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过即是私意。
何谓偏正?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当时吕文懿先生,这个“文懿”也是谥号,这个怎么讲呢?文官里面带有“文”字的谥号大概有二十个种类,“文懿”是比较靠前的一个排行。吕文懿这个人的名字叫吕原,太原的原,叫吕原。是嘉兴人士。他比袁了凡大了将近一百多岁,1418年。算是了凡的同乡,因为他是的嘉兴嘛,了凡嘉善,算是个同乡。这个地方讲说“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初”是啥意思?“初”就是刚刚离开相位。为什么提到了这刚刚离开?你看前后文,其实没有和他离开相位有关系,但是为啥在这个地方就提到了一个“初辞相位”呢?这个就得说到吕原先生他的生平。吕原,他是“举孝廉”,就是因为德性好被推选上去做官,而且一路仕途走得非常好。到他回老家的时候,四十四岁,已经做到大学士了,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四十多岁你想啊,非常年轻的干部。他是明英宗时候的这么一个官员。因为他从小跟他的妈妈相依为命,所以他妈妈去世以后他非常难过,所以就向朝廷请命要回去“丁忧”。前面讲过了要回去“丁忧”,但是明英宗对他是非常的欣赏,明英宗不愿意让他回去“丁忧”,所以就劝他,说你夺情吧。“夺情”是啥意思呢?“夺情”的意思就是国家,朝廷有任务,那么为了国家你就省了“丁忧”这件事吧。所以明英宗就劝他夺情。可是他跟母亲的感情非常深,一定要回去“丁忧”,这一下子就回家守孝,就这一段,是叫“初辞相位”。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事?因为他回到了家乡守孝没多长时间,守孝一年,自己就日渐消瘦,太伤心了,四十五岁这一年就随母亲去了,就这么一个情况。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作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传习录》
上午我们讲到阳明先生和陆澄那一段,“澄在鸿胪寺仓居”讲到这一段,“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就是这儿讲呀,说如果任何事情、任何情感,我们一味地由着那个情感来发作,其实这个叫“私心”。比如伤心,我就一门心思伤心,我就一门心思干嘛,这都叫私欲。比如说举个例子,现在年轻人同学聚会,逢年过节这个场面很常见啊,同学聚会特别常见的景象是什么?先喝到酩酊大醉,然后再到卡拉OK去K歌,K到半夜,早晨回来了脸都是绿的,就这种情况。他干嘛这么做?他拼命地想找到那种欢乐的感觉,结果这么找下去那个欢乐没了。为啥私心去做?私心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快感的,对吧?一般人遇上孩子有病什么的这些情况,或者父母去世这些情况,他觉得我就是应该伤心,结果他还认住一个“我要伤心”这么个感觉,所以他就一门心思地往伤心上走。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只要你感觉到不对,这就说明你的心不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一般来讲,人们在对待自己的感受、情感这种问题呀,大部分人都会把这个情感做到过头,当然也有少数人是情感不到。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什么意思?就是你这个情感使用一过头,就需要有一个足够的观照,并且开始观照着。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孝经》上告诉我们“毁不灭性”,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伤心的时候,你不能把本性影响掉,把本性遮盖住。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说你想得到真正的幸福,那么天理本体它自然有它那个刻度,有它那个指针。我们讲刻度在什么地方?好比一个指南针那个刻度叫“至善”,“止于至善”,在那个地方“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什么叫“识得心体”?你知道一切都是由这个心体的呈现出来的。“自然增减分毫不得”,你既然知道一切都是由心体呈现出来的,而且心体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并没有任何属性,所以你就“自然增减分毫不得”。这儿说吕文懿刚刚回到了老家嘛,“海内仰之”,你想这么年轻做了那么大的官,所以大家都很赞叹他,都很仰慕他。仰慕他如“泰山北斗”,就非常的、格外的尊敬。有一乡人,醉而詈之。虽然大家都很赞叹他,但是呢,人们讲“灯下黑”,谁离得近谁看不上。我估计诸位也会有这种感觉啊,平时出去“人五人六”,回到家里根本啥也不是,那口子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儿。这儿讲说“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就这么一个同乡啊,喝多了就跑到吕文懿门上骂去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面,人家国务院总理回老家去了,结果这哥们儿喝多了,就跑到人家门上叫唤,闹事去了,你想想这个场面。但是有这么一句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什么意思呢?宰相格局很大,像这种小风小浪根本看不见啊,根本不当回事。但是宰相不当回事,并不等于宰相身边的人不当回事。所以有时候,有的人老胡说八道。我就见过这种跑到庙里边胡说八道,说菩萨不是法力无边?来呀来呀我就闹事了,你惩罚我呀,我就冲着他啦。哎呀,我跟你讲,菩萨真看不上你这点事,但是菩萨身边的人看上看不上咱就不敢说了,所以没事别出去招事,吃多撑得,太狂妄了。这个哥们跑去闹事,醉而詈之。吕公不动,但是吕公不动啊。谓其仆曰,这下还得安顿安顿仆人。醉者勿与较也,喝多了,别理他。闭门谢之,把门一关,不理完事儿。那我们讲有这么一句话,叫上帝要他灭亡,必先要他疯狂。你看这个哥们儿啊,惹这么大个事儿,惹完了还没事儿,闭门谢之嘛就是,完了还没事儿。于是这位大哥就成了大哥大了,耍大了。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所以我给你讲,就是混社会也不能骄傲,干啥都不能骄傲啊,你看这个用咱们太原话,说这个人耍得这么大,结果就“耍脱了”。本来没多大的事儿,但是他很骄傲:我跑到吕文懿门上我都没事。第二年就闹下大事儿了,犯死刑入狱。这个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你看到吧,有德性的人和没德性的人区别,有德性的人从任何事件当中都能做出自我反省。那这个时候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假如我当时把他弄到派出所关上几天,他不敢惹这大事。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啊。我当时光想着我自己来着,我就想我要做一个厚道的人,没想到把他给害了。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这本来是挺好的一个心,但是有一个挺惨的一个后果。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恶心行善事啊。举了个例子,如某家大富。说这一家家里边儿,家底还算殷实。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你看这个当时是个什么情形?年情不好,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大白天就在市场上抢粮食,结果告到县里边儿,这县里边不管。灾荒这个事情,法不责众,这没法管,结果就造成什么?就造成“穷民愈肆”,影响就更大了,这些老百姓就更夸张地去抢粮食。那这个时候大户人家他们出手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什么意思呢?“私制”就是私人武装;“制”就是抓起来。私人武装出去,把这些人都抓起来。“困辱”是干嘛?“困辱”就给人上刑。就动了私刑了。结果动了私刑呢,社会反而安定了,不然几乎要社会动荡了啊,“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这道理都知道,善的叫正,恶的叫偏,道理都知道。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不可不知也”的意思就是强调嘛,一定一定得知道。我不知道刚才讲完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来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是什么呀?善心做出恶事来了是什么?是正中偏。书上写的嘛,就正中偏了,不可不知也。女汉子是女还是汉子?但是刚才我问,说正中偏是正还是偏,为啥你会说偏?因为你相信行动,你不相信动机,知道我的意思吗?你的动机是善的,动机是良善的,就叫良善,无论结果是否良善,都叫良善,说明白了吧?即使结果不好,也是良善中的不好。好,那我们就记住这一句话,叫“论心不论迹”。就说你的感觉,不说你的事件啊,事件本身无意义,这句话记住。就事是本身啥意思?就这个事件本身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但事件给你带来的感觉是有意义的,叫“论心不论迹”。这个要记住我们以后就活得省事儿多了,因为啥?你看感觉就完事了嘛,良知让我干嘛我就干嘛,这事我感觉好就是感觉好,感觉不好就是感觉不好。而不是坐那个地方分析,我应该怎么的,我这样做对不对……你这全是评判啊,评判本身更无意义啊。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