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帕格尼尼的“大炮”保险金额是多少吗?

以下文字摘自《奇妙的提琴世界——提琴知识150问》

作者:曹树堃

“大炮”真品

何谓名琴?名琴是指名制作家的作品,如意大利制琴家阿马蒂、斯特拉地瓦利及瓜乃利等名制作师所制的琴。这些琴如再由名演奏家使用过便更负盛名。

名琴价值连城,它们与其它名贵古董比较,价钱也不惶多让。如前年佳士笛在纽约秋季拍卖会卖出的一把斯特拉地瓦利小提琴.以一百五十万美元成交。但这与最近几宗私下交易的斯特拉地瓦利和瓜乃利名琴的价格来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听闻,前微软副总裁,名提琴收藏家大卫-富顿以超过六百万美元的高价,将香港收藏家洗祖铭先生的“约瑟王-瓜乃利”买下,而这个还未算小提琴的最高价。此话怎讲?因为同年美国一名演奏家从意大利的“Genoa”博物馆借出的瓜乃利名琴“大炮”,主办单位为此琴买下两千万美元的保险。

由此可见,名琴的价值真是叫人吃惊。然而,对于我们来讲这些名琴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其昂贵的古董价值,而是其艺术上的即音质及工艺上的价值。名琴之所以成名,是由于很多演奏家和收藏家喜欢其美好动人的音质,精湛无比的工艺。例如像声音细腻甜美、工艺精细无瑕的尼古拉一阿马蒂琴,声音高贵华丽、工艺造型登峰造极的斯特拉地瓦利琴。而瓜乃利琴则是声如钟亮,穿透力强,工艺则自由奔放,独具个人风格。一把好的名琴令人百看不厌,其声更撩人心弦。赏名琴犹如欣赏名曲、观赏名画、驾驭名车,可看、可听、可玩,令人爱不释手。名琴对制作者来讲更是学习的楷模。

世界上最有名的琴,首推克莱蒙那的两位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地瓦利和德-吉苏-瓜乃利的作品。斯氏名琴中最出名的首推“弥赛亚”,而瓜乃利最出名的琴便非帕格尼尼用过的“大炮”莫属也。

Stradivari, 1707

“弥赛亚”以其近乎完美无损的完整保存而闻名于世,但由于它从来没有在任何大舞台使用过,也没有名演奏家演奏过,声音究竟如何没有几个人详悉。相比之下,“大炮”在历史上由伟大的演奏家尼古拉·帕格尼尼使用过。而且,帕格尼尼一生中重大的音乐演奏会都是用这把“大炮”的琴声征服无数的听众。瓜乃利琴也由此一举与斯特拉地瓦利琴齐名。另外,由于瓜乃利所制的琴数量较少,其售价与斯特拉地瓦利琴相比,现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树堃大师仿制的“大炮”

“大炮”制于l743年,与作者另一把名琴“Carrodus”是同年作品,属于德-吉苏-瓜乃利的晚期佳作。其年份一直以来被专家(如Hill氏兄弟)鉴定为1742年制作。但最近的新科技手段紫外光灯照验之下,显示出1742之“2”数实为“3”字。“3”字的尾部由于历年的磨损及封尘而掩盖掉。“大炮”琴是如何传到帕格尼尼之手,讲法有二:其一是说有一位年轻的演奏家因赌钱把琴输给一位法国商人,而商人赠送给帕格尼尼。而另一说是,此琴是帕格尼尼得自他的一位米兰朋友处。但无论如何帕格尼尼一生拥有此琴。而死后将此琴捐给他的家乡意大利“Genoa”市博物馆一直至今。整个历史过程,经纬清晰,有据可查。

“大炮”琴不但在众多的名琴中最有名气及身价,而且也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瓜乃利琴之一。世上只有三把瓜乃利琴留有原装琴颈,而“大炮”便是其中一把。另外,制作“大炮”的年份l743年,这时期正是瓜乃利创作的巅峰时期。加上此琴金红丰润的油漆,豪放有力的造型,一流挑选的木材。响亮如钟的声音,各方面都表现出它是天才制琴家德-吉苏-瓜乃利的最成功及最有魅力的作品。“大炮”的外型线条浑圆,留有克莱蒙那开山祖师阿马蒂风格的影响。虽然它欠缺了阿马蒂的流畅,但由于瓜乃利得了伯莱西亚学派风格的启发,他将原来的模子通过留大琴边将琴型增大(从352mm增至354mm),侧板从30mm增至33mm。声孔也加长,有点像玛其尼。弧度也较丰满.琴头更是粗犷豪放,使琴型整体给人一种饱满有力,充满男性化的感觉。

琴边虽然不大均匀,但保护十分健全。另外,琴边也不像一般克莱蒙那学派那样将其边角部分和肩纽部留厚。但铲边刀很窄,铲边十分之深邃,特别是在角的位置。镶线不十分流畅,而且木线与线槽还有间隙。琴底面弧都较前期作品高,而且丰满有力。在边部近镶线处弧度散得不太够顺畅,有微小的凸起。面部长弧有些小变形,但在琴马部有很明显的平台区。声孔是典型的瓜乃利琴招牌形状,但造型比例都十分传统的。整个声孔与面弧配合得很好,打横看上去声孔像与弧度平行地放上去的。“大炮”的声孔刀功很整齐精细,是瓜乃利少有的佳作。声孔翼部压得很浅,而且铲痕尚可看见。

瓜乃利琴一般侧板较厚,此琴也是一样在1.4mm~1.5mm之间。留边十分准确。侧板角交接口也很干净,不像其它作品多数是一边侧板盖过另一边。侧板的高度也比其它作品高出较多。同年作品“Carrodus”也是一样。这样一来整个琴的空气峰容量加大,音色倾向中音声部,而这可能是唯一一个解释为何“大炮”之底板、面板都留得那么厚的原因。“ 大炮”的面板平均厚度超过3.0mm,最薄不低于2.7mm,最厚达3.5mm。这同此面板年轮较宽木质偏软有关。而它的底板最厚6.2mm,最薄不下于3.0mm。这对一块优质坚硬的枫木来说有点不可思议。“大炮”的琴头相当粗犷,尽管他使用了与其它琴同样的样板,但旋首每圈都很大,持别是第二圈,喉部很窄。两面很不对称,榫槽内雕疤之痕累累,而且没有油漆。但“大炮”的琴头也并非独一无二,我们可以在同期的“Carrodus”及早一年的“Wilton”找到同样的旋首风格。只不过“大炮”的琴头在与整个琴型比较时更独具其粗豪风味。

很多人对油漆背后的红色封蜡感兴趣,其实这红色封蜡原来的位置是在底板的上半部。这是由于当时Genoa的地保官根据帕格尼尼的遗嘱,为避免在琴捐给博物馆之前有人调换,才打上的封蜡。但是后来封蜡如何转移到琴头背部,尚不得而知。

“大炮”的油漆是精彩绝伦的,尽管质地有点干脆。而且面板中部由于长年的松香积聚而未有清理,氧化变黑。但由于没有人为的整理却反而保存住油漆原有的质感风貌。木材表面底漆金黄温和,即使有清漆打底也是很薄及微不足道,没有影响到那木面的黄底。而且在上面的色漆棕红。在灯光下转动,木纹就像在红宝石下通透明亮,颜色尽管还是有一点点不够透明,但很丰润,很够厚度和质感。而在边角,特别是旋首的色漆积聚处.可以看出那凝结的橙红色沉淀。由此可见在油漆刚涂上时,琴油是十分之淋漓及丰润的。

SCOTT CAO

曹树堃仿制的“大炮”2019年

根据原先帕格尼尼的遗嘱,此琴将是要永远保持原样。但由于多年来没有保养地在玻璃柜里封尘退色,走样变形惨不忍睹。1937年市府终于同意由意大利名制琴家Cesare Candi将琴取出修复。他将旧胶洗去.涂上新胶,以及调试装配。“大炮”得以美丽的新面貌重现。至今“大炮”已有好几次被借出展览,以及让知名的演奏家在音乐厅演奏。当我等后人在重新聆听到这把瓜乃利名琴的动人声音时,想到它那天价的保险金额会有何种感想呢?

关注我们,我们会给您普及更多的小提琴知识,让你更懂你的爱琴哦!

【干货来了】松香篇

【干货来了】琴弦更换篇

有了它,再也不怕潮湿君、干燥君伤害我们心爱的小提琴了!

【干货来了】不简单的小提琴弓——该如何挑选?

如何清洁提琴上的油渍?

(↑↑点我↑↑)

欢迎留言下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