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在清初还能看到老虎,栖霞和黄县均有官方记载 2024-05-11 22:12:16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没有老虎,就连狼现在也数量不多。上世纪末出版的《山东省志·生物志》在统计全省的食肉目动物时,中等体型以上的仅记载有4种,分别是狼、豺、狐、貉,并且后面还备注说:(野生)数量均已不多或接近绝灭。老虎在山东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这一点,暂时没有看到权威的记载。人们只能根据《水浒传》(讲述宋代的事情,成书于元明时期)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解珍解宝在登州猎虎’”、李逵在沂州杀虎”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情节来推断,明代之前,山东的老虎应该还比较常见。 (烟台南山公园中的老虎)明代之后,战乱较少,山东的人口和耕地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大约从此时起,老虎就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物种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山东省内不同地区的消失时间应该也不一样。鲁西、鲁北以平原地形为主,而胶东和沂蒙则以山地丘陵居多。就常理来推测,如果明代之后山东还有老虎,也多半分布在后两个地方。沂蒙的情况如何,笔者暂不了解。但胶东半岛在清朝之初的确还能见到老虎,此事在官方修撰的府志和县志中都有记载,可信度较高。关于胶东半岛在清初发现老虎的具体情况,清乾隆年间续修的《登州府志》曾详细提及。从地点来看,报告发现老虎的州县有两处,分别是栖霞县和黄县。从时间来看,老虎活动的跨度达一两年之久。其中,栖霞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四年冬,有虎至。次年春,足迹见于厉坛。后为黄邑捕获。” 按照这个描述,这只老虎似乎是“外来户”,不知从何处迁徙到栖霞。当地人可能没有面对面见过它,只是通过足迹或者吼声来判断。文中提到的厉坛,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内中设有供品。老虎的足迹在这里出现,多半是去寻觅食物。在栖霞游荡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只老虎后来跑到了黄县地界,在那边被捕获。如果说老虎当时在栖霞还有些若隐若现的话,那么在黄县可就是大发虎威了。黄县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六年,忽有一虎至境内南山,食牛畜,於三月内走入城北于家村,卧伏园内。知县王作率民役射杀之。” 综合来看,栖霞和黄县提到的老虎很有可能是同一只。它在清顺治十四年来到栖霞地界,活动了一年多之后,又向北进入黄县境内。在黄县活动期间,这只老虎吃了不少家畜,体型较大的牛也成为它的猎物,其威力可见一斑。 (栖霞龙口交界附近的群山)黄县(现龙口市)是一个面积较小的县,从南部群山到县城不过四五十里的路程。这只老虎因此很快活动到了县城附近,在城北于家村(暂不知是现在的哪个村庄)的院内卧伏。这一情况也惊动了时任黄县知县,他带人来到现场,用弓箭将老虎射杀。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只老虎本来的栖息地应该并不在栖霞和黄县,具体是来自哪里?无人知晓。根据方位和地形来推测,如果是从西面而来,则需要穿过莱阳、掖县一带的平地,当地不太可能没有注意。因此,它来自东面的州县如宁海州昆嵛山一带可能性较高,甚至也不排除是来自栖霞境内艾山、牙山等大山的可能。不过,虽然这只老虎的确曾在栖霞和黄县出没。但它看上去始终形单影只,如此显然难以繁衍生息。换句话说,这条记载可以证明栖霞和黄县在清初曾经出现过老虎,但难以窥见这一物种的规模。 实际上,对于清初的胶东人来说,老虎的出现已经算是一件“奇异的事情”了。《登州府志》和《黄县志》在记载此事时,均列在“灾祥”或“祥异”当中。这多少也能从侧面说明一点:在清顺治之前,可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当地人已经没见过老虎了。 参考其他州县的情况来看,清顺治年间编撰的《招远县志》和康熙年间编撰的《莱阳县志》当中,在“物产”词条里,都提到了狼而没有提到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莱阳县面积辽阔,现海阳市的招虎山等大山亦在辖区内。如此大的范围,尚且不见虎迹,胶东的总体情况也可管窥一斑了。顺治年间活动在栖霞和黄县的那只老虎,多半属于个例。 赞 (0) 相关推荐 卷一百三十七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登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登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 ... 胶东游记:参观崂山华严寺,相传栖霞名人于七曾隐身在此 在胶东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待解之谜.栖霞籍抗清义军首领于七的下落,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之初,于七曾先后两次起兵,第二次举事是在顺治十八年.由于清军在当年底就调集旗绿兵丁数万人前来围攻,于七方面此次并没 ... 看图:探访一座胶东有名的柳氏宗祠,在栖霞大庄头村 前段时间,笔者从海阳走烟凤公路去往烟台开发区,中途路过栖霞市桃村镇境内的大庄头村.忽然想起,这个村有一座在胶东地区很有名的柳氏宗祠,这座宗祠在去年启动修缮,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了.于是就在此停留片刻 ... 那些矿工还好吗——山东栖霞金矿 山东栖霞一座金矿发生了爆炸,有22人被困井下,由于怕把事情弄大,所以就先自己来处理,结果发现自己搞不定,所以,才向上报,晚了30个小时,现在八天过去了,已经确定12人的消息,其中11人确定生存,还有1 ... 百余年前刺槐引入胶东半岛,如今刺槐花大包子已是乡土名吃 今日立夏.在胶东半岛,这一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楸树和刺槐的花期将至. 楸树和刺槐如今虽然都很常见,但就渊源来说,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树种.前者是本土良木,古代就受到木匠们的青睐:而后者与苹果.大樱桃相似 ...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胶东半岛陆路交通三大门户:北有新河,中则明村,南为蓝村 胶东半岛之南.东.北三面皆环海,惟有西面隔胶莱河与内陆相连.因此,就古代地理形胜而言,此河为半岛之天堑,而河之左岸,即胶东之门户焉. 胶莱河连接在海沧口与麻湾口之间,全长有数百里之遥.虽然如今修路筑桥 ... 胶东半岛进入花生种植期,不少县市习惯称之为“长果” 谷雨之后,五一之前,是胶东半岛种植花生的集中期.天公作美,这些天也下了几场小雨.趁着这个天时之利,不少勤快的农民早已下地耕作了.周末在乡间公路上走一走,随处可以见到已经铺设好的地膜. 种花生,是一个辛 ... 明初胶东半岛鲜有水稻种植,从南方来的移民只能适应吃麦子 编者按: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水稻"在这两天也成为很多朋友不断提到的一个概念.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自然是值得尊敬和纪念.不过,此公众号的定位为人文历史,而非时事热点.故本文虽以水稻 ... 龙口600年历史的西河阳村,胶东半岛上的哈瓦房 山东龙口的西河阳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村上的哈瓦房,堪称胶东半岛上的典范.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没有老虎,就连狼现在也数量不多。上世纪末出版的《山东省志·生物志》在统计全省的食肉目动物时,中等体型以上的仅记载有4种,分别是狼、豺、狐、貉,并且后面还备注说:(野生)数量均已不多或接近绝灭。老虎在山东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这一点,暂时没有看到权威的记载。人们只能根据《水浒传》(讲述宋代的事情,成书于元明时期)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解珍解宝在登州猎虎’”、李逵在沂州杀虎”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情节来推断,明代之前,山东的老虎应该还比较常见。 (烟台南山公园中的老虎)明代之后,战乱较少,山东的人口和耕地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大约从此时起,老虎就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物种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山东省内不同地区的消失时间应该也不一样。鲁西、鲁北以平原地形为主,而胶东和沂蒙则以山地丘陵居多。就常理来推测,如果明代之后山东还有老虎,也多半分布在后两个地方。沂蒙的情况如何,笔者暂不了解。但胶东半岛在清朝之初的确还能见到老虎,此事在官方修撰的府志和县志中都有记载,可信度较高。关于胶东半岛在清初发现老虎的具体情况,清乾隆年间续修的《登州府志》曾详细提及。从地点来看,报告发现老虎的州县有两处,分别是栖霞县和黄县。从时间来看,老虎活动的跨度达一两年之久。其中,栖霞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四年冬,有虎至。次年春,足迹见于厉坛。后为黄邑捕获。” 按照这个描述,这只老虎似乎是“外来户”,不知从何处迁徙到栖霞。当地人可能没有面对面见过它,只是通过足迹或者吼声来判断。文中提到的厉坛,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内中设有供品。老虎的足迹在这里出现,多半是去寻觅食物。在栖霞游荡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只老虎后来跑到了黄县地界,在那边被捕获。如果说老虎当时在栖霞还有些若隐若现的话,那么在黄县可就是大发虎威了。黄县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六年,忽有一虎至境内南山,食牛畜,於三月内走入城北于家村,卧伏园内。知县王作率民役射杀之。” 综合来看,栖霞和黄县提到的老虎很有可能是同一只。它在清顺治十四年来到栖霞地界,活动了一年多之后,又向北进入黄县境内。在黄县活动期间,这只老虎吃了不少家畜,体型较大的牛也成为它的猎物,其威力可见一斑。 (栖霞龙口交界附近的群山)黄县(现龙口市)是一个面积较小的县,从南部群山到县城不过四五十里的路程。这只老虎因此很快活动到了县城附近,在城北于家村(暂不知是现在的哪个村庄)的院内卧伏。这一情况也惊动了时任黄县知县,他带人来到现场,用弓箭将老虎射杀。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只老虎本来的栖息地应该并不在栖霞和黄县,具体是来自哪里?无人知晓。根据方位和地形来推测,如果是从西面而来,则需要穿过莱阳、掖县一带的平地,当地不太可能没有注意。因此,它来自东面的州县如宁海州昆嵛山一带可能性较高,甚至也不排除是来自栖霞境内艾山、牙山等大山的可能。不过,虽然这只老虎的确曾在栖霞和黄县出没。但它看上去始终形单影只,如此显然难以繁衍生息。换句话说,这条记载可以证明栖霞和黄县在清初曾经出现过老虎,但难以窥见这一物种的规模。 实际上,对于清初的胶东人来说,老虎的出现已经算是一件“奇异的事情”了。《登州府志》和《黄县志》在记载此事时,均列在“灾祥”或“祥异”当中。这多少也能从侧面说明一点:在清顺治之前,可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当地人已经没见过老虎了。 参考其他州县的情况来看,清顺治年间编撰的《招远县志》和康熙年间编撰的《莱阳县志》当中,在“物产”词条里,都提到了狼而没有提到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莱阳县面积辽阔,现海阳市的招虎山等大山亦在辖区内。如此大的范围,尚且不见虎迹,胶东的总体情况也可管窥一斑了。顺治年间活动在栖霞和黄县的那只老虎,多半属于个例。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没有老虎,就连狼现在也数量不多。上世纪末出版的《山东省志·生物志》在统计全省的食肉目动物时,中等体型以上的仅记载有4种,分别是狼、豺、狐、貉,并且后面还备注说:(野生)数量均已不多或接近绝灭。老虎在山东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这一点,暂时没有看到权威的记载。人们只能根据《水浒传》(讲述宋代的事情,成书于元明时期)中“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解珍解宝在登州猎虎’”、李逵在沂州杀虎”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情节来推断,明代之前,山东的老虎应该还比较常见。 (烟台南山公园中的老虎)明代之后,战乱较少,山东的人口和耕地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大约从此时起,老虎就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物种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山东省内不同地区的消失时间应该也不一样。鲁西、鲁北以平原地形为主,而胶东和沂蒙则以山地丘陵居多。就常理来推测,如果明代之后山东还有老虎,也多半分布在后两个地方。沂蒙的情况如何,笔者暂不了解。但胶东半岛在清朝之初的确还能见到老虎,此事在官方修撰的府志和县志中都有记载,可信度较高。关于胶东半岛在清初发现老虎的具体情况,清乾隆年间续修的《登州府志》曾详细提及。从地点来看,报告发现老虎的州县有两处,分别是栖霞县和黄县。从时间来看,老虎活动的跨度达一两年之久。其中,栖霞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四年冬,有虎至。次年春,足迹见于厉坛。后为黄邑捕获。” 按照这个描述,这只老虎似乎是“外来户”,不知从何处迁徙到栖霞。当地人可能没有面对面见过它,只是通过足迹或者吼声来判断。文中提到的厉坛,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内中设有供品。老虎的足迹在这里出现,多半是去寻觅食物。在栖霞游荡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只老虎后来跑到了黄县地界,在那边被捕获。如果说老虎当时在栖霞还有些若隐若现的话,那么在黄县可就是大发虎威了。黄县方面记载的情况是: “(顺治)十六年,忽有一虎至境内南山,食牛畜,於三月内走入城北于家村,卧伏园内。知县王作率民役射杀之。” 综合来看,栖霞和黄县提到的老虎很有可能是同一只。它在清顺治十四年来到栖霞地界,活动了一年多之后,又向北进入黄县境内。在黄县活动期间,这只老虎吃了不少家畜,体型较大的牛也成为它的猎物,其威力可见一斑。 (栖霞龙口交界附近的群山)黄县(现龙口市)是一个面积较小的县,从南部群山到县城不过四五十里的路程。这只老虎因此很快活动到了县城附近,在城北于家村(暂不知是现在的哪个村庄)的院内卧伏。这一情况也惊动了时任黄县知县,他带人来到现场,用弓箭将老虎射杀。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只老虎本来的栖息地应该并不在栖霞和黄县,具体是来自哪里?无人知晓。根据方位和地形来推测,如果是从西面而来,则需要穿过莱阳、掖县一带的平地,当地不太可能没有注意。因此,它来自东面的州县如宁海州昆嵛山一带可能性较高,甚至也不排除是来自栖霞境内艾山、牙山等大山的可能。不过,虽然这只老虎的确曾在栖霞和黄县出没。但它看上去始终形单影只,如此显然难以繁衍生息。换句话说,这条记载可以证明栖霞和黄县在清初曾经出现过老虎,但难以窥见这一物种的规模。 实际上,对于清初的胶东人来说,老虎的出现已经算是一件“奇异的事情”了。《登州府志》和《黄县志》在记载此事时,均列在“灾祥”或“祥异”当中。这多少也能从侧面说明一点:在清顺治之前,可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当地人已经没见过老虎了。 参考其他州县的情况来看,清顺治年间编撰的《招远县志》和康熙年间编撰的《莱阳县志》当中,在“物产”词条里,都提到了狼而没有提到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莱阳县面积辽阔,现海阳市的招虎山等大山亦在辖区内。如此大的范围,尚且不见虎迹,胶东的总体情况也可管窥一斑了。顺治年间活动在栖霞和黄县的那只老虎,多半属于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