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技术思维」的惯性?

大家好,我是Z哥。

虽然从标题上看,这篇文章是写给“技术人”的,但从广义上来说,只要你是一位以理性见长的人,那么这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可能会与你有关。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你现在打算做一件事A,它的目的是为了X。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可以多做一件事B,能让目的X的效果更好(假设效果更好是确定的)。

你会毫不犹豫的去做B吗?

比如,作为程序员的你正在做性能优化。这时候,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某新技术比你当前用的老技术,性能高10倍,你会不假思索的去试一下新技术么?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的「技术思维」过重了,得“治”一下。否则,说明至少你现在还没有被「技术思维」牵着鼻子走。

远的不敢说,技术思维过重的毛病至少在程序员圈子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越是“技术狂人”,越容易陷入到这个问题的“黑洞”中。

Z哥也是一位地道的技术人,曾经也经历过这个时期。所以我深知陷入这个思维黑洞是弊大于利的,因此想分享一些我的经验给你。

这个“毛病”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你会发现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

  • 在需求评审会上,针对产品经理设计的一个功能,技术人员们倒没有提出什么对这个功能本身的异议。反而在激烈的讨论这个功能应该怎么实现才最好,该用什么技术。

  • XXX技术性能贼强悍,我觉得把A功能里用到的YYY技术用XXX替换掉,性能至少翻一倍。

  • ……

你是不是也对这些事乐此不疲呢?

其实这些乍一看都是好事,都是在做一些让结果变得更好、改善现状的事情。应该鼓励和提倡才对啊。

没错,的确是这样。

而且,“寻求最优解”是技术人的强项,因为技术思维其实就是工程化的思维,“最优解”就是这种思维所追求的最终结果。

但是,所谓成也“强项”,败也“强项”。来看看我们技术人的这个强项是怎么得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强项”,真正由天分决定的微乎其微,大都是后天培养而成的。思维也是如此,也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而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一个东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巴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 世纪 80 年代,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沃尔夫勒姆·舒尔茨(Wolfram Schultz)对老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他和他的同事们先将老鼠喜欢的苹果片放在投射屏幕后面,当老鼠找到并咬下这些食物时,他们立刻观察到了大鼠脑内的多巴胺反应。

更为关键的是,舒尔茨教授的一系列实验最终的结论是:一开始预期一个行为能够获得奖励,如果真的得到了奖励,就能使这个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把视角拉回到每个做技术的人身上。我们在刚入行的时候,专业性是很低的,做事质量不高、效率不高、计划经常失控等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我们一次次地尝到了专业技能和专业思维提升带来的好处。做事的结果越来越好了,开始得到表扬、升职加薪等等。

这个过程其实和上面的老鼠实验是一样的,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你陷入了一个循环之中,逐渐形成了你的做事习惯和思维方式

「技术思维」的短板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如果我们单纯只用「技术思维」来考量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考虑的维度过于单一。抽象的说,这只是在“how”的范围内考虑问题。

而“how”之前的概念其实更加重要,就是“what”和“why”。

如果说how是1~100的话,那么之前的what和why就是0~1。因为what和why才是做一件事how的意义。

这就好比,有人说我们现在要烧火取暖。然后,我们不断在花时间研究如何让火烧的更大、更旺上。而不是去考虑,取暖到底需要多大的火才够。

超过原始目的所需的临界点之后的投入,其实都是浪费的。甚至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火虽然更旺了,但是烟雾也更大了,更容易呛到喉咙。

长期以往会陷入的困境

作为技术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思维习惯中,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未来职业道路只会剩下做「专才」这一个选择了

因为你的其它思维模式得不到运用和锻炼,导致你看问题总是片面的、局部的、单一的。

所以,「广度」上不行,只能往「深度」上走了。

如果你想让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那必须得从技术思维中走出来。

如何破局?

有什么破局的办法呢?

Z哥建议你从思维模式的“形态”来考虑,就可以找到突破口。

大部分思维模式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技术思维也不例外。

技术思维典型的场景是:

  • 因为……,所以……

  • 如果……,就会……,否则就会……

在形态上,这种思维模式是「直线」的。沿着这根直线可以去找终点。

但是很明显,在这条直线之外因素都会自然而然地被忽略。

如果我们将“因果”的「直线」形态,转换成“相关”的「网状」形态就可以破局

以终点为圆心,将所能想到的、与终点相关的因素都放进来,建立关联。

然后,标出所有的因素与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再根据这多个维度去做how的考虑和决定。

沿着这个思路走,你会自然而然地基于问题的现实、基于场景去考虑问题了,广度自然就有了。

具体的做法,我有三个小技巧想分享给你。

三个破局小技巧

01

追问根源和目的,并且不要在做事的过程中将目的给“丢”了。要一直把目的作为「锚点」,防止自己所考虑的内容脱离了最初的目的。

比如,当自己准备下一个结论之前,多问自己几个下面的问题:

  1. 做这个决定的理由是什么?

  2. 确定这个理由是这件事最重要的因素吗?

  3. 不这样决定会怎样?

这几个问题会让你从思维的黑洞中拉回来,回到“网状”形态的思维中去。

这其实也是「寻求合适,而不是极致和完美」的体现。

虽然完美主义并不是技术人的专属特质。但是在我的观察中,技术人有完美主义特质的比例相对其它人群是更高的。

所以,技术人也更容易成为脱缰野马,离最初的目的越来越远。

02

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这个在很多讲管理学相关问题的时候会经常听到。

在我们现在聊的这个场景中,所谓的「广度」和你所能看到的“视野”大小是正相关的。

但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考虑问题,这事的确挺难做的。毕竟,自己没有真的站在那里过,没经验啊,很难进行所谓的「换位思考」。

我的一个办法是,在你的所有经历中,搜寻与这个位置更高的人当前所处的境地接近的场景。当时的你就是现在的他,然后把这个感觉带到当前的场景中来,考虑眼前的问题。

比如,虽然我没做过管理,但是我在学校里做过班长、组长啊。对于管理中的分工、协作等概念其实是相通的。

如此能让“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的效果更好一些。

03

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寻求其它的因子做乘法。

技术 * X = 社会价值

技术脱离现实的问题后,价值等于0,这话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技术本身没有社会价值。

你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外,会发现一些新的“宝藏”,这都很正常。

而要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的办法,除了第一点「目的导向」之外,还有这个「价值导向」。区别是,前者倾向于保守,后者倾向于激进。

比如,发现的一个新宝藏,虽然会让我们多投入1.5倍的成本,但是可以发挥2倍的正向价值。这才算的上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才值得去讨论和可以考虑是否要为之调整最初的目的。

禁锢思维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其实技术思维并不只能用于解决技术问题。思维模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迁移性是很强的。

比如,管理思维中的分工、协作,其实和技术思维中的分治、分布式系统等概念是相通的。

所以,虽然我们手握着技术思维的“锤子”,但是不要只用来找技术的“钉子”去敲。

如今,不管是整个社会,还是技术人所运用的那些技术都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一样,技术领域中的模块化、分治等等概念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底层支撑。

但是,这也让我们每个人更容易陷入到“只看到树木而忘记了森林”境地。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摆脱这个困境。

总结

好了,总结一下。

这篇主要讲述了技术人身上很常见一个思维惯性,「技术思维」。

我帮你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以及会导致的后果。

然后分享了对我自己有效的破局办法,其中包含了三个实践小技巧。

  • 目的导向的“三问”

  • “境地联想”的换位思考

  • 「技术 * X = 社会价值」的公式化价值导向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如果你是一位技术人,并且想让自己的未来在专才之外多一些可能性,那么赶紧行动起来,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吧。

(0)

相关推荐

  • 紫觉词典 | 命运是什么

    " 我们的人生是 [潜意识]决定的. 也就是所谓的[命]. 或者说[潜在的性格导向]. 某甲:紫师,如果路上遇到流浪动物,或者卖小动物,或者杀生,该怎么做?   紫师:这个问题,其实之前的为 ...

  • 建议收藏 | 8个模型,说透「数据思维」的底层逻辑

    诸葛君说:历时8周,8个模型更新完毕,有大家熟悉的传统模型,但是经过重新解读后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特性:也有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特有的新模型,我们希望用人人都能懂的语言,让每一位互联网从业人员都学会数据分析 ...

  • 周末充电:如何在印象笔记上应用「系统思维」?

    作者按: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此前从未想过我的文章会引起官方的注意,原本觉得上篇文章如果没达到200以上的保存量就不想再耗费时间与精力去写了,但是因为官方给予的认可,我觉得这个专栏有必要继续更新下 ...

  • 「技术人生」第2篇: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作者:贺科学 技术一号位不是岗位,更多的是技术人员在公司中做事的一种心态,这个系列的文章适合所有想要对日常工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技术人,借助理论工具的指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 ...

  • 如何用「中医思维」治疗痤疮?

    如何用「中医思维」治疗痤疮?

  • 六个拉低认知水平的「学生思维」

    本文烧脑指数:☆☆☆ 1 范式思维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个成功的范式,好比毕业进到大公司,出国留学申请到常春藤名校,就算是成功的范式. 再或者,读书的时候GPA多少,做了几份大公司实习,做了多 ...

  • 「技术干货」高胜算的中线波段交易系统

    经过半年的测试和完善,用于外汇交易的机械式中线波段交易系统已完成.此系统胜率较高,稳定性较强,进出场信号简单,便于掌握.目前只在外汇交易中应用,商品期货和股票不适用. --进出场信号 -- 开始介绍系 ...

  • 用「看病思维」做保险增员,你才能享受到增员成功的快感

    前几天写了篇文章<低级业务员和高级业务员的区别>,蛮受欢迎.好多伙伴在后台私信,让我把文章内容制作成课件,方便他们在早会讲专题. 真是一群会偷懒的家伙~不过最近公司主打的是增员,做课件这事 ...

  • 「技术人生」第3篇:解决问题的规律总结

    一.背景 1. 从事物的本质说起 事物本质就是内部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演变过程,同时该演变过程受外界环境其他事物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在普遍的情况下,一个事物的生命周期,是它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被解决 ...

  • 「套利思维」套利生命周期的三种形式

    一.第一种是常见的周期性动态平衡 越是高度市场化的产品,就越会灵敏的进行周期性的动态平衡 比如说十年前的中国养猪业和目前的港股打新: 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不应求 十年前养猪行业,养猪主要的份额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