯苓7g,红藤7g,仙灵脾5g,韭子5g,蛇床子5g,小茴4g,荔核4g,乌药3g,山药4g,扁豆4g,芡实4g,杜仲3g,川断3g。七付水煎服,日一付分两次服。

  3月12日二诊,述白带量较前明显减少,微黄,略有味,少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好转,四肢也较前好转,在上方基础上加吴芋4g,荜茇4g,大腹皮4g。七付水煎服,日一付分两次服。

  3月19日三诊,述诸症均较前明显好转,四肢不凉,遂在二诊方中减去山药、 扁豆、芡实、吴芋、荜茇、大腹皮。予以七付水煎服日一付分两次服。半年后来诊它病,问其此病患者欣喜说:“自服此药半年内白带正常,无少腹部及腰骶部不适,四肢温如常人。”

  典型病例2:王某,38岁,2002年3月15日出诊,白带量多4月余,带下粘稠,有气味,伴有腰痛,下腹掣痛,心烦,口苦,尿道灼热,睡眠差。平素月经后期,经行7~8d,行经时下腹坠,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脾虚湿热下注,湿郁生热之候。朱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止带汤加减。苡仁4g,制附子3g,败酱草7g,车前子8g,泽泻9g,茯苓8g,党参15g。5剂,日1剂,分2次服。

  按:本2例属下焦湿热带下,病由脾虚失运,水湿下注,湿郁生热所致。脾虚湿困则四肢乏力。治疗以健脾为主。由于水湿下注任脉,郁久生热,且白带色质如米泔水,有异味,已成湿热毒邪,应以去邪为先,邪去然后扶正,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止带汤加减,服5剂后而愈。 体会:带下病属现代医学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生殖系统炎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傅青主女科》所谓:“夫带下俱是湿症”本病原因为湿邪为患。湿邪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成本病。

  湿邪侵袭人体,损伤冲任二脉,致带下量多,湿邪影响脏腑功能时,易使脾阳虚衰,则成(脾肾阳虚)型白带。方中苡仁健脾除湿;制附子中温脾阳,仙灵脾、韭子、蛇床子温补肾阳等,方中诸药配伍,湿邪得除,病痊愈。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本方治疗带下确有疗效,服药1~2周内症状明显减轻,改善体征,有其他兼症,临床加减用药,疗效甚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