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焦虑抑郁,比不知道好多了
我们做过一个超过五千人的调查:
如果你因为职业发展感到压力,你和 68.1% 的人一样; 如果你因为缺钱花感到压力,你和 43.6% 的人一样; 如果你因为孤独感到压力,你和 36.6% 的人一样; 如果你最近因为工作太忙或者搞不定感到压力,你和 31.7% 的人一样; 如果你因为婚姻家庭关系感到压力,你和 30.1% 的人一样; 甚至,如果你的压力来自对自己体型外貌不满意,也有 26.7% 的人和你一样; ……
数据出处:暂停实验室 4926 名正念书写行动营参与者
我相信,上面的每一种压力,你或者你身边的亲友同事,都正在经历着。
但大家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做,而只是「扛着」。男性尤其如此。
如果去看全球「压力引发情绪困扰」比例数据,很容易得出这种第一印象:中国人好像心理格外强大一点。
欧盟 2010 年的统计,接近 40% 的人会在一生的某个时刻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困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2019 年统计,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12 个月发生率 20.6%,其中一半的人在过去一年内看过心理医生。
2020 年,因为疫情原因,美国的数字一下子翻了三倍。
美国人花在照顾自己情绪问题上的钱,一年是 2250 亿美元。平均每人每年接近 1000 美元。「脆弱」得理直气壮。
而中国的情绪困扰发生率一直低得多。我找过各种统计报告,最近几年焦虑抑郁发生率从未突破 10%,大概 7% 左右。
这已经是近几年发生率「暴增」的结果。这个数字,在 1993 年是 1.1%。再往前十年,是 0.66‰。
就好像四十年前,情绪问题这件事根本「不存在」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候的生活的人更少痛苦。
真实的原因是,这种痛苦没有被发现,被定义,被认可。
当年,很多抑郁症患者,是被作为内科患者诊治的。他们在就医时,也只能报告出身体上的不适(疼痛、恶心、失眠),压根不说情绪上有问题,甚至自己都感觉不到情绪上有异常。
治疗身体症状的药物,对这些患者完全无效。一旦使用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案,这些身体症状就缓解了。
知道,是改变的关键时刻。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焦虑了」或者「抑郁了」,是在网上搜索信息发现的,或者无意中浏览时被一条描述症状的信息击中,就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接触焦虑抑郁人群越多,我就越觉得,能使用「焦虑」和「抑郁」定义和描述自己的痛苦,真的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啊!
因为通过描述,你会知道,这些问题正在被专业人士研究,逐渐获得深入理解,以及最重要的,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应对。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些痛苦,我希望这篇文章让你知道这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你不是一个人在承受。
其实,这两种情绪问题,就像精神健康的「感冒」,在人群中普遍高发。特别是生活压力大的时候,一旦「情绪免疫力」不足,就很容易中招。
你甚至可以把焦虑和抑郁当做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抑郁是对过去挫折的沮丧。两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可能性是 60%-80%,会一起出现,也意味着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缓解。
感谢你看到了这里,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哪些解决方案。
首先,从健康状态,到压力困扰,再到情绪障碍,这是一个从轻到重的连续谱系。
对最重度的焦虑抑郁,使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症状是优先级最高的选择。
在选对药物的情况下,75% 左右的严重焦虑抑郁症状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起效时间大概两周到一个月左右。
而对轻中度的情绪困扰,或者已经得到药物控制的残留轻度症状,心理治疗则是更适合的方案。
目前,循证的心理治疗方案(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代表,还包括融合了正念疗法的新趋势,例如正念认知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在改善情绪困扰的效果上,已经可以做到和药物不相上下。
而且心理治疗还有一个药物无法替代的优势: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免疫力」,预防未来再次遇到压力时的症状复发。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
第一件事叫做「觉察」,就是了解各种和情绪有关的知识和体验。这样,就可以在出现情绪问题的第一时间知道这件事。
第二件事叫做「接纳」,就是承认这些体验存在的合理性,不害怕这些体验会「毁灭」自己,就像你不会害怕感冒一样。
第三件事就是「行动」。尽管这些体验不会那么快消失,尽管暂时不那么舒服,可是,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啊。
下面是我们最近做的一个数据分析,展示了有中重度焦虑抑郁的人,在暂停实验室练习的变化路径图:
变化的起点,叫做全面客观思考(global mind),即看到更多信息和可能性;
下一步,叫做经验开放性(open experience),即体验和接纳不同的感受;
这些引发了抑郁症状的降低;
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勇敢面对困境的能力(strong heart),减少了焦虑症状。
其实,焦虑和抑郁都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信号,它们在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好好照顾自己,做出一些变化和调整。
当我们「为所当为」之时,这些情绪也会慢慢消失。
尽管原理非常简单,但其实做到以上这些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总是本能的害怕这些不舒服的体验。我们不熟悉,不知道这些体验会把自己带到哪里。
就像初学游泳一样,需要来到水中,体验被水淹没的感觉,学会让自己自然漂浮,才能慢慢不怕水,在水中获得自由。
极少有人能自己通过看书自学掌握游泳(我生活中的确只认识这么一个神人),大部分人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找一个「懂水性」的人指导自己(这也会带来很多安全感)。
这就是「心理治疗师」存在的价值。在尝试熟悉情绪,和情绪共处的过程,充当教练的角色。
我觉得,其实人人需要知道这些和情绪相处的方法。因为人生漫长,很难预测何时会遇到挑战。就像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卡巴金所说:
一张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