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骨质疏松症

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全身骨含量减少、骨密度下降、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病症,即称为骨质疏松症。目前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本病的90%,它包括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成人骨质疏松和幼年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各种疾病和各种药物所引起的。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腰痛”、“痹证’’、“骨痛”、“骨痿”、“骨痹’’等范畴。

(一)辩证论治

1.肾精亏虚

(1)主症腰背酸痛,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足跟疼痛,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健忘;舌淡白,脉沉细。

(2)处方大熟地、川牛膝各24g,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各12g,杜仲9g。若见虚火上炎,五心烦热者,去鹿角胶、枸杞子,加女贞子、麦冬各9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气虚弱

(1)主症腰背疼痛或有或无,四肢酸困乏力,久行则足胫疼痛,身疲乏力,食欲不振,胸脘痞塞,面色萎黄;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虚缓。

(2)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山药、炙甘草各12g.白扁豆10g,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9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脾肾阳虚

(1)主症腰背冷痛,形寒肢冷,形体拘挛,面色咣白,面浮肢肿,胸闷气短,精神萎靡;舌淡嫩,苔白滑,脉沉弱。

(2)处方人参、白术、当归各12g,熟地20g,干姜、山药、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鹿角胶各9g,炙甘草、制附子、肉桂、山茱萸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  瘀血阻滞

(1)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疼痛而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2)处方桃仁、川芎、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当归各12g,红花、羌活、秦艽各9g,炙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风寒湿痹阻

(1)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形寒肢冷,形体拘挛;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滑。

(2)处方桑寄生18g,独活、杜仲、牛膝、秦艽、防风、芍药各9g,细辛3g,茯苓、人参、当归各12g,肉桂心1.5g,川芎、炙甘草各6g,生地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石印玉诊治经验

(1)补益肝肾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要方法石老认为,骨质疏松症就松而言是“痿”,若以痛而言属“痹”,其根本为本痿标痹。补益肝肾等中药可以达到维持或轻度增加骨重效果,与除二磷酸盐以外的大部分西药疗效相近,在改善全身症状方面的效果比西药为优。石老常用补肾填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如用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补肾阳益精血;何首乌、石斛补肝肾之阴;牡蛎归肝肾之经。考虑到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程较长,石老认为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与药物剂型中,胶囊服法较为方便,如可以用密骨胶囊或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密骨胶囊是石老常用的制剂,由何首乌、淫羊藿、骨碎补等7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仙灵骨葆是常用成药,由黔岭藿、续断、补骨脂、地黄、丹参、知母等药物组成。

(2)健脾与适度锻炼对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传统中医理论中有补肾不若补脾之说,盖补肾药较多滋腻之品,如用之不当,则难以长期服用;而补脾药多益于胃纳摄食,适宜长期服用。故石老用山药、陈皮等制成的健脾方咀嚼片,临床上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与密骨胶囊等药物相近。石老认为,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也应辅以适当的锻炼。临证时常鼓励患者增加活动量,认为通过适度的锻炼来促进气机流通,有利于经脉濡养功能的改善。适度运动如太极拳等有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作用。

(3)正确处理骨质疏松症“痛”与“松”的关系  石老告诫,骨质疏松症在治疗上要把握“痛”与“松”的关系,患者因“痛”而来,若医者仅从“松”而治,则效果多难理想。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没有痛苦的疾病.只是在生活中发现某些老人有些驼背或身高变矮。近来骨质疏松症引起广泛关注,但大多由骨密度检查与筛选而得骨质疏松的结果,就其症状而言多为轻微腰背痛,仔细追问则有一些不甚严重的肾虚相关症状。若患者因疼痛而就诊,经检查认为属骨质疏松症者,一般肾虚为其次而瘀阻为其主,因此治疗宜先用活血清热药。同时石老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标准应基于临床症状改善,而非骨量变化,先当用辨证锁定汤剂荡其症,后用补益肝肾健脾诸法缓图根本。

2.张文泰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①肝肾乃壮筋骨之本:肾之阴、阳充足与否,肝藏血与疏泄之职是否正常,与骨之强壮一脉相关,是筋骨强壮的根本所在。②脾胃为养筋骨之源:脾胃能通过双重途径影响筋骨,是  筋骨的营养之源。③劳逸、寒湿、血瘀等为外因:在临床中不难发现,本病大多以本虚为主,即肝肾、脾胃之虚,但是又有不同程度的标实夹杂,即劳逸、寒湿、血瘀等,甚者可因标实而致本虚。肝肾、脾胃虚弱之后,更易受劳逸、寒湿、血瘀等因素侵袭,而这些因素侵袭之后,又可致肝肾、脾胃益虚,使病情日趋重矣。

(2)辨证分型①肾虚之证:腰膝疼痛,四肢倦怠乏力,伸屈不利,发脱齿摇。偏阴虚者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偏阳虚者可见腰、髋、膝关节等处冷痛,面色白或黧黑,溲频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阴阳两虚者可见腰膝酸软,足跟痛,面色少华灰滞,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脉沉无力。②肝郁气滞:腰胁胀痛,身倦乏力,性急易怒,失眠多梦,筋脉板滞,麻木,活动不利,舌淡苔白,脉弦。③肝肾阴虚:腰背疼痛或驼背,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目干畏光,视物不清,舌红少苔,脉弦细数。④脾胃虚弱:腰脊酸软疼痛,活动时加重,神疲体倦,四肢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3)治则治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本病的治疗应从全面而清晰的病因病机人手,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本病病因病机不难发现,肝肾乃壮筋骨之本,是强壮筋骨的先天原动力,直接影响着筋骨,所以肝肾异常是导致本病的核心,其他致病因素最终亦可通过影响肝肾而导致本病。脾胃为养筋骨之源,是骨骼生长、发育的后天发动机,对筋骨的影响举足轻重。而劳逸、寒湿、血瘀等外因又可夹杂其中,相互影响、转化,综合致病。针对于此,应以滋补肝肾为主,以壮筋骨、健运脾胃为辅,以养筋骨,辨证地消除各种外因,综合治疗。本病治疗应标本兼治,有补有泻。

(4)方药运用  张教授经实践总结组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本病的基本方:鹿茸、龟板、狗脊、人参、补骨脂、菟丝子、茯苓、三七、当归、水蛭、砂仁、鸡血藤。在基本方基础上,可随证加减。肾阴不足者,可酌加生地、枸杞子、女贞子等;肾阳衰微者,可酌加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等;阴阳两虚者,可酌加黄精、山药、制附子等;肝郁气滞者,可酌加柴胡、郁金、乳香、没药等;肝肾阴虚者,可酌加山茱萸、川断等;脾胃虚弱者,可酌加白术、薏苡仁、山药等。

3.庄洪诊治经验

(1)瘀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庄教授从中医学整体观分析,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为机体衰老或感受外邪,导致气血失和不运,血脉滞涩,经脉痹阻而罹病。气血对骨骼的滋养是骨骼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关键,而一旦瘀血阻滞,脉络不通,骨失气血滋养,必发为“骨痿”。可见血瘀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环节,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2)从瘀论治,贯穿始终庄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骨疾病,病程较长,久病必瘀,血瘀为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必然阶段及重要环节,强调骨质疏松症血脉瘀阻的病机特点,其证与气血功能紊乱和失调有关。认为从瘀论治骨质疏松症应贯彻始终。临证多以叶天士久病人络和张锡纯活血化瘀理论为准绳,着重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常用当归、丹参、郁金、川芎作为基础活血化瘀药,偏于气滞者加用白芍,偏于血瘀者加用赤芍。

(3)从瘀论治,善调气机庄教授善于利用气与血的协同关系,提倡化瘀必先调气,气行则血流自畅,通过疏畅气机,达到活血化瘀目的。临证注重温肾壮阳气以化瘀,善用附子以温阳壮气,用黄芪益元气,使气血畅通。激素性骨质疏松多属阳虚血瘀,临床用药重用黄芪、附子,辅以制川乌。庄教授强调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应注意肝气郁滞的病机特点,治疗应重视肝的疏泄功能对调节血液运行和气机升降的影响。临证化瘀常配合疏肝利湿法,旨在使气机通达,血行流畅,以利肢体功能恢复。临床常用香附、川芎、丹参等行气活血药与郁金、柴胡等疏肝药合用,还常将柴胡与桔梗、牛膝、枳壳巧为配伍,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庄教授临证化瘀多健脾胃,常用苍术配升麻,苍术气香而性燥,质重而味厚,泄浊降胃气,配升麻质轻而味薄,升发脾气,临床用治骨质疏松症所致的胸背痛,颇多效验。

4.刘庆思诊治经验

(l)病因病机刘老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因衰老所造成。中医学对衰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其中肾虚、脾虚、血瘀与衰老相关说是主要学说,故因衰老而发生的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肾虚、脾虚与血瘀。老年人脏器俱虚,尤以肾虚为主,兼有脾虚、血瘀。先后天之精均藏于肾,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易导致肾虚。脾虚时,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导致肾虚。肾虚、脾虚易导致血瘀。肾主骨,骨赖气血以滋养,肾虚、脾虚、血瘀时,气血生化乏源,骨失所养,脆性增加,发生骨质疏松。现代研究证实老年人多脏器虚衰,气血周流不畅,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故刘老首创“多虚多瘀”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治疗时当兼顾“虚”与“瘀”。刘老认为,肾虚、脾虚是基础,血瘀是脾肾亏虚的产物;血瘀与肾虚、脾虚相互影响。

(2)辨证论治刘老治疗骨质疏松症有三种观点:整体观、平衡观、辨证观。治疗骨质疏松症,不能单从补肾壮骨人手,而应结合骨质疏松症“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做到辨证论治,纠正失调的阴阳,达到新的平衡,从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认为常见的证型有四种:肾阳虚型、脾肾两虚型、肾阴虚型、血瘀型。并认为复合型较多,单一证型较少。根据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治疗骨质疏松症应以“补虚化瘀”为治则,即除调补脾肾外,活血化瘀也是重要治法。刘老从中医对骨痿的认识并结合现代衰老学说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工作,研制出偏补肾阳的中药骨康口服液。其中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何首乌、熟地黄补肾壮骨,填精益髓;黄芪、大枣益气健脾;当归、丹参活血通络止痛。刘老认为,临证中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型较肾阴虚型多见,故用药以温补肾阳的药物为主,兼顾肾阴不足。若阳虚寒湿盛,酌配吴茱萸、干姜、附子等温阳祛寒湿之品,但应严格根据病情及其变化发展而调整用药剂量,切不可重施温阳之品以耗劫真阴;若阳虚而兼水肿症状明显者,配以茯苓、泽泻、木香、佛手、香橼等以行气利水而消肿;若兼肝郁诸证明显者,伍以川楝子、香附、薄荷、柴胡、白芍等疏肝柔肝以解郁。

5.吴成长诊治经验

(i)从肾论治为本症见周身骨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形容枯槁,骨量减少。兼精神萎靡,失眠健忘,阳痿遗精,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肢冷脉迟者为肾阳虚;兼心烦少寐,五心烦热,易惊盗汗,便秘溲黄,舌红脉细者为肾阴虚。治宜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多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为主,辅以任、督二脉及足厥阴肝经经穴。针刺补法,阳虚者多灸或拔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lO~_20分钟。常用穴位为肾俞、命门、关元、太溪、大杼、阳陵泉。肾阳虚者,重灸关元、命门;肾阴虚者,加复溜;痛甚者,配人中;失眠

者,补太溪,泻神门;头晕耳鸣者,用悬钟。

(2)健脾生精为纲症见腰背、四肢关节疼痛,肌肉衰萎,骨髓变形。兼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神疲肢倦,口淡自汗,舌淡苔白,脉濡缓无力为脾气虚;兼面白虚浮,手足欠温,口淡不渴,肠鸣腹痛,便溏或五更泄泻,舌胖嫩苔滑,脉迟细为脾阳虚。治宜健脾和胃,生精壮骨。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经穴为主,辅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针刺补法,阳虚者多灸或拔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0^20分钟。 10次1个疗程。常用穴位为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三阴交。腹痛拘急者,配公孙;水肿者,加阴陵泉;

泄泻者,重灸关元、肾俞。

(3)祛瘀生新为要症见全身各部肢节疼痛,痛如锥刺,固定不移,屈伸不利,动则加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祛瘀,生新壮骨。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经穴为主,或补或泻。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0-20分钟。 10次为1个疗程。常用穴位为脾俞、肾俞、太溪、太白、太冲、三阴交、血海。

(三)内服效验方

1.六皮汤

(1)处方五加皮、合欢皮、地骨皮、海桐皮、青皮、丹皮、灵仙、浙贝、炮山甲各10g,落得打15g,薏苡仁30g,’生甘草5g,生黄芪、川断、山萸肉、生牡蛎各20g,生麻黄2g.上肢者,加桑枝lOg;下肢者,加川牛膝10g。本方有利湿通络,补肾益气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混合后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

2.骨痿汤

(1)处方熟地25g,山药、鹿衔草各20g,仙灵脾、山萸肉各15g,当归、自然铜、菟丝子、炒白术、党参各12g,川芎、茯苓各10g,地龙8g,甘草6g.肾阳虚者,加肉桂、杜仲;肾阴虚者,加龟板、枸杞子;气血两虚者,加首乌、黄芪;有外伤史,痛剧者,加赤芍、鸡血藤。本方有补肾健脾,通络舒筋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内服。

3.仙骨汤

(l)处方仙茅、仙灵脾各12g,当归15g,知母、巴戟天、炙内金各9g,川黄柏6g,生黄芪30g,熟地、炙自然铜、生龙骨、生牡蛎各24g(后3味先煎)。阴虚者,加龟板、枸杞子;阳虚者,加鹿角胶、肉苁蓉;气血两虚者,加党参、茯苓、阿胶、紫河车;血瘀者,加地鳖虫、参三七。本方有温肾牡骨,益气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剂为1个疗程。

4.独活寄生汤

(l)处方独活、当归、川芎、杜仲、牛膝、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没药、人参各10g,寄生、熟地、白芍各20g,鹿角霜30g,茯苓12g,甘草3g.本方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滋补肝肾汤

(1)处方煅自然铜、白及各30g,熟地、牛膝各15g,生地、川断、地鳖虫各14g,红花6g,当归12g,黄芪25g.本方有益精生髓,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6.补肾强骨汤

(1)处方熟地黄24g,山药、山茱萸、杜仲、何首乌、续断各12g,龟板胶、鹿角胶各9g,枸杞子、菟丝子、骨碎补各15go气短乏力,易汗者,加人参6g,麦冬12g,五味子9g;潮热盗汗者,加知母、黄柏各9g;急躁易怒者,加柴胡10g,白芍15g;形寒肢冷者,加炮附子、肉桂各魄;瘀血疼痛者,加川牛膝12g,制乳香、制没药各6g;脾胃虚弱者,加白术、茯苓各12g,陈皮9g,砂仁6g.本方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7.补肾壮筋汤

(1)处方熟地黄、当归、山萸肉、茯苓、续断各12g,牛膝、杜仲、白芍、五加皮各10g,青皮5g,炮甲、鹿角片、煅自然铜各6g.若肾阴虚甚者,加龟板、枸杞;脾虚甚者,加黄芪、白术。本方有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养阴益髓,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口服,连服3个月。

8.补肾宁骨汤

(1)处方何首乌15g,枸杞子、川续断各12g,杜仲、骨碎补、川芎、当归、川牛膝、桑寄生各10g,甘草5g。本方有补肾壮骨,补血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

9.加减骨痿汤

(1)处方龟板、丹参,当归各30g,鹿角霜、狗脊、补骨脂各15g,黄芪、怀山药各20g.肝肾阴虚者,加左归丸或虎潜丸;肾阳衰微者,加右归丸;肾精不足者,加河车大造丸;气血不足者,加归脾丸;气滞血瘀者,加身痛逐瘀汤;风邪偏盛者,加防风汤。本方有补肾壮骨,益气健脾,活血化瘢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10.固精养血汤

(1)处方熟地黄、牛膝各15g,何首乌、当归、白芍、木瓜、桑寄生各10g,续断、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本方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0天为1个疗程。

11.补肾健骨汤

(1)处方熟地20g,山药、丹参各15g,山萸肉、菟丝子、牛膝、鹿角胶、龟板胶、仙灵脾、肉苁蓉各10g,田三七3g(为末冲服),枸杞子8g.偏阴虚者,加知母、黄柏;偏阳虚者,加制附子、肉桂;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腰膝酸软无力或伴压缩性骨折者,加续断、杜仲、骨碎补;骨痛症明显者,加重活血祛瘀药量,或加用地鳖虫、乳香、没药等;脊柱骨折合并腹胀,便结不通,形体壮实者,加用桃仁承气汤。本方有补肾填精,壮骨生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2.补肾活血汤

(1)处方熟地、丹参各25g,龟板30g,生地、枸杞子、山萸肉、仙灵脾、黄芪各15g,骨碎补、当归各20g,丹皮、川芎各10g,木香3g,甘草5g。上肢骨折者,加桂枝15g;下肢骨折者,加牛膝I5g;足跟骨折者,加木瓜15g;腹泻者,加扁豆、云苓、白术各10g.本方有益气活血,补肾壮骨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3.补肾通络汤

(l)处方熟地、山药、泽泻各20g,山萸肉、杜仲、牛膝各15g,鸡血藤、桃仁、田三七、附子各10g,茯苓25g,黄芪30g,延胡索5g.痛剧者,加大三七用量。本方有补肾壮骨,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温服。

14. 三补杞胶汤

(1)处方熟地、山药、枸杞子、鹿角胶各20g,山萸肉15g.肾阳虚型加杜仲、当归、菟丝子、肉桂各20g,补骨脂I5g;肾阴虚型加龟板胶20g,牛膝15g;阴阳两虚型以左归饮加肉桂、补骨脂各10g,鹿角胶20g;虚热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天花粉。本方有补肾益精,壮骨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胶类药烊化02个月为1个疗程。

15.二仙肾气汤

(1)处方仙茅、仙灵脾、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当归、川芎各10g,熟地15g,肉桂3g,附片、青皮、陈皮各5g.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津,口干,脉细数者,加黄柏、知母;气短乏力,舌淡胖,边缘有齿印,脉细数者加黄芪、党参;头晕心悸,舌淡脉细无力者,加鸡血藤、鹿角胶;疼痛如锥刺或抽掣样者,加蜈蚣、全蝎;疼痛随天气变化,阴雨寒冷加剧,得暖减轻者,加川草乌、细辛。本方有补肾生髓,壮骨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20天为1个疗程。

16.益肾填髓汤

(1)处方鹿角片(先煎)lOg,生牡蛎(先煎)、生黄芪各50g,当归身、熟地、龟板各12g,淫羊藿、枸杞子、补骨脂各15g,杜仲20g.肾阴偏虚者,加女贞子、阿胶、鳖甲等;肾阳偏虚者,加仙茅、巴戟天、锁阳、紫河车等;胸腰部痛甚者,加炙乳香、没药、延胡索、细辛等。本方有益肾填精,化血生髓,强筋壮骨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30剂为1个疗程。

17.补肾化瘀汤

(1)处方熟地20g,山药、杜仲、当归各15g,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各12g,狗脊、川断各30g,桃仁、红花、地鳖虫、陈皮各10g.偏肾阳虚者,去枸杞子、女贞子,加鹿角胶、肉桂各10g;偏肾阴虚者,去菟丝子,加生龟板5g;牵及下肢疼痛者,加牛膝、独活。本方有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温服。

18.温阳止痛汤

(1)处方制川乌、制草乌各59,肉桂、川椒各3g,制附子、续断、巴戟天、狗脊、地龙、白芥子(包煎)、枳壳、牛膝各10g.本方有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每服5剂为1个疗程。待急性疼痛缓解后,施以滋阴养血,通络补髓之剂:生地、熟地、桑寄生、鸡血藤、当归尾、白芍、丹参、木香各IOg,山萸肉、杜仲、五味子各3g;服法同上。续用1个月后,改六味地黄丸口服,日服2次,每次6g。

19.益肾壮骨汤

(1)处方生地30g,首乌、龟板、骨碎补、川牛膝、杜仲、白术各10g,鹿衔草、狗脊、当归各15g,生甘草5g.偏于肾阳虚者,加熟附片、鹿角霜;外伤骨折或疼痛较重时,加三七、地鳖虫、鸡血藤;合并脾虚者,加山药、党参、云苓。本方有补肾壮骨,补益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0.凤衣益肾汤

(1)处方凤凰衣30g,熟地、山药、茯苓、黄芪各15g,山萸肉、丹皮、狗脊、杜仲、牛膝、补骨脂各10g,泽泻、肉桂、炙甘草各6g.肾虚血瘀型加地鳖虫、田三七、大黄。本方有温肾健脾,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IO天为1个疗程。

21.壮药生骨汤

(1)处方扶芳藤、鸡血藤各20g,松兰、红杜仲、伸筋草各15g,四方藤、水田七、透骨消、丢了棒、大叶千斤拔各10g.本方有活血通络,益肾生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2.调补三焦方

(1)处方 I号方(滋补肝肾,健脾行气)药用熟地黄、黄精、党参、茯苓各20g,龟板胶、枸杞子、何首乌、白芍、当归、佛手、蒺藜各15g;Ⅱ号方(疏肝活血,行气止痛)药用熟地黄、白芍、丹参各20g,当归、木瓜、香附、川楝子、乳香、没药各15g,三七粉(冲服)、青皮各5g.偏阴虚火旺者,酌加黄柏、牡丹皮、栀子、知母;偏阳虚者,酌加桂枝、仙灵脾、巴戟天、杜仲、肉苁蓉;偏气虚者,重用党参,加黄芪、白术。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3.加减当归丸

(1)处方熟地黄、山萸肉、鹿角胶、龟板胶各10g,怀山药12g,枸杞子、菟丝子各15g,川牛膝9g.瘀血未尽者,加苏木、丹参;兼肾阳虚者,加杜仲、川断、巴戟天;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阿胶;寒湿甚者,加川乌、薏苡仁。本方有补肾填精益髓,活血舒筋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24.补肾生髓丸

(l)处方川断、巴戟天、寄生各2份,熟地、紫河车、龟板胶、山茱萸各3份,骨碎补、五味子各1份。肾阴虚者,加用山药、黄精、枸杞子;肾阳虚者,加用仙茅、杜仲、炮附子等;肾阴阳两虚者,加用炮附子、鹿角胶、黄精、山药。本方有补益肝肾,壮骨生髓之功。

(2)方法上方诸药按比例研制成丸剂,每次服用99,每日3次,连续服用10-12周。

25.补肾壮骨丸

(1)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肉桂、牛膝各50g.当归40g,附子、红花、炮山甲各15g,桃仁30g.本方有温肾填精,壮骨通络之功。

(2)方法上方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次1丸,每日3次。

26.健骨止痛丹

(1)处方北黄芪、人参、杜仲、仙灵脾叶、仙茅、骨碎补各3份,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丹参、炮山甲、全蝎、地鳖虫、制川草乌、白芷、川牛膝、白术、茯苓各2份,田三七、自然铜、甘草各1份。阳虚怕冷者,加炮附子;手足麻木者,加独活、桂枝;口干苦苔黄者,加蒲公英、神曲;虚浮痰湿盛者,加法半夏、陈皮;痛剧者,加麝香胶丸;血压偏低者,去杜仲。本方有补肾强筋,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上方诸药炼蜜为丸,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g,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7.强骨壮骨散

(1)处方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20g,红花10g,炮山甲15g,鹿角胶18g.本方有补肾生髓,填精固本之功。

(2)方法上方诸药共研细末,每服3g,每日服2次,黄酒为引。

28.无异名冲剂

(1)处方无异名、陈皮各10g,麦饭石、川续断各15g,仙灵脾8g,黄芪25g,当归59,骨碎补、补骨脂各12g,炙甘草6g.本方有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诸药共研细为末,每包1 5g,每次服用1包,每日3次,12天为1个疗程。

29.护骨合剂

(2)处方熟地、山茱萸、何首乌、枸杞子、龟板、山药各3份,杜仲、巴戟天、仙灵脾、茯苓各2份,覆盆子、紫河车各1份。本方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制成合剂,每天50ml,分1--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30.补肾胶囊

(1)处方女贞子、菟丝子、杜仲、仙灵脾各15g,熟地黄20g,骨碎补12g,黄精10g.本方有补肾益髓,壮骨通络之功。

(2)方法上方诸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6g,白开水冲服。

(四)中药外治方

1.骨灵膏

(1)处方杜仲、全当归、川芎、山慈姑、蚤休、羌活、独活、白药子各500g,苍术、生半夏、生南星各300g,威灵仙600g,麝香2g,麻油4 000g,醋精粉、广丹各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除麝香外均放麻油中浸3—5天,先用武火熬30-40分钟,待药渣至枯黄色后去渣,再用文火熬干滴油成珠,下广丹充分拌匀,再稍冷加醋精粉及麝香充分搅拌后收膏,然后摊于牛皮纸上。用时取骨灵膏火上烤溶后趁热敷患处,2~3天更换1次。连敷1个月为1个疗程,如无不良反应可连敷40-60天。

2.温经热敷方

(1)处方川乌、草乌、透骨草、骨碎补、狗脊各30g,红花、威灵仙、伸筋草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碾细末,装入纱布袋中。放笼中蒸30分钟取出,温度适宜时热敷患处,每日1~2次。

3.活络熏洗方

(1)处方狗脊、五加皮、木瓜各30g,透骨草、杜仲、川续断、鸡血藤各20g,延胡索、红花、白芷各25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药汁,趁热熏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毛巾浸药液洗患处,每日l—2次。

4.两乌外敷方

(1)处方防风、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川断、狗脊各100g,红花、川椒各60g.

(2)方法  以上方药均粉碎成细面,每次用50-100g,以醋调成稀面状放人纱布袋中,将纱布袋放于患处皮肤上,再将热水袋放在药袋上热敷半小时,每日1—2次。

5.荷桂外洗方

(1)处方半枫荷60g,桂枝18g,大黄20g,生草乌、生川乌、宽筋藤、海桐皮、王不留行、人地金牛、透骨草各3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000ml,煎取汁1 000ml,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小毛巾浸泡药液后稍拧干,置于腰背部湿热敷,反复多次,直至药液变凉。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

6.药物涂搽方

(1)处方川乌、草乌、透骨草、骨碎补各30g,白芷、红花各20g,细辛、薄荷各10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外搽骨痛部,每日3~5次。

7.乳没敷贴方

(1)处方乳香、没药、红花、透骨草各12g,桃仁、黄柏、白芷各10g,当归、川断、灵仙、骨碎补、狗脊各20g,自然铜、赤芍.、地鳖虫各9g.

(2)方法  以上诸药共研细末,经熬制成膏药备用。用时先消毒患部,再敷贴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8.离子导入方

(1)处方熟地20g,山药、杜仲、当归各15g,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各12g,狗脊、川断各30g,桃仁、红花、地鳖虫、陈皮各10g。

(2)方法将以上方药捣成粗末,装入两个纱布袋内备用。采用河北沧州产KF-IC型电离子透人治疗机,先将装有药末的两个纱布袋一起煎煮15~20分钟。冷热适度后,分别放于腰部两侧,再将两块极板放于纱布袋上,正极放于疼痛较重的一侧,负极放于另一侧。调节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10天为1个疗程。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补肾强筋法多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为主,辅以任、督二脉及足厥阴肝经经穴。针刺补法,阳虚者多灸或拔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0~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取穴为肾俞、命门、关元、太溪、大杼、阳陵泉;肾阳虚者重灸关元、命门,肾阴虚者加复溜,痛甚者配人中,失眠者补太溪、泻神门,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2)健脾壮骨法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经穴为主,辅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针刺补法,阳虚者多灸或拔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0~20分钟,1 0次1个疗程。取穴为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三阴交;腹痛拘急配公孙,水肿加阴陵泉,泄泻重灸关元、肾俞。

(3)祛瘀生新法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经穴为主,或补或泻,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0-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取穴为脾俞、肾俞、太溪、太白、太冲、三阴交、血海。

2.电针法

(1)取穴腰椎1^4夹脊(每节腰椎取1穴,2侧交叉取穴),股骨大转子周围阿是穴(以股骨大转子为中心取2点),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阳陵泉。

(2)操作常规消毒,夹脊、阿是穴针刺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仪,l组输出接在1侧夹脊穴上,阿是穴1次取2点接1组输出;电针刺激参数为:频率8赫兹,连续波,强度为局部可见肌肉收缩,留针刺激30分钟。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阳陵泉作常规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1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天。

3.温针法

(1)取穴大椎、肾俞(双)、关元俞(双)、足三里。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在行针得气基础上运针以紧按慢提,小角度捻转后留针,继而将预先切好的2cm左右的艾灸段穿套在针柄上,点燃艾灸,使之缓缓燃烧,待艾条完全燃尽即出针。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

4.埋线法

(l)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双侧肾俞、委中穴。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Sml,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0.5mg,当归注射液2ml混合药液,用5号针头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后,每穴位注入混合剂2—3ml.取羊肠线(长2~3cm),选12号腰穿针l具,将针芯退出使羊肠线置人针管内,在所选穴位刺入,避开血管、神经,得气后将针芯向前推动,针管向后退,将肠线植入穴位内,拔出腰穿针,外用创可贴固定。

5.放血疗法

(1)取穴双侧肾俞为主,阿是穴为配穴。

(2)操作患者俯卧位,先用75%乙醇在穴位部进行消毒,再用三棱针点刺肾俞穴,深度0.3 cm~0.5cm,然后医者用拇、食2指在穴位部由上向下推按顺压被点刺的穴位,并刺断少许红色的纤维组织,使之充分出血。为增强疗效,可用拔罐以吸出适量血液。同样方法应用于阿是穴。注意不宜使之出血过多,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消除瘀血,干棉球按压针孔,以彻底止血。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6.耳针治疗法

(1)取穴腰椎、骶椎、肾、神门、脾、肾上腺。

(2)操作在耳郭上找准上述诸穴,严格消毒耳郭,以0.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快速捻转,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耳交换使用。

7.耳穴压籽法

(1)取穴肾、脾、腰椎、胸椎、肾上腺、阿是穴。

(2)操作先在耳郭上找准以上诸穴,常规消毒,再用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按压在诸穴上,然后用胶布粘压。每日嘱患者自行按压数次,以耳郭发红、发胀,患者能耐受为宜。 4日换1次,7次为1个疗程。

8.脊柱走罐法

(1)定位颈、腰、背部。

(2)操作先在火罐口及腰、颈、背部的皮肤上涂一些润滑油,将火罐吸附于颈部,手握罐底,使罐沿肌肉、肌腱行走方向沿颈部到腰部或由腰部到颈部来回推移,至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隔姜灸治法

(1)取穴阿是穴、腰阳关、肾俞、命门、身柱。

(2)操作患者俯卧,找准上述诸穴,先将生姜片置于诸穴的皮肤上,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分别点燃艾炷,进行隔姜灸,每次每穴2~3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0.穴位注射法

(1)取穴第1组取肾俞、足三里;第2组取关元俞、三阴交。

(2)药物黄芪注射液,每次每穴Iml,每次注射2穴,左右共4穴。

(3)操作穴位部位常规消毒后,选用5ml-次性注射器,采用快速进针法将注射针头快速刺入皮下,行提插手法至得气,回抽无血液即将药液缓慢推入。隔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选用1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3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 5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

(六)推拿治疗法

1.辨证推拿法

l)基本手法患者俯卧,胸部垫枕,头中立位。

(1)背部五线疗法第一线取大椎至长强;第二、三线取大杼至白环俞;第四、五线取跗分至秩边。施以拨、摩、啄、捏、拍五法。①拨法:先以右手拇指沿督脉,后以双手食指、中指分别沿其余四线由上向下拨揉,如拨算盘珠样3次,以刺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脏腑俞穴,达到指针的作用。②摩法:以双手指掌面沿五道线上下往返抚摩6次,以抚慰周围的肌肉神经,使血液循环更通畅。③啄法:以双手或单手五指并拢成梅花针形,在五条线上由上向下轻快啄击各3次,使其周围的皮肤、肌肉、神经、穴位达到兴奋状态。④捏法:如小儿捏脊法,双手拇指、食指、中指提捏皮肉,由下向上移动各3次,捏住第三、四节腰椎时,用力提3下,最后用双手掌摩全背5遍,两腰眼处需反复摩揉,以对深层脊神经根产生影响,调理脏腑功能。⑤拍法:以散指或手掌,沿五线拍击,重快手法起兴奋作用,轻慢手法起镇静作用,临症酌情运用。

(2)推背  以掌根紧贴左右膀胱经及督脉三线,由上向下推理3遍,以温通经脉,并注意寻找所行之处的阳性反应点(即筋结或条索),5分钟结束。

(3)分推阿是穴  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分理、推揉背中发现的阳性反应点,每穴1~2分钟。

(4)小拳滚夹脊双手或单手握空拳,以第一指间关节为力点,置于棘旁夹脊穴,作顺时针攘揉,由上至下3遍。

(5)双手掌侧击双手掌尺侧面横放在脊柱上,左右手沿督脉交替叩击3~5遍。

2)补充手法腹侧手法时患者取仰卧位,背侧手法时患者取俯卧位。

(1)肾精亏耗型①推按肾俞腰眼:双手掌根置于上穴,由脊旁向左右两侧横向分推,继之以双手拇指点按腧穴,以得气为度,重复3~5遍。②横擦背三区:以双肩外俞穴间、双天宗穴间、双脾俞及胃俞穴间为三区,单手掌分别沿三区来回作横向摩擦,以皮肤微红为度。③攘揉膀胱经:攘法加揉法,往返3遍。④背上摆擦:以掌根置于骶骨棘上,由下向上沿督脉作左右摇摆,徐徐摩擦上行,重复3遍结束。

(2)肝肾阴虚型①掌抹胸中线:以单手掌面横放于胸骨柄上,并以大小鱼际与掌根部着力,沿天突至中脘连线由上向下作直线推摩及顺时针旋摩各20次。②疏胸法:右手掌根置于胸骨上方,四指向下,以全掌沿正中线向下作快速左右摆擦,至右肋弓下缘改为弧线,左手紧接右手线路至左肋弓下缘,反复20次。③梳理肋间:与疏胸法相似,由大椎向下左右分理肋间20次。④摩中脘:单手掌顺时针摩中脘50次结束。

(3)脾肾阳虚型①推腹:单手置于脐旁,沿脐周按顺时针作揉腹20次后,嘱病人作腹式呼吸,呼气时掌尺侧向上推腹,吸气时手部放松,重复10次。②双掌摩腹:两手平掌着力,作顺时针旋摩。左手贴于腹部环转不起手,右手从左手尺侧落下跟随左手环转近一圈时,从左手桡侧起手,周而复始50次。③侧掌逆运法:以右手小鱼际侧面着力,由脐下关元穴至中脘环型向上摩动,反复20次。④脐周蝶运法:双掌重叠于脐部,以掌根、大鱼际、掌前、小鱼际四点轮序着力,作顺时针方向运转,势如蝶形,重复20次。⑤掌震法:分别以关元、神阙、中脘为中心,以单手掌贴于腹壁,由表及里作震颤手法。嘱病人作腹式呼吸,呼气时作掌震,吸气时作间歇,各5遍结束。

(4)气滞血瘀型①指揉夹脊:双手拇指重叠,置于棘旁夹脊穴,作顺时针按揉,并徐徐由上及下运行,力度轻缓,重复2~3遍。②捏拿双腿: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用力.,沿大腿后侧至小腿作持续柔和捏拿,拿起深层肌群,并循经点穴,重复4--5遍。③点按经穴:与捏拿手法交替进行,取风市、委中、血海、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申脉、公孙,以行滞气,通血脉。④揉搓双下肢:双手全掌对向用力,从内外两侧,由下往上向心揉搓各3遍结束。

2.局部推拿法

(1)攘法患者俯卧,术者运用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定转运动作用于患者的腰背部,伸屈腕关节是以第二到第四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的;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手法吸紧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压力、频率、摆动频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2)揉法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患者的腰部或背部,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为120- 160次/分钟。

(3)平推法  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的大鱼际或小鱼际附着在患者腰背部脊柱的两旁,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手掌下的压力不宜太大,但推动的幅度要大,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频率100-120次/分钟。

(4)捏法患者俯卧,术者用大拇指与食、中指夹住患者脊柱两旁的竖脊肌,相对用力挤压,在作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循序而下,均匀有节律性。

(5)点揉法患者俯卧,术者立于床边,先放松患者的颈、肩、腰及双下肢肌肉,再点揉肾俞、阿是穴、腰阳关、命门、委中、阳陵泉、太溪、涌泉等穴,手法宜轻柔,每次15~20分钟。

3.推拿运动法

(1)推拿疗法①调理阳明培脾胃:患者仰卧位,医者立于右侧,双手掌根轮状揉腹部,双拇指交替按腹部阳明胃经路线,拇指点禅腹部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双手掌交替横推腹部,掌推并多指捏拿下肢阳明胃经路线,点按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等穴。②松肌推揉理气穴: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左侧,双手分推背部及腰骶部,用双拇指掌侧面缓慢交替按压腰背部两侧膀胱经穴位,重点按压膈俞、肝俞、肾俞、胃俞、三焦俞、关元俞等穴。随后用双手叠掌由上而下揉背、腰背及骶部,若腰痛症明显者,重点揉大肠俞及其上下,然后双手十指交叉,双掌根对挤两侧骶棘肌数次。再用单掌横搓肾俞、命门,双手多指揉拿双下肢,点按承扶、委中、承山等穴。③注意事项:在施术整套手法时,力度应轻柔,切忌重压、重扳及粗暴的功法,防止造成医源性损伤。

(2)运动疗法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进行户外日光照射下适度的体育活动。先慢步走20分钟,再倒走10分钟。然后双脚分开与肩宽,双上肢向上伸展,随着呼吸运动,吸气时双脚尖着地,足跟抬起,躯干及双上肢尽力向上拔伸,呼气时双脚尖着地,双上肢下落回到原位。反复做10次。

4.  足部按摩法

选取涌泉、太冲穴,足底肾经部位。取直径为0.6cm的圆头按摩棒,以中等强度力量分别按压,每次各10分钟。每周3次,6个月为1个疗程。足穴反射区按摩通过按压刺激涌泉穴、太冲穴和肾经有关经穴,有良好的补肾作用,从而能对骨质疏松症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5.运动功能法

①第1节:扩胸运动。患者站立位,两臂胸前平屈侧平举,然后上举,重复20次,加强胸背部肌肉锻炼。②第2节:伸背运动。患者俯卧床上,两臂后伸,用力后伸头及背部,维持10秒,重复15次,加强背部肌肉和脊柱锻炼。③第3节:仰卧撑。患者屈膝仰卧位,腰腹部向上抬起,维持5—10秒,重复20次,锻炼腰背、肩部肌肉。④第4节:下肢提起运动。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向上抬起,重复10-15次,加强腹肌锻炼。⑤第5节:肘关节运动。患者屈膝仰卧位,肘关节外展90 °,屈曲支撑,用力起胸,维持5~10秒,重复10次,加强上背肩胛肌锻炼。⑥第6节:下肢后提运动。患者于床上双肘伸直,手触按床上,膝屈曲90 °,双膝支撑床面(俯跪式),然后两腿交替向后提起,重复10次,以加强腰部和髋关节锻炼。⑦第7节:下肢外展运动。上肢外展位侧卧,下肢做外展运动,重复20次,加强股骨颈部肌肉锻炼。体操每日早晚各做1次,每次20~30分钟。

(0)

相关推荐

  • 医案|右归丸临床应用三则

    右归丸出自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全方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等10味药物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效,用于治疗肾阳虚衰.笔者临证时,紧扣元阳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最终导致进行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较常见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约占90%,且常为育龄妇女.我国患病率高于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硬皮病

    硬皮病又称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是以皮肤变紧.变硬.纤维化,并导致肺.食管.心及肾等脏器病变的一种疾病.根据皮肤增厚的程度和范围而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本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为进行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症性病变,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静脉,极少数发生于脑.心.消化道等处的血管.由于全层血管炎症,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雷诺病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因1862年Maurice Raynaud首先描述此病,又于1874年进一步报道本病,故称为雷诺病(Ra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因不明的常见关节疾病:是一种独立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由骶髂关节向上,髋关节,椎间关节,胸椎关节侵犯性发展性疾病: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波及其他关节及内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风湿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与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该病在我国关节炎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已显著下降,但在广大农村仍是影响人们劳作和生活的顽症.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关节炎和风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炎症,本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两类.急性期常有骨质破坏,病程发展为慢性时,则出现骨质硬化.骨髓炎感染途径有:①血源性感染:细菌从体内其他感 ...

  • 『风湿病中医经验集成』骨与关节结核

    结核病是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对人体的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骨与关节结核是一种局部表现或继发病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95%的骨与关节结核继发于肺结核,其次是消化道结核.淋巴结结核,或由邻近结核病灶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