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屠呦呦:呦呦初鸣,向医而行

没得诺奖前,屠呦呦是专业领域的名人,得了诺奖后,便成了公众眼里的名人。大家因她而认识了“呦呦”两字,不再把“疟疾”写成“虐疾”,也记住了“青 蒿素”不是“青篙素”。她身上,有那种上世纪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低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她有一个看起来烂了好大一块儿的球形木头,那是她获诺 贝 尔奖时,评委会专门送她的特殊礼物。球形木头象征地球,大块烂掉的部分,则象征着她一直对抗的顽疾——疟疾,因为它,她一生都在与这个伤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搏斗。

小时和母亲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宁波市一家院落里迎来一位初生的小婴儿,她是这家继3个儿子后盼来的小千金。其父随口念出《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从此世界上便有了一个叫屠呦呦的女子。

屠家的教育一直很西化,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她从小就接受完整的教育。11岁时,因为战乱,全家搬到外婆家——姚宅,这是她外公,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教授的姚咏白所建。

她家楼顶小阁间摆满了古籍书,父亲看书时,她也在一旁,翻看那些有配图的中医药方面的书,即使囫囵呑枣,也看得津津有味。

16岁那年,她遭遇了一场灾难,染上肺结核,只好休学。因战乱,她家生活已变得拮据。幸运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终于好转,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在这所名校,她给同学老师们的印象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爱好生物的文静女生。

因为得病的经历,她开始对医药学有了浓厚兴趣,“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所以,1951年她高中毕业时,自己决定填报了北 京 大 学医 学院 药学系。

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按当时情况,她前往杭州浙江大学校园参加了3天高考。夏末时,收到了北大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1955年,她以优秀成绩毕业,分配到卫 生 部 中 医 研究院(现中国中 医科 学 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科研生涯。

同事说:屠老师是个特别没有故事的人,因为工作就是她的爱好,她的工作跟生活是一体的,至于她有什么业余爱好,我还真不知道。

从1969年1月被任命为抗疟中草药研究小组组长,到1992年青 蒿 素 类 新 药获得证书并转让投产,她和团队摸索了20多年,期间有很多事发生。同事讲了三件小事,足以让人对这位科学家肃然起敬:

当时她丈夫李廷钊被下放到“五 七 干 校”,两个女儿无人照看。她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小女儿一直放在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自己便全身心投入工作。因为见面机会很少,当年女儿都跟她生疏了。

第二件事,1971年10月,临床试验要用大量的青 蒿 乙 醚 提取物,找不到药厂,课题组只好“土法上马”:用7口大水缸作为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长期下来,他们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

第三件事:在临床前试验中,要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因疟疾发作有季节性,为争取宝贵的实验时间,她主动提出亲自试药:“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最后她和另外两名成员一起,经一周的试验验证,药物对人体无毒害。

1972年,临床中治愈了30例疟疾患者,她的团队迅速跟进,完成了青蒿乙醚提取物有效成分的纯化与分离工作,青 蒿 素从此诞生。

因为她的坚持,这项技术造福了世界,全球有数亿人因此而得益。2015年,诺贝尔奖授予她诺 贝尔 生理学或医 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她颁奖

但面对荣耀与名利,她看得非常很淡。不管是在2011年荣获的美 国 拉斯克奖,该奖设立65年来是首次授予中国的科学家,还是入选《时 代周 刊》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她都一样非常淡定。

名声传出去了,但她一直“婉拒”媒体。多次对同事说:就到这儿吧,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咱们加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

在诺奖颁奖典礼上她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她把46万美 元 诺 奖 奖金作了分配(人民币300多万元):“其中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 大学 医 学部和中 医 科 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其余的钱,主要支付她和家人到瑞典领奖的相关费用等。

如今,88岁的屠呦呦,精神矍铄,整天想的依然还只是青 蒿 素,继续做着青蒿 素的研究。她的愿望是,让这棵中国大地上神奇的不起眼小草,能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这,就是屠呦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