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315不小心捅破的“大秘密”

昨天写了一篇女辅警的文章。但几经修改后仍无法发出,只得作罢。以后再择机发布。我文章的观点是,如果只片面的关注案情,而不去拷问造成这种案情的结构性原因;不去遏止事发后的“劝删”;不去追求一个真相大白的结果;不敢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不刹住“权在法上”的邪风;有些人今天的遭遇,可能就是你或者你身边朋友明天的常态。

今天先给朋友们讲一个故事。真的只是个故事。

在20XX年的某一天。嘉里诺夫从睡梦中醒来。他像往常一样拿起手机,准备为自己挑选一份无人机投送的早餐。但在商品页面,迎接他的是一个红色的惊叹号。信息提示他,网络浏览功能不能使用。嘉里诺夫这才想起来,今天是他“软服刑”的第一天。前一天,他因为在观看某部影片时态度不够积极,而被系统判定必须接受为期15天的“数字改造”。软服刑,是嘉里诺夫所在的这个太平洋岛国特有的一种服刑方式。顾名思义,这种服刑方式和被关进监狱并不相同。它会使受惩戒者被强制剥夺“数字权力”一段时间。惩戒的对象通常不是犯有什么罪大恶极的过错。绝大多数都是口无遮拦之辈。当然,这种刑罚也会和其他刑罚并用。例如,剥夺数字权力终身。

嘉里诺夫无奈之下,只好起身下床到街上去吃早点。当他走进楼下的一家餐厅的时候,传来一阵刺耳的铃声。餐厅门口安装的摄像头闪烁着不正常的红光。原本笑容可掬的服务生面容一肃:“对不起先生,鉴于您正在禁闭期,本店不能接受您的消费”。周边的食客也是一脸嫌弃。有一位女士小声对身边的孩子说:“你看看,如果你不听老师的话,就会像那个人一样,哪都去不了,什么都不让买……”

嘉里诺夫一连碰了几次壁,终于彻底灰心了。他的食欲全无,打算开车出去散散心。当他走到自己的轿车旁。一阵电流让他刚刚碰到车门的手又缩了回来。“对不起,禁闭期间您无法驾驶汽车”,车辆的外置扬声器中传来生硬的电子声。

嘉里诺夫无奈的返回自己的家。他发现,几乎一切电子设备都成了摆设。电脑不能开启,手机完全不能拨打电话,和亲人朋友无法联系。电视机所有频道都在播放着同一个内容。一名神色冷酷的男子在反复播讲《数字生活不规范的最新处罚条例》。嘉里诺夫百无聊赖的躺在床上。原本玩玩游戏就可以很快过去的一天。现在竟然变得如此漫长……

在距离嘉里诺夫一个街区的另外一个房间里。一块巨大的屏幕正在滚动着瀑布般的画面。那是一张张头像图片,男女老少应有尽有。每张图片都带有不同颜色的框线和数字符号。不时的,从这些飞瀑而下的头像洪流中会跳出一张头像。边框被做出某种特殊标记。屏幕前面正襟危坐着一排表情麻木的人。他们会点选这些带有特殊标记的图片,然后为其打上一个又一个不同颜色的惊叹号……

这段故事节选自我2018年写过的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至今都没有写完。写到最后我感觉十分害怕。因为我担心有一天书里的故事会变成真的。在一个数字和现实并存的世界里。只要你被屏蔽在数字世界之外,现实世界也会对你关上大门。如果你没有自己数据的掌握权。真实的你不过是一件商品。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排在最前面的话题就是“被偷走的脸”。通过记者暗访发现,很多商家都购买并安装了顾客的人脸信息识别设备。这些设备不仅识别率高(不戴口罩可达95%,戴口罩也有80%-85%),而且是无感的。即,在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抓取。人脸信息被“盗用”,其实并不算什么新闻。人民日报早在2019年就曾刊文《17万条“人脸数据”被公开售卖,太可怕!》。

但节目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商家还可通过这个系统,手动为被抓拍的顾客添加各种信息,甚至还可以把某些特殊人员加入黑名单。据视频中的雅量智能技术(广州)有限公司的黄经理所说:“我们可以手动做一个标签,比如说像同行、职业打假人,记者之类的。这种标签一旦打上,很精准,到时候不管你到我这个门店,还是到全部其他分店,都一目了然。” 而苏州万店掌公司薛经理表示,目前他们公司拥有的人脸数据量有上亿。

这段采访着实令人细思极恐。甚至不排除反过来变成315的一场劫难的可能。众所周知,315曝光的这些内容需要靠暗访记者进行深入调查。有的会经历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通过取得当事人信任,最终获得一手新闻资料。可以说,暗访记者为此付出了极大的风险和努力。但节目中提到的,商家可以为被抓拍的顾客添加各种信息,甚至还可以把某些特殊人员加入黑名单的功能,很难说不会让有些人获得“启发”。例如,通过对比分析,暗访记者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打上了标记。当他们接近那些生产“瘦身”钢筋的工厂,饲养和销售“瘦肉精羊”的农场,猫腻多的名表维修店的时候,就会触发后台警报。这是否意味着,以后专业记者的取证工作会更艰难。甚至人身安全都会得不到保障。

和以往不同,今年的315晚会曝光全名单中的前四项全部指向同一个话题——数据权利:

节目1.谁在偷我的“脸”:个人生物识别数据。

节目2.伸向个人简历的黑手:个人职业数据。

节目3.老人手机里的安全陷阱:个人手机数据。

节目4.搜索之“病”:个人网络行为数据。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仅仅上述这些数据就足以完成一张十分精准的“用户画像”。包括了从你的个人隐私到职业信息、收入情况、消费习惯,政治倾向等一系列内容。相对应的,每一个人都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然后归入不同的组别。就像陈列着在货架上的商品,等待顾客的挑选。我用的这个词没错,商品。

是的,当你觉得全球化、区块链、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些神秘术语离你遥不可及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早已经深陷其中。在一个微信小程序里的棋牌游戏都可以把你虐到找不到北的时代,你有什么信心说自己能置身事外。各种机器“算法”在为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剥夺我们的权利。而最先被强制剥夺的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数据的权利。而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个人资产。想一想,为什么像谷歌、Facebook以及百度、腾讯,360这样的巨头公司,总喜欢为我们提供各种免费信息、服务和娱乐资源。因为通过这些都会搜集到最真实的个人数据信息。如果你觉得,他们搜集数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销售广告,就太小看他们了。你的数据价值要远远高于那些“微薄”的广告收入。在“算法”的刻意安排下,我们不知不觉的接受那些并不属于我们想法的意见。当你的决策开始依赖于网络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从“可预估”变为“可设计”。我们并不是他们的客户,而是他们的产品。相信吗?

科技公司今天通过在老年人的手机里植入APP,引导他们购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明天就会向我们推销政治观点,让我们成为某种理论的信徒。当“算法”知道我们最深的恐惧、仇恨,渴望和偏见,就可以放大这些,并以此对付我们。披着玫瑰色外衣的技术可能下一秒就变成囚禁我们的牢笼。

依法保护用户数据和个人信息已经是全球面临的挑战。此前,脸书就曾因违反面部识别法规,在美国向160万用户赔偿6.5亿美元。欧盟自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实施两年来,已处罚谷歌等300多个机构,罚款超过3.5亿美元。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当一个社会的所有财富和权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的手中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面临最大挑战的时候。农业社会里,土地和牲畜是最重要的资产;到了工业社会,机械、劳动力和工厂是更重要的资产。这些资产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控制权在谁手里,谁就有了最大的政治话语权。而数据资产,无疑是本世纪以来最具有价值的社会财富。但对于这笔天量财富的管控、以及使用规则却是当前的一大空白。仅仅靠“自觉”“自律”,最终受限的只能会是守规矩的老实人。

我们必须认识到,生物信息,和生命、工作生活有关的数据都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未经授权,任何人出于经济目的的使用,都是对个人利益的侵犯。但目前尴尬的局面是,在很多场景下民众除了提供个人数据信息以外别无选择。强势的经营者可以拒绝为不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用户提供服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不得不将自己的“脸面”无条件奉上。而一旦这些数据变成了别人的资产,想不被滥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同时面临着个人数据被“过度”收集的问题。

归根结底,如果不能通过法律明确个人的数据属于个人财产,而且和个人财产一样享有不被任意侵犯、剥夺或占有的权利。那么,315无论做出多少次曝光也无济于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