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松赞干布死后,宁愿寡居三十年,也不肯返回唐朝,难道她就不思念家乡,不想念父母么?肯定不是。文成公主肯定有过回唐朝探亲的想法,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她肯定更希望留在吐蕃。

原本的吐蕃,跟当年的匈奴一样,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松赞干布在其父囊日论赞去世后,继任成为了第33代赞普。他延续了父亲的遗志,不断兼并扩张,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区域。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建都逻些(今拉萨),定国号吐蕃,并在红山上建造了皇宫。现在的布达拉宫,就建在红山之上。
按照汉文化,松赞干布就是吐蕃的开国太祖。
当时的大唐,万国来朝,盛极一时,唐太宗李世民也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早已仰慕不已,也遣使来朝。正是这次朝见,松赞干布得知突厥、吐谷浑等部的首领,都迎娶了唐朝公主为妻,有了跟唐朝和亲的想法。
只是,吐蕃刚刚统一,“江湖”上的名声并不响亮。唐太宗认为吐蕃只是一边远小国罢了,拒绝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

这下松赞干布可不干了,于638年发兵攻打吐谷浑,直逼唐朝的松州,并击败了迎战的松州都督韩威。
唐太宗得到报告,立即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等人带兵迎战。唐朝将领牛进达率先锋军,夜袭吐蕃军队,杀死杀伤千余人,最终迫使松赞干布退兵。此时,侯君集的主力还未赶到战场。
松州之战,引起了唐太宗对吐蕃的关注,也让松赞干布知道了唐朝的强盛。
松赞干布改变了策略,遣使到唐朝谢罪,再次请求和亲,又被唐太宗拒绝。
松赞干布并未死心,640年,他又派禄东赞前往长安,“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作为聘礼,再一次请求和亲。

这次,唐太宗可能觉得松赞干布太执拗了,就同意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唐太宗挑选了宗室女子,册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文成公主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只是一名宗室女。她的父母,在唐朝的地位应该也不是很高,否则,史书上总会记录下其生身父母是谁。
文成公主的父母在唐朝的地位不高,她自己也是因为和亲才被册封为了公主,如果她在松赞干布死后返回唐朝,那么,她的处境将会很尴尬。
文成公主很难插手大唐的国事,很大可能也就是衣食无忧的终老余生,最多就是闹点绯闻,排遣一下寂寞。
可是,文成公主如果留在吐蕃,她在吐蕃的地位却很高,而且拥有巨额财富。这应该是文成公主不愿返回大唐的主要原因。
到了第二年,即641年,唐太宗派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
松赞干布对这次和亲非常重视,亲自从都城逻些赶到了柏海迎接。松赞干布拜见了送亲的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
有强盛的大唐做后盾,松赞干布对待文成公主,自然不敢怠慢。

据吐蕃史书《贤者喜宴》所载,松赞干布亲自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为王后。
松赞干布为了文成公主,又专门修筑了城邑、宫室,供文成公主居住,就是现在布达拉宫的前身。
文成公主厌恶吐蕃人“赭面”,就是以赤色涂脸,松赞干布立刻下令废止。
文成公主带去了唐朝的服饰,松赞干布赞叹不已,随即“释氈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氈裘,即皮毛做的衣服;纨绮,即精美的丝织服饰。松赞干布也开始学唐人,穿戴丝绸服饰。
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和亲时,带去了释迦摩尼的佛像。松赞干布下令建造寺院供奉,并由文成公主亲自督造,就是现在的小昭寺。后来,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又被移入了大昭寺供奉。
648年,唐朝使者王玄策、蒋师仁出使天竺,被中天竺偷袭。王玄策逃出后,到吐蕃借兵。松赞干布派遣精锐吐蕃甲士一千二百人相助,又让王玄策到泥婆罗(今尼泊尔)借了七千骑兵。王玄策挥师灭了中天竺,迫降了周边的东天竺等国,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如果不是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而松赞干布又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王玄策应该很难借到兵。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继位,松赞干布获封西海郡王,专门写信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且,还献上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唐高宗一高兴,又晋升松赞干布为賨王。
松赞干布与大唐和亲之后,派遣吐蕃贵族子弟到大唐学习儒家文化。唐高宗继位之后,松赞干布又请求得到蚕种,要求唐朝派给吐蕃酿酒、笔墨纸砚等各种工匠,以及医官等等。唐高宗欣然应允。

正是因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才让吐蕃得到了唐朝的大力支持。松赞干布自然会善待文成公主,而吐蕃人民也慢慢将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神话为了度母(又名多罗菩萨)。
松赞干布在世时,文成公主受到松赞干布的敬重,受到吐蕃民众的爱戴,应该过得很开心。
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文成公主寡居吐蕃。
松赞干布的去世,并没有影响到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
文成公主很少干涉吐蕃的国政,但在宗教方面,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据《柱间史》所载,文成公主曾嘱咐吐蕃大臣将大小昭寺的释迦摩尼像进行调换,将她带去的佛像移入了大昭寺。
同时,文成公主还拥有大量财富。她给寺庙献上了大量的土地、奴隶和牲畜,供奉寺院中的僧人。而往来于吐蕃和唐朝的汉人僧侣,也得到了文成公主的资助。
甚至是在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后,她也是唯一载入吐蕃史料,被正式祭祀过的松赞干布的后妃,“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赞普是吐蕃的王,赞蒙即吐蕃的王后。松赞干布的其他后妃,都没有这个待遇。
松赞干布倾慕大唐的文化,所以,文成公主也没有遵循收继婚制,嫁给下一任赞普。吐蕃赞普,至少自松赞干布之后,似乎都没有这个习惯。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之位,吐蕃朝廷并没有为难文成公主,反而是吐蕃的百姓,还有佛教徒,都非常爱戴文成公主。这让文成公主在精神上很满足,再加上所拥有的大量财富,当然会选择留在吐蕃了。
芒松芒赞继位时,年龄较小,由曾经到唐朝迎接文成公主的禄东赞(又名噶尔·东赞,属噶尔家族)掌握实权。
吐蕃趁吐谷浑王室内乱,发兵攻打吐谷浑。唐朝是吐谷浑的支持者,继而跟吐蕃发生冲突,在大非川之战中战败。此战助长了吐蕃的嚣张气焰,开始不断跟唐朝发生冲突,抢夺西域地区。
此时的文成公主,虽然无法影响吐蕃朝政,却成为了吐蕃手中的一张王牌。吐蕃万一打不过唐朝,还可以通过文成公主向唐朝求和。所以,文成公主即使真有返回唐朝的想法,恐怕吐蕃也不会放人了。
676年,芒松芒赞去世。其子杜松忙波杰继任。由于年幼,由新赞普的生母摄政。当时,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事非常激烈,吐蕃重臣统兵在外,境内又有人叛乱,芒松芒赞的死讯就被吐蕃王庭保密了三年。
直到679年,吐蕃与唐朝的关系缓和,国内局势也稳定下来,才正式公开了芒松芒赞去世的消息。据《资治通鉴》所载,当年:“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并请和亲,上遣郎将宋令文诣吐蕃会赞普之葬”。
此时,唐朝还是唐高宗在位,武则天已经成为皇后,跟李治并称“二圣”。文成公主的这次和亲请求被拒绝。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还是非常稳固的。毕竟新继位的赞普,算起来,已经是文成公主的曾孙辈了,而文成公主对他又没有什么实质威胁。
第二年,即680年,文成公主因病在逻些城去世,并在683年,进行了隆重的祭祀和安葬仪式。唐朝也遣使赴吐蕃祭奠。

吐蕃在逐渐衰微之后,更加依赖大唐。文成公主虽然跟松赞干布没有生育子嗣,但后世的赞普多以文成公主的后代自称,足见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影响力。
正因为松赞干布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期,而文成公主又是藏汉之间文化交流的第一座桥梁,所以,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一起,被藏人崇敬、祭奠了上千年。
如果文成公主选择了返回唐朝,那么她在青藏高原的影响力,肯定会下降很多。既然在吐蕃地位崇高,又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自然没必要返回唐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