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骑兵的军装:娜杰日达·杜罗娃小传(下)

本文作者: -渔灯儿-
(原“青果煎饼”)
上篇回顾:《女骑兵的军装:娜杰日达·杜罗娃小传(上)》
1807年5月22日,古特施塔特。初登战场的女骑兵娜杰日达·杜罗娃为营救友军,单枪匹马冲向了敌人。法国龙骑兵们被这个突然杀出的对手吓坏了,谁也不想被她手中近3米长的骑枪捅穿胸膛,纷纷勒马而逃。杜罗娃救人心切,她下马扶起受伤的俄军中尉,将最宝贵的伙伴——战马阿尔基特让给了他,自己则徒步归队。
然而,勇立战功的杜罗娃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因丢失坐骑被上司一通批评。她好不容易才在混乱中寻回了战马,可马鞍上放置的大衣、干粮袋早就不翼而飞。战后的好几天里,她都被迫忍饥受冻。
残酷的战争依然在继续。紧接着,杜罗娃又参加了两场大战。在海尔斯堡,她险些被一枚炮弹炸伤;而在著名的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遭受惨败,杜罗娃服役的波兰乌兰枪骑兵团也被重创,人员伤亡过半。此战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只得与拿破仑议和,第四次反法联盟也随即瓦解,欧洲暂时重归“和平”。

△ 弗里德兰战役中发起冲锋的法国第四骠骑兵团,此役法军大胜
每一场血腥的战斗,都是忠诚的战马阿尔基特驮着杜罗娃从死人堆里脱险。它不仅是杜罗娃引以为傲的坐骑,更是最好的朋友与艰苦征途中的精神支柱。然而,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未损的阿尔基特,却在回国后意外撞死在篱笆上。目睹了挚爱丧生的杜罗娃悲痛欲绝,战友们也被她的泪水感动,他们用军刀挖坟、帮杜罗娃安葬了战马。
就在杜罗娃沉浸在悲伤中时,突然接到了要她卸刀离队、去首都面见皇帝的命令。怀着忐忑的心情,杜罗娃踏上了前往圣彼得堡的旅途。她并不知道,自己离国前寄回家的那封书信早已引起了轩然大波,重病在床的母亲读信后竟悔恨而死,父亲束手无策,只得求助杜罗娃的叔叔打听女儿下落。这位住在圣彼得堡的叔叔又与认识的将军联系,最后竟然把那封信传到了亚历山大一世本人手里!读过信后,皇帝陛下热泪盈眶,密令手下将杜罗娃带来单独召见。

△ 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俄罗斯帝国皇帝。
他从小被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施以极其严苛的斯巴达式教育以培养“男子气概”,这塑造了他诡异的双面性格
在庄严的宫殿里,杜罗娃终于惶恐地向君主承认了自己的身份。沙皇对这位姑娘的勇气十分赞赏,并打算就此送她回家。杜罗娃搂住皇帝的膝盖,哭着说道:“陛下,别把我送回家!……(我想要)当个战士!穿军装、拿武器!这是您能给我的唯一奖励,陛下!其他都不适合我!”
在这番恳求下,备受感动的沙皇抱起杜罗娃,允许她继续隐藏身份留在军中,并提拔为少尉;又用自己的名字作为赐姓,命她改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他还询问杜罗娃想去哪支部队服役,并帮她拿定了主意:“马里乌波尔骠骑兵团是最勇敢的部队之一,团里的军官都是有名人物。我会让你去那里的。”临行时,沙皇亲手为杜罗娃戴上了闪亮的圣乔治十字勋章,以表彰她营救军官的英勇行为。

骠骑兵(法语:Hussard,俄语:Гуса́ры)是一种骁勇凶悍、善用军刀杀敌的轻骑兵,形成于15世纪的匈牙利。后来欧洲各国也纷纷效仿成立本国的骠骑兵部队,他们都身穿匈牙利民族服饰:多曼上衣(Dolman/Долома́н)与带有毛皮镶边的披风(Pelisse/Ме́нтик),二者均在胸前装饰着一大排华丽的钮襻;腰悬储物袋(Sabretache/Ташка),头戴高筒军帽(Shako/Ки́вер)或皮筒帽(Colpack/Меховая шапка),留着八字胡,鬓角上梳两条麻花小辫。不过当1808年初杜罗娃来到马里乌波尔团时,俄国骠骑兵早已取消了发辫和皮筒帽。

△ 约1815年的一名伊久姆团军官。
相比规矩地穿上袖子,骠骑兵们更喜欢把披风潇洒地披在左肩
各个骠骑兵团的制服配色均有不同,马里乌波尔团为深蓝色披风、白色多曼上衣,都装饰着金色钮襻,搭配白色马裤。杜罗娃的这套制服是沙皇特地拨款定制的,高贵优雅的配色深得她的喜爱。现在,她终于像父亲一样,成为了最勇敢的骠骑兵!

△ 身穿马里乌波尔团制服的杜罗娃
军官的身份让杜罗娃有了更多私人空间,因此便能更好地与他人保持距离、守住秘密了。尽管军中有“亚马逊女战士”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也有少数人传言“皇帝的干儿子”其实是个女的,但绝大多数人只觉得这个没长胡子的“小伙子”一到跟女士们社交的场合就躲躲闪闪,肯定是太害羞。十分危急的情况只有一次,在参加训练时,杜罗娃从一匹新坐骑上重重跌落、不省人事,差点被战友们脱衣验伤,幸好她在最后关头及时苏醒了过来。

△ 1962年苏联电影《骠骑兵之歌》中的女主角舒罗奇卡(身穿苏梅团制服)原型即为杜罗娃,但本片为她添加了大量俗套的爱情戏份
此后她又回到萨拉普尔陪父亲住了两年。1811年,杜罗娃重返军队,但选择了离开马里乌波尔团。据她自己所言,是因为定制一套新款骠骑兵制服的花销实在太大——该团制服在1809年经历更新后,多曼上衣与马裤也被改为深蓝色。不过另一种说法是团长的女儿竟然爱上了“他”,于是团长便要求二人成婚!对此避之不及的杜罗娃只得申请调去立陶宛乌兰枪骑兵团,回到了她的老本行。

△ 1815年的马里乌波尔团军官与士兵制服
1812年6月,拿破仑亲率六十万大军、对俄罗斯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入侵。杜罗娃深深地尊敬那些“高尚而勇敢”的法国军人,但面对拿破仑的侵略野心,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战斗。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杜罗娃指挥一个枪骑兵中队奋勇拼杀,痛击了法军骑兵,但这场战役还是以俄军败走结束。战后,她又短暂地接任科诺夫尼津将军的传令官,完成了一连串艰巨的任务,让原本轻视她的将军由衷赞赏。

△ 冲锋的立陶宛乌兰枪骑兵。
立陶宛团采用白色四角帽,白蓝相间或纯白色的枪旗
拿破仑的大军继续逼近莫斯科,关键时刻,身经百战的库图佐夫元帅就任总司令,俄军士气大振。在他的指挥下,8月26日(公历9月7日),大家期待已久的决战——博罗季诺战役打响了。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双方共约30万官兵展开了极其惨烈的厮杀。战斗中,一枚炮弹炸伤了杜罗娃的左腿并造成轻微脑震荡,她不得不撤离了前线。最终,法军惨胜,俄军一路撤离莫斯科。但经此一役,法军已成强弩之末,俄军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就在这时,还未痊愈的杜罗娃只身来到总司令部找到库图佐夫元帅,自告奋勇请求担任他的传令官。作为高级将领的库图佐夫是少数知晓杜罗娃真实身份的人,他欣然答应了这个勇敢的姑娘。于是,倔强的杜罗娃拖着一条瘸腿,发着高烧,驰骋穿梭在千军万马中传递着命令,直到两星期后慈祥的老元帅发现了她的病情,让她撤到后方休养。

△ “独眼将军”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1745-1813)
在库图佐夫的指挥下,俄军终于将侵略者逐出了祖国,拿破仑的大军在冰天雪地中全军覆没,法兰西帝国元气大伤。1813年春,67岁的库图佐夫元帅在追击敌人的途中病逝。而伤愈的杜罗娃重返立陶宛团,继续远征国外,并在解放德国的战斗中表现出色。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彻底失败,属于这位枭雄的风云时代就此落下帷幕。次年,33岁的杜罗娃在老父亲的恳求下以上尉军衔退伍,结束了戎马生涯。此时距她离家从军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 身穿男装的杜罗娃
与世人熟知的“花木兰”故事不同的是,重归平静生活的杜罗娃再未脱下男装。她继续以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自称,处处都表现得和男人一样,连跳舞时也总扮演男伴。她在余生始终单身,更不与前夫见面,就算是亲儿子伊凡也不准用“母亲”称呼她。
值得注意的是,杜罗娃是一位顺性别女性,她在从军前也曾热衷于精心打扮、在舞会上与绅士们社交,并对男女恋爱充满期待。即使退伍后,她也依然承认对女装的欣赏。但身处那个年代,她只有在一切方面都做到与男人别无二致,才能真正捍卫自己的平等权利。
说明:顺性别(英语:Cisgender,Cissexual),跨性别的反义词,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性别认同无碍,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和生理性别完全接受,甚至喜爱的人,也可以指顺应自己的生理性别的意思。顺性别是跨性别的反义词,是为了和跨性别者区分所创造出来的词汇。——TransLives

△ 杜罗娃的青年时代处于服饰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女装风格以柔美雅致著称。图为1800年的俄国皇室,女性均穿清逸的高腰薄布长裙
然而,这场传奇还未结束。放下军刀的杜罗娃拿起鹅毛笔,开启了她的文学生涯。1835年,她在弟弟瓦西里的介绍下结识了著名诗人普希金。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对杜罗娃的传奇事迹充满兴趣,在读过她的几页自传手稿后,更是连连称赞!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普希金立刻就被他眼中这位“阴阳人”深深迷倒。他在当天的日记中,直言了对杜罗娃的爱慕。临别时,他还吻了杜罗娃的手,惹得一向自视男人的杜罗娃羞红了脸。

△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
在普希金的鼓励和帮助下,杜罗娃的首部作品——自传《一个女骑兵的札记》部分刊登在了1836年的第二期《现代人》杂志上。普希金亲自为她作序:“当我们读着这位极不平凡的女子的自白时,我们所感受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当我们看到这只挥舞马刀的手竟能写出如此娴熟、生动、充满激情的文字来时,我们不能不感到无比的惊讶。”
《女骑兵》一经发表便大获成功,许多人甚至不相信它出自一位女性之笔,而怀疑是普希金本人的创作。就连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赞叹道:“如果这是篇伪托之作,那么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以假乱真的高超本领;如果这是篇真作,那么它确实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绝妙佳作……这是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文体啊,似乎普希金把自己的散文之笔给了她!”

△ 娜杰日达·杜罗娃
其后,杜罗娃又发表多篇小说,她的作品歌颂妇女解放和自由恋爱,大胆揭露社会丑态,在俄国文学史上影响颇大。1841年,杜罗娃主动退出文坛。晚年的她一直居住在小城叶拉布格的一间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大群猫狗为伴,并总是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19世纪60年代,俄国妇女解放运动兴起,杜罗娃成了年轻人们追捧的榜样,而她对声誉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1866年俄历3月21日(公历4月2日),一生传奇的娜杰日达·杜罗娃以近83岁高龄逝世。这位毕生追求平等权利的女性,最终如愿穿着一身男装,以庄严隆重的军礼下葬。而她的精神却并未被黄土埋没,在未来的百年间,俄罗斯还将涌现出千千万万个保家卫国的女英雄……

△ 矗立在叶拉布格的杜罗娃雕像
部分参考资料
《一个女骑兵的札记》(俄文版及中文节译版)
《制胜的科学: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战术》
《皇帝的刺刀:拿破仑战争条令中的连、营、旅级战术》
《Men at Arms 189-Russian Army Of The Napoleonic Wars(2)》
豆瓣文章:《俄罗斯的花木兰》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