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将会长成什么样,就看家长自己怎么样

“ 父母与儿女相聚,起于四种缘:报恩、报仇、讨债、还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这句话我笃信。

孩子的底色——也就是基本格调,就是父母给的。不仅是父母的基因,还有父母的后天行为——言行举止,也组成孩子的生命底色。

基因和言行举止还不一样。基因是先天的,基本上不能改变,但如果父母意识到与生俱来的不足,在后天,努力修炼自己,即使作为父母者的生命底色,并不出色(遗传基因),但由于注重后天修炼,努力克服自身天生而来的“习气”,在儿女幼年时期,父母在儿女面前展现的,就是已经经过自己努力修正后的行为举止,因此,儿女从父母身上第一学到的,也就不是父母身上有不足的那种先天“习气”,而是经过父母修炼过之后的行为。儿女学习到的,也就是好的一面。

父母的基因,与父母的后天修正自己行为的努力,共同构成了儿女的先天底色。

01

质胜文则野

大家都听说过“文质彬彬”这个词,可能直观地理解为举止斯文,有礼貌。其实不是这样的。

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是为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一个人,完全凭着自己的天性,而不受后天的约束,自己想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就会显得粗野。

过于注重文饰,过于拘泥,就会显得迂腐,令人不舒服。

只有在天性和该有的规范、约束之间平衡得当(“彬彬”就是平衡得当的意思),这才是一个君子——明事理的人。

越是在人际交往频繁的场合,越需要更多的”文饰“,控制自己的天性,尤其是天性中不好的部分。

以往,我们总爱说农民很质朴,这句话是有双重含义的。

总体来说,农村的社交相对平稳而且狭小一些,所以,人更容易忽略后天的”文饰“,因而也更容易张扬个性。这句所谓“更质朴”的描述,既是赞美,也是遗憾。

遗憾之意在于:如果换到一个社交更加密集的场合,依然凭着“质胜文”去行事,则从“质朴”很快就沦落成“粗野”,并进而“讨人嫌”了。

我曾经在给一个团队做职场礼仪培训的时候,一个负责市场的同事,说这些礼节“那不是虚伪吗?明明对方这个客户我很讨厌的,但还要对他表示感谢什么的,我感觉太虚伪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说过的一个小说家遇到学文学的同学质疑的小故事。

作家的演讲中,涉及到“传说”、“神话”的内容,同学质疑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

作家笑着说:的确不存在。但是这不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你干嘛要来学文学呢?

借用了这个作家的话,我问这位销售经理,你怎么不在家里地头上卖红薯,可以完全由着你伸张个性,不必受这种“虚伪”的折磨。你干嘛要来做跟人打交道的销售工作呢?

以质朴为美没有错,但是质朴不是“由着自己”,特别是在需要与社会打交道的环境下。

这个道理,随着人的眼界越开阔,也就越容易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不是虚伪,是一种文明,是礼貌、是教养。是人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

我也见过从来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哪怕活到老年,由于个性张扬,又没有需要磨练自己、约束自己的压力,一辈子张扬自己个性,一切由着自己来,而终于为老不尊,得不到人们敬重,甚至十分潦倒的例子。

为人父母者,如果始终“质胜文”地活着,第一个受伤害的,就是儿女——不是说儿女受到这样的父母的身体或者语言伤害,而是对孩子的人格伤害,把孩子的人格塑造扭曲——孩子们的个性很容易变得乖张、暴戾。

以前在论坛上,遇到个性很乖张、暴戾的发帖,有的网友就会回怼:你的成长过程得要多黑暗,才能让你有这样黑暗的个性啊!

具体地说,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与人吵架,儿女一般都会出言无状,撒泼打滚。父母如果骄横跋扈,儿女一般为人嚣张而不自知。父母如果精明算计,儿女通常不容易结善缘……

02

孩子是靠夸出来的

都说孩子是靠夸出来的。这话符合天性。

夸,本身就意味着心地善良,多看到对方的好处。夸,也就意味着包容——包容孩子的错误。

请注意,这里是说包容,不是包庇,更不是借此溺爱。

不要说是一个人了,连宠物都有这样的规律:从对它友好的家庭里出来的宠物,通常都比较大方,粘人,阳光。而被非打即骂的流浪犬,你看它们的眼神里,总是那么迷茫,警惕,与人保持距离,还有那么几分鬼鬼祟祟,不大气。

人喜欢被肯定的天性,没有人会否认。

我朋友中有一位很有成就的女同志说了一个小故事。

小学时,她学习成绩非常好。有一次在家门口看一本单册的小说,别的家长路过,对自己孩子说,“你看小姐姐多厉害,能看这样厚的书。”

这位同学听了,第二天,依然坐在家门口,但是拿了上下两册装的另一部小说来看——比昨天看单册的小说更厉害了。

我也见过对儿女一味批评和指责的家长。

有的家长,甚至不是因为儿女的某件事情有错误而指责,简直是习惯成自然而指责。如果投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是一大悲剧了。

俗话说,父母与孩子四种缘:

报恩,报仇,讨债,还债。

无论善缘恶缘,无缘不来。

如果是善缘相聚,则护持这份善缘。如果是恶缘相聚,则转恶缘为善缘,共为增上缘。如果以恶缘对恶缘,则陷入冤冤相报的循环里去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哪怕孩子有让家长揪心之处,就算这是恶缘来聚,通过夸赞孩子,也是“转恶缘为善缘”的努力,不正是考验家长修行的地方吗?遇到即使恶缘来聚的儿女,家长做到“善待”,这就是父母儿女都提高的过程,就是“共为增上缘”的修炼呀!

03

除了夸和包容,更要帮助纠错

包容很容易堕落成溺爱。

实际上,溺爱孩子的父母,是得不到孩子尊重的。孩子真正佩服的家长,是那些能够指出自己错误,并且不置身事外,而是帮助自己把错误克服掉,陪同自己一起进步的家长。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而且从中收获颇丰。

基于这个认知,之前难得在某个时事上,写过这样的小文。

可点击阅读→《少年纵身一跃,折射的还是家长的失败

这是家长不能与孩子共同面对孩子挫折的案例。

近期看一些孩子身上发生轻生悲剧的新闻。他们当中,有的给人以非常阳光的形象,简直无法把他们与”轻生“这样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但他们依然走上绝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的角色缺位,是前进路上强烈的孤独感,遇到挫折后的无助感,促使他们做这样的选择。

换句话说,就是在他们成长、试错的过程中,没有父母同行。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体会,当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场合,多么希望遇见熟人。甚至当我们刚刚开始取得驾照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将车开入车流时,多么后悔刚才应该叫上某个人一起同行。

在人生道路上,独自前行是非常痛苦和恐慌的,这个时候,跟拿了驾照首次扎入车河的感觉很类似。很多父母恰恰忽略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最需要精神陪伴的。父母如果抱着“上学才5里地,晚上就回来”的观念,来忽略对孩子的精神陪伴,这个效果,跟“学文学却鄙视神话、传说”一样。

而唯有乐意与儿女心灵相伴的家长,才有可能在儿女的人生路上,不仅护持ta、包容ta,更主要的,才能在儿女试错的过程中,帮助ta修正错误。

04

孩子的生命底色来自父母

孩子幼小时,父母在儿女面前怎么表现,就决定了儿女的生命底色。

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眼界越来越开阔,接受教育越来越深入,对自身的不足会逐步警惕,并有针对性地“断恶修善”。

后天的修行,会对先天的习性起到一定的修补和抑制作用,所以,有时候,从“有教养”的儿女身上,可以看到与“缺乏教养”的父母截然不同的表现。

这是后天的修正、练习使然。但应该承认,这种后天的修炼所带来的成效,与天然有着较好的家庭熏陶所带来的好的修养,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底色还在那里,只是后天的涂色,很大程度地覆盖了底色,以至于一般情况下底色不容易被发觉而已。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的女主角,在绝大部分场合,所展现的都是高贵的气质。但是由于出身和幼年的经历,在她的同学们眼中,女主角依然会偶尔流露出某种卑贱的气质来。这个时候,就是底色在起作用,而绝大部分时候,她展现的,是后天的修行。

关于这部小说,以及几个版本的电影,可以看这篇文章。

点击可以阅读→《韩版《白夜行》,兼与原著、日版对比》

看完这部以刻画人性为主要特征的小说,以及据此改编的几部电影,我更加坚信我的一个观点:

生命的底色,是父母给的,而后天的修炼,则决定了生命的成色。只不过,底色还是在那里,随着进一步地遗传、修正逐渐把原来的底色淡化。

这也是我一直认为父母在儿女成长中,要警惕自己行为、要以身作则、要断恶修善、要对儿女有心灵陪伴的最关键的原因。

这种关爱,到儿女放飞的阶段,则转变为尽量不给ta造成拖累的形式。

有句话叫做:要花ta的钱,却在ta努力挣钱的时候肆无忌惮地拖累ta,这是很不慈悲的一件事。

同样道理,从来不在儿女需要心灵相伴的时候与ta同行,却希望收获来自儿女的感情,也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