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损失多少员猛将,如果他们都不死,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最终失败,而这场失败,也让蜀汉元气大伤,从鼎盛走向衰败,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夷陵之战不损失众多猛将,有了这些人,诸葛亮北伐就会成功,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说一下刘备伐吴,刘备伐吴其实已经到了必须要做的时候,因为刘备丢失的荆州十分重要,诸葛亮的《隆中对》反应出的仅仅是一部分,而荆州的人口、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都是蜀汉所需要的,毕竟仅仅一个益州局限了蜀汉的发展,没有了荆州之后,蜀汉在争夺天下的局面就会处于劣势,所以刘备伐吴也走的是步步为营的策略,但刘备还是输了。
损失的人才

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其中一项便是人才的损失,而这些也都是蜀汉的精英。
冯习和张南:二人深得刘备信赖,视为自己的亲信,也是蜀汉的未来,可二人均战死。
傅彤:他是刘备的中军护卫,为保护刘备,最终精疲力竭,吐血而死,他战死之际,创造出“吴狗”一词,这样忠心耿耿的武将,实属难求。

马良和程畿:二人是刘备伐吴的主要谋士,马良最出名,他出身荆州马氏,马氏是荆州的大家族,有着很高的名望,马良更是马氏五常之首,就是他凭借一张嘴,让沙摩柯带着一万五溪蛮兵前来助阵,是蜀汉的重要谋臣;程畿作为一名文官,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最后亲身持戟与吴军战斗,奋力战死。
沙摩柯:五溪蛮首领,前来助阵刘备伐吴,但不想因此丢掉性命,使得蜀汉缺失了一个好的盟友。
王甫:刘备非常器重他,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不幸战死。
杜路和刘宁:夷陵之战失败后,被吴国包围,被迫降吴。

黄权:黄权算是出色地完成防守魏国的重任,但是因回蜀之路被断,不愿降吴,于是被迫降魏。
除此之外,夷陵之战前前后后去世的还有关羽、关平、黄忠、马超、张飞等人,皆是蜀汉重要人才,难怪蜀汉后期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北伐的结局

这些人如果真的都在,蜀汉的北伐只能说会让诸葛亮人手充裕,可能守街亭之事不会交于马谡,但是北伐的胜负其实很难说的。
夷陵之战除了人才上的损失,还有精神领袖和兵力上的损失,精神领袖无疑就是刘备,刘备的死并非致命,但兵力上的损失却是最致命的。

刘备东征,蜀汉出动的兵力为4万多人,此时蜀汉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和关羽北伐,损失了很多兵力,汉中之战刘备一方已经到了男子当站、女子当运的地步了;关羽北伐更是全军覆灭,损失约3万人马,这对于蜀汉来讲已经是很大的消耗了,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缓过来劲的,仅仅两三年之后,再对吴国用兵,无疑沉重的负担。
再加上夷陵之战,虽然没有详细的人员伤亡,但是在《傅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蜀汉损失八万人虽然不对,但是对于刘备“仅以身免”的描写十分突出,之后赵云来救和收拾的残兵使得永安驻扎蜀汉军队近2万人马,也就是蜀汉部损失人马应该在3万人左右,这才是对于蜀汉来讲最致命的地方。

短短四五年的时间,蜀汉三场战争最低损失为6万人马,这其中还没办法计算汉中之战的损失,按照《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所记载:“(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蜀汉投降的时候,全国为94万人口,其中士兵有10万出头,虽说古代人口统计是个糊涂账,但是蜀汉相比曹魏的443万人口,足足差着4倍之多,兵力上也按4倍来算,蜀汉怎么与曹魏竞争。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竭尽全力,经过5年的修生养息,才重建军队和平定国内叛乱,228年才有了对外出兵的能力,可见损失的人才并不是致命的,而兵力的损失才是最致命的。

综合来看,即便是夷陵之战这些将领没死,对于蜀汉来讲必然是一幸事,对于诸葛亮北伐也是一大好处,可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力,不是仅凭几个人就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