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兴起推动中国成为瓷器大国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文人雅士对饮茶之法加以规范和升华,以陆羽《茶经》为代表的茶文化兴起。所谓“名茶必曰唐”,正是茶文化在唐代大盛的写照。同时,唐代瓷器烧造技术和工艺手法也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窑口,越窑烧造的“千峰翠色”秘色瓷,冠绝一时。唐代的瓷器,一改魏晋以来的古拙,形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对后世的制瓷工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茶与瓷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茶文化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辉煌。

茶具,狭义上讲就是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日常饮茶器具。用以制作茶具的材料,除了瓷器之外,还有金属、漆器、竹器等。但随着“品茶”之风的兴起,瓷器逐渐从诸多材料中脱颖而出,与茶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唐代的“茶仙”陆羽,即在其著作《茶经》中称,“瓷与石皆雅器也”,并且在“四之器”一章中,将饮茶之器完全定为了瓷器,表明了自己对瓷质茶具的钟爱。这种观点,不仅在当时较为流行,且对后世历代品茶之人,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明代对茶道颇有研究的张谦德,认为“瓷器为上……好事家以金银为之,铜锡生鉎,不入用。”(《续茶经》)已把瓷质茶具列为上等,金银茶具次之,铜锡茶具则为下等。无怪乎陆羽可以根据茶色的好坏来评定唐代各大窑口的优劣,并且得到历代人广泛的认可。

茶与瓷在文化意义上达到了空前融合,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尤以茶文化对瓷器的影响为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茶业的繁荣,促进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为瓷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唐代,茶成为了大众消费品,中国北方也已经是“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玉传》)文献中记载:“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这些都可以充分说明,在唐代,茶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范围上也已扩展至全国,在国家的经济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的兴盛推动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中国茶经》有这样的记载:“唐朝中期,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窑址的出土物中,与茶器相关的器物数量远远多于前代,也在同时代出土器物中占了很大比重。以越窑为例,盛唐一朝,碗、盘、水盂、注子产量最大,占所有出土物的80%以上,而以碗的出土量最为巨大。(《中国陶瓷史》)除了水盂之外,上面提及的其他三种瓷器均作为茶具使用。

其次,茶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瓷器器型的革新。唐代以前,瓷器尚保留了大量陶器的特征。自茶文化兴起,瓷器变得更加灵动。以壶为例,魏晋时期流行“鸡首壶”,壶身与早先的陶罐无异,仅多一鸡首状流,盘口、鼓腹,短小流,整件器物重心偏下,显得厚重。唐代以后,“汤瓶”取代了“鸡首壶”,盘口逐渐变为侈口,腹变小,流加长,且流多管状或棱状,重心上移,整件器物显得活泼。这些变化,可能与晚唐时期兴起的“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用汤瓶注以沸水,将茶末调成膏状,最后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热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因为盏的容量很小,“点”特别讲究技巧,否则沸水很容易溢出。于是对装沸水的汤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流里面倾倒的水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为了便于点注,高颈、长腹、长流的汤瓶应运而生。管状和多棱状的流,顺畅性和水流稳定性明显好于魏晋时期流行的鸡首流。魏晋时期的碗,直口或者敛口,深腹、实心底,与陶钵较为相似。至唐代中期,碗多为侈口,由深腹变为浅腹,圜底增多。唐代晚期流行斜直壁碗,器型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关于唐代文人饮茶方式,文献中也有零星的记载。唐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卷六有这样的记载:“……伯熊著黄批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器内装的是刚刚煎完的茶,温度较高;喝茶时要能“手执茶器”而不烫手,茶器应该应该便于散热,而且方便“手执”。这一时期大量发现的敞口、浅腹、圜底的小碗,敞口、浅腹利于散热,小巧、圜底的特点,使人能以手执住而不致烫手,很可能是作茶具用。这种小型侈口碗,应是陆羽所提及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的茶瓯。

再次,由于品茶、斗茶风气的兴盛,人们不仅对茶色、茶味进行品评,还提高了对茶具的审美要求,进而推动了瓷器装饰性造型、纹样的产生,大大增强其文化内涵。“花口”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色。中晚唐时,花口造型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大致与茶文化兴起的时间一致。根据考古的出土材料看,晚唐时的茶具大量采用花口造型。如当时流行的花口茶瓯,通常表现为五瓣花形,腹部无棱,圈足稍外撇,器型小巧精致。陆羽认为“膻鼎腥瓯,非器也”,即茶具已经不是一般的食用器,而是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器物符号。“花口”的造型,大大提升瓷器的文化内涵,使其脱离了“食用器”的范畴。1987年发掘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了极其精美的秘色瓷碗。根据其器型、一同出土的金银茶具及文化意义上分析,这些秘色瓷碗应该为茶具。以茶具为代表的瓷器烧造,其技术已为我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最后,因咏茶而推及瓷器,因而赋予了瓷器极大的文化内涵。有很多诗句都是借赞美瓷器来表现茶香,如郑谷“茶新换越瓯”、施肩吾的“越碗新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很好的例子。咏瓷诗兴盛是在唐代,并且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由于茶文化的引入,瓷器第一次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兴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此之前,瓷器作为食器,深深打上陶器的烙印,造型较为古拙;茶文化兴起以后,对瓷质茶具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器型型变得小巧灵动起来,装饰性花纹和造型也大量运用其上。因茶文化而兴起的“咏瓷诗”,标志着瓷器文化意义的升华。因此,将唐代茶与瓷的结合称之为瓷器发展史上伟大的转折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唐代秘色瓷

(0)

相关推荐

  • 将乐窑 | 千峰翠色一抹雅致

    将乐窑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的将乐县境内,因地命名.将乐县自然条件优越,蕴藏丰富的瓷土和水源,闽西北地区水运交通中心之一的航道:金溪,流经此地(流线为金溪--沙溪-- ...

  • 茶文化|茶亦醉人何必酒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煮一壶茶,茶香乘着清风散满了一整个屋子,窗外是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斜卧在枕上微捧着本书,是看书中小事,也看闲庭花落. 中国是茶的家乡,在多少个 ...

  • 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

    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陈列在二楼亚洲馆大厅四周.藏品从早期青瓷.白瓷,唐代长沙窑.三彩,宋代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到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际的景德镇青花.红釉.黄釉.斗彩.五彩.墨彩等 ...

  • 135张图在线观赏: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中国古瓷器(一)

    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位于法国巴黎第16区,以收藏亚洲艺术品为主,包括中国的玉器 青铜器.漆器.书画和瓷器等约两万余件,约占博物馆藏品的1/3.这里也是收藏中国古瓷器数量多.品种齐.成 ...

  • 117张图在线观赏: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中国古瓷器(二)

    其实,通过海上沉船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瓷器从唐代时就有瓷器外销的发现.中国瓷器是中国与海外各国在社会文明.文化艺术.工艺制造等多方面互相交流和交融的悠久证明:中国古瓷器不仅为世界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对世 ...

  • 一文看懂中国所有瓷器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是瓷器之国. 可这并不代表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瓷器,尤其是那些在长达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崛起又沉寂的瓷器窑口. 说到古代名窑,多数人估计只能想到元代之后一统江湖的景德镇,最多再加 ...

  • 让人震撼的中国元代瓷器

    元代(公元一二七九~一三六八年)中西交通非常发达,商品可经陆路.海路运至各地.陶瓷器除了内销,亦为输往各地的重要商品.因此全国各地窑厂竞相生产,特别是南方的窑厂产品质量精美,数量庞大.重要的瓷窑厂有浙 ...

  • 北宋官窑,成就中国古瓷器巅峰

    公主病严重关注2021-04-14 12:06 广东正式开放免试入学成人本科! 刀刀切割,满屏光柱,1刀爆终极!!! 被蚊子咬的睡不着,快用它,全屋剿灭,蚊子都抓光,无效包退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最辉 ...

  • 全球专业化学品产业解读系列之一:制造业推动中国化工从规模化走向专用化

    全球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全球化工产业都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对发达国家的化工产业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平头哥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化工赶超发展中国家 ...

  • 在线教育推动中国教育普惠,促进中小学生减负增效

    2020年的疫情将在线教育推上了快车道,而2021年,在线教育进入合规之年,各项政策的出台,让在线教育朝着规范化不断进化. 在一系列监管政策之下,"减负"这个话题引起了众多讨论:在 ...

  • 中国的瓷器,欧洲的奢侈品,记录了创制人悲惨的一生,年仅37岁

    瓷器,欧洲人最早称它为"白色金子".欧洲第一个制成瓷器的是德国人约翰·弗雷德里希·伯特格尔,他生于1682年. 伯特格尔对欧洲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一生短短37年的经历却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