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哪里来?
《周易》从乾坤开始。乾为阳,坤为阴;乾为天,坤为地。阴阳分野,天地开辟,之后呢?之后在一片混沌中,电闪雷鸣,生命开始出现。
生命的出现,第一与什么有关?与水有关。一个星球之上,首先有了水,生命的出现才有可能。所以,从乾坤之后,接下来是屯、蒙、需、讼、师、比,都与水有关。坎为水,屯蒙两卦分别是上坎下震、上艮下坎,而需讼两卦均为乾与坎组成,师比两卦均为坤与坎组成。置换为卦象,屯为水雷,蒙为山水,需为水天,讼为天水,师为地水,比为水地。卦卦有水。为什么?因为水是生命之源,讲生命的诞生,自然离不开水。
那么,为什么首先是屯卦呢?
因为屯卦有两个重要的象征,第一是卦名象征的生命缘起的环境,第二是卦象象征的生命缘起的过程。
“屯”字甲骨文、金文字形象草芽挣脱出地面,向上伸展的状态。而这个“屯”字其实还是“沌”字的本字。“沌”,就是天地开辟之后的混沌状态。而这个“沌”字,正是“水”与“屯”字构成,表达出这种混沌的基质是水,水是生命之源。

那么,水如何生成生命呢?
从化学分子角度来看,水是氢氧化合物,但作为生命的基质只有这一种氢化合物还是不够的,另外还有两大类重要的氢氧化合物,分别是甲烷和氨,即氢碳化合物和氢氮化合物,而碳、氮、氧,恰好处在元素周期表的第11位到第13位。也就是说,有了元素周期表第1位的氢以及第11位到第13位的碳、氮、氧,有机物的基本原料就备齐了。那么,下一步怎么办呢?
下一步就是电击。《周易·系辞》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说的就是这个过程。有了雷电,有了风雨,生命就开始形成了。而“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生命的生成除了各种条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二是阴阳的交替和碰撞。
那么,《系辞》的这种说法可信吗?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叫米勒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模拟早期地球的环境,制作了一个生命生成的封闭系统。首先在系统当中加入水(H2O),以及早期地球的主要物质:氢(H)、氦(He)、甲烷(CH4)和氨(NH3)等,通过加热系统当中的水形成蒸汽上升,模拟自然界当中云的形成,然后用正负电极模拟雷电,并用冷却的方法模拟降雨,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形成了20多种有机物。我们知道,原始生命就是从有机物进化而来。所以,有机物是生命的基础。因此,米勒的实验,实际上是对《系辞》描述生命生成过程的一次成功的实验。

生命正是顺着这条道路逐渐形成,并一步步进化为植物和动物,并形成动植物的雄雌和人的男女。阳性的为雄为男,阴性的为雌为女。所以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有了形成生命的各种基质之后,雷电成为形成生命的诱发要素。那么,雷电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意识中是什么?
甲骨文、金文的“电”字基本同形,看起来像是天空中闪电的简笔画。汉字的特点是多字同源,一字多义,非常神奇的是,中国的古人还把这个字形作为“申”字,十二地支中的“申”,甲骨文用的正是这个字形。而“申”是什么?“申”正是“神”的本字。因为与祭祀有关,所以后来在“申”的旁边加了“示”的偏旁。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中国古人头脑中的神就是闪电。
《说文》解读“申”时说:“申,神也。”而解读“神”时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神创造世界,原来中国人也是这么想的。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神,不是外形与人类同款的上帝,而是闪电。
没想到如此奇妙,中国人创造“神”字,正是缘于无神论。
我们再回到屯卦。
“云雷屯”,说的是什么?说的正是生命生成的壮丽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