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落海外381年的家族,拿族谱到中国认祖归宗: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人骨子里都有浓郁的恋乡情节,俗话说得好“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这就是说不管人身处何处,他的心依旧在向着故国故乡的地方。许多在海外闯荡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祖国是大家的心里的支柱,是大家的“根”。今天介绍的这个家族,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牵挂,他们就是韩国广平府田氏。
这个家族在海外流落了381年,但是在这三百多年间里,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在异国他乡也一直坚持用中国的传统和习俗生活着。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会在外流落这么多年呢?
这件事要从他们的祖先说起。韩国广平府田氏的祖先名叫田好谦,字逊宇,1610年,他在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风正乡出生。田好谦的性格直爽,为人放荡不羁,十分大气。当他遇上明清朝代更替之际的战火纷争时,田好谦便认为堂堂七尺男儿就应该建功立业,所以他四处打听门路,投奔军队,想要为国争光。
但是田好谦所投奔的将领在战争后期沉迷饮酒作乐,导致他方大败,成为战俘的田好谦最后被朝鲜人带走了。在军营中,田好谦的一身才能和文质彬彬的气质,让他在一群莽夫中脱颖而出,被朝鲜官员具公看中了,具公想要把他招到自己府上做事。但是田好谦明确表示自己永远是大明子民的身份,坚决地拒绝了具公的提议。此时战乱不断,交通阻塞,田好谦无法及时回国,只好暂时待在朝鲜,寻找合适的时机回国。谁知回国的时机没有等到,等到的却是二品通政大夫的任命。
当了官员的田好谦决定留在朝鲜,还娶了妻子,妻子不久就生下了他们的孩子,于是一家人渐渐安定了下来。但是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一到中国的节日,他都要叫来所有的子孙,让大家一起朝着中国河北的方向叩拜,并且不断地告诫子孙,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根在中国河北,大家迟早都要回去认祖归宗的。这些话也被当作田好谦家族中的家训传了下去。
就这样,田好谦度过了美满的一生。他仕途通达,儿孙满堂,可心中仍有莫大的遗憾,那便是后半生未能如愿回到祖国的怀抱中。临死之际,他郑重其事地叮嘱自己的门生李翊臣,一定要找到中国河北邯郸的老乡,然后将自己的遗像送回家乡安置。李翊臣一直将田好谦的嘱托记在心上,后来去中国进贡时,他遇到了风正村的举人,再三确定了举人的身份后,他便把田好谦的遗像交托给举人,这也算完成了田好谦的遗愿了。
田好谦的儿子田会在出使清朝时,花费了很多精力终于联系到田氏子孙后代,和他们商讨怎样重新续写田氏族谱。由此可见,田氏后人一直谨记先祖的叮嘱,把认祖归宗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在田会逝世后,他的儿子田得雨便下令,以后所有在朝鲜生活的田氏子孙,死后都要在墓碑上刻上五个汉字——广平府田氏,以此来告诫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
清末时期,战争更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生。战乱又一次打破了两国田氏族人的联系,族谱也因此中断了。但是两国后人从未忘记祖先的叮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两地后人的努力和坚持,2004年,韩国高丽海运株式会社总裁田文埈终于联系到了中国的田氏族人。一开始,电话另一端的田家人十分奇怪,他们祖上都在中国居住,怎么会突然冒出一个韩国亲戚呢?在知道详细情况后,两国的田家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同时感叹祖先的伟大。
田文埈找到了自己的同族兄弟,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拿出族谱,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告诉田家人“我是中国人”。这场流落海外381年的家族终于完成了认祖归宗的心愿。为了帮助河北邯郸,田文埈出资三百万修建了一所小学,并且保证每年都会回来看望,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时至今日,他的子孙后代仍然能够熟练地掌握汉语,这也算没有辜负先祖田好谦的期望。
参考文献《明清史料》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