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有文有艺聚

众家

合欢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书   带   草

五月,又想到合欢。第一次见到合欢树,是2013年,在宣武艺园里。那么大两棵合欢树,一树粉红色的绒线团团生在绿叶间,像是落了一层烟霞,蔚为壮观。
合欢,豆科合欢属落叶乔木,如果你见过它的叶,或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合欢叶与含羞草很像,都是二回羽状复叶,叶片小且排列密集整齐。事实上,合欢就是含羞草亚科。
对于合欢的外形,古人描述得详尽且诗意。唐苏恭《新修本草》曰:“此树叶似皂荚及槐,极细。五月花发,红白色,上有丝茸。秋实作荚,子极薄细。”宋苏颂《本草图经》云:“木似梧桐,枝甚柔弱。叶似皂角,极细而繁密,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不相牵缀。”
至于它的花,连宋代医家寇宗奭都说它特别:“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为花之异。”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细长的丝茸,那不是花瓣,而是花丝,是雄蕊的组成部分,上面托举着花药。因此合欢又名绒花树。
想到合欢,便不由想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王桂庵》:世家子弟王桂庵,南游时在江上邂逅风姿韶绝的船家女孟芸娘,一见倾心。先是吟诗以引其注意,又投之以金锭、金钏。芸娘均不为所动,解缆径去。王桂庵望着远去的帆影,“心情丧惘,痴坐凝思”,返舟急追,已不知所踪,后“又沿江细访,并无音耗。抵家,寝食皆萦念之。”第二年,他又来到南方寻找芸娘,特地买了一艘船住在江边,“日日细数行舟,往来者帆楫皆熟”,只是不见芸娘,半年之后,资罄而归,此后“行思坐想,不能少置”。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终于,王桂庵在梦里见到芸娘:一夜,梦至江村,过数门,见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隐念:诗中“门前一树马缨花”,此其是矣。过数武,苇笆光洁。又入之,见北舍三楹,双扉阖焉。南有小舍,红蕉蔽窗。……有奔出瞰客者,粉黛微呈,则舟中人也。喜出望外,曰:“亦有相逢之期乎!”很快,芸娘的父亲回来,王桂庵惊醒。
又年余,再适镇江。郡南有徐太仆,与有世谊,招饮。信马而去,误入小村,道途景象,仿佛平生所历。一门内,马缨一树,梦境宛然。骇极,投鞭而入。种种物色,与梦无别。再入,则房舍一如其数。梦既验,不复疑虑,直趋南舍,舟中人果在其中。
王桂庵隐念所谓诗中“门前一树马缨花”,便是出自《元诗选癸集》中的《水仙祠诗》,诗前长长一段小序讲述了一个人神之恋的故事,诗云:“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蒲松龄把“紫荆”换成了“马缨”,马缨花即合欢,以其花散垂如丝,恰似马头上的红缨而得名。
这是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文中两次出现合欢树,说明合欢在文中被作者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这或许也跟合欢树的文化内涵有关系。合欢又名“夜合”,一直有“洞房花烛夜”的意思。“合欢被”是新娘出嫁时的嫁妆,“合欢酒”是新人用“合欢杯”所饮的交杯酒,因此合欢是夫妻感情交好的象征。杜甫《佳人》:“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即取此意。李渔《闲情偶寄》写合欢的栽植之法时说,合欢宜种在“深闺曲房”,“人开而树亦开,树合而人亦合。”连浇水都有讲究:“灌勿太肥,常以男女同浴之水,隔一宿而浇其根,则花之芳妍,较常加倍。”在李渔这里,以合欢喻夫妻之意十分明显。
“合欢”一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载其药效:“味甘平,生川谷。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其花与树皮皆可入药,皆可安神解郁,可见合欢一名与其疗效有关系。
崔豹在《古今注》里说∶“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即指合欢)。植之庭院,使人不忿。”古人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合欢自古为人们喜植。唐苏恭曰∶“所在山谷有之,今东西京第宅山池间亦有种者。”宋苏颂∶“今汴洛间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院间。”
清人李渔尤喜合欢,因此他一再强调:萱草解忧,合欢蠲忿,皆益人情性之物,无地不宜种之。……凡见此花者,无不解愠成欢,破涕为笑,是萱草可以不树,而合欢则不可不栽。
文艺众家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