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
林散之先生写字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瘦劲”是散之先生用笔的主要特征。他为我们诠释着古人的“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用笔技法,笔画线条瘦细柔韧,浑厚圆劲,外柔内刚,体现了深厚的用笔功力。同时,也能笔锋笔腹并用,中锋侧锋兼施。先生有着深厚的中锋根基,晚年对笔锋的运用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八面出锋,诸锋并用,甚至中、侧、正、偏、顺、逆、聚、散,无锋不用。
观其运笔,方圆虚实,擒纵迟疾,提按顿挫,得心而应手。他笔下的线条,做到了“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燥裂秋风,润含春雨”,内涵极为丰富,耐人寻味。先生女婿李秋水说过:“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同时,林散之先生一再强调用笔宜“圆”、宜“留”、宜“涩”、宜“藏”,关于这一点,先生留下许多笔谈:“功夫须在用笔,笔要能留。”“枯、润、肥、瘦都要圆。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刚劲有力。”“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写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抖。”“字要写得绵厚,刚则不露、内藏。”“圆”、“留”、“涩”、“藏”等线条的形式给人的微妙感觉,必须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表现于笔下。我们看到,林散之草书的线条扎实圆健,浑厚道劲,变起伏于锋杪,寓衄挫于毫端,对那些微妙感觉,都有着深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