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说文解字·叙》之十六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十六

原文:

《说文解字·叙》:“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解读:

书是依照文字写的。经历了五帝三王不同的时代。经常变换或改变书写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没有一个书体是相同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各造各的字。大致的方式方法虽然相同,但造出来的字并不一致。“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从包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用结绳记事以垂宪象”到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改用书契“以垂宪象”。其中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而操作工具却已经有了变化。乃至经历了五帝三王不同的时代,都在试图改进或拥有自己的操作工具。文字的体系是在改进之中的。

所以中文不是仓颉一人所造,仓颉只是规范化造字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字,可能都不是仓颉所造之字。不过大都遵循了伏羲的理念仓颉的方法。所以许多字都能够通过字形来会意出大概。这也是我们今天看见甲骨文还能有大概的辨认度的缘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构成的“宪象”是意义表达的参照体系。因为以熟知作比喻,所以就都能容易理解其表达的内涵。这个方法就是现代依然是非常有效的。能够促进各语种之间的交流。尽管现在有了语言翻译的机器,但是有的问题通过比喻来表达会更有效。而且比喻也能让表达更婉转。

中文造字有一个累积的过程。靠的是方法与理念的统一。遂使所造文字虽不一致,但大同小异。在承传有序的情况下。虽然“靡有同焉”,但依靠“宪象”,大部分是能够让人认识与理解的。不同常常是因为人们生存环境习俗不同,所以因地适宜所举“宪象”不同的缘故。

(0)

相关推荐

  • 清代书法家杨沂孙篆书节录《说文解字叙》赏析,妙

    杨沂孙(1812-1881) 篆书节录<说文解字叙>四屏 纸本立轴 1865年作 释文: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 ...

  •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八十六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八十六

  •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七十六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七十六

  •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五十六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五十六 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 ...

  •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三十六

    戴顺--说文解字课堂三十六 西晋文学家成 公绥在<隶书体>中说:"虫篆既繁,草稿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随便适宜,亦有弛张, 操笔假墨,抵押毫芒."隶书体出 ...

  •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六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六 原文: <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 ...

  •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五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五 原文: <说文解字·叙>:"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quo ...

  •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四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四 原文: <说文解字·叙>:"<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 ...

  •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二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二 原文: <说文解字·叙>:"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

  •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三十 原文: <说文解字·叙>:"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 ...

  •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二十九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二十九 原文: <说文解字·叙>:"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