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解》之未济卦(一)

未济 坎下离上
《序卦传》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六十四卦发展到既济这一卦,事物似乎已经到了穷尽的地步,乾坤或几乎息矣,矛盾消失了,斗争止息了,问题解决了。但是乾坤不能息,斗争不能止,“物不可穷”,所以既济之后还有未济。
因为既济不是旧过程的结束,旧过程的结束应当包括新过程的开始,所以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未济不是既济。物不可穷,是说事物的变化无有穷尽,一个过程终止了,接着是下一个过程,过程连着过程,生生不已,没有止境。
整个《周易》是一部讲变易的书,六十四卦的排列蕴含变化的思想,只是没作出文字的说明罢了。孔子作《序卦传》把《易经》里面存在但未能讲明的“物不可穷”的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讲明了。“物不可穷”的思想既属于《易经》也属于孔子的《易传》。“物不可穷”的思想集中地反映在未济这一卦上,未济即未穷,未穷即生生不已之义。为卦坎下离上,火在水上,火向上而水向下,不相为用,而且六爻皆不当位,故为未济。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既济亨,未济亦亨,二亨的含义有所不同。既济亨,大事亨,小事亦亨,大者亨,小者亦亨,无所不。未济亨,则小者不能亨,亦即小道小德不能亨。又,既济亨是已然之亨,亨已成为现实;未济亨是未然之亨,亨只是一种可能性,终究能亨不能亨,要看事态的发展和主观的努力如何。
汔,几。小狐,相对于老狐而言。老狐戒慎知惧,履冰犹听,唯恐陷入,涉水就更不忘举尾,故可以济。小狐则不知畏慎而果于济,看来几乎就要济了,但是它不知举尾而濡其尾,到底是未能济。濡其尾而不丧生就算大幸了,更何有所利?总而言之,未济卦辞之义是,未济能亨,但是“老狐”能,“小狐”不能享,亦即大者能亨小者不能亨。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未济亨,柔得中也”。既济和未济都以柔得中为善。既济之柔得中在六二,未济之柔得中在六五。既济以内卦为主,至外卦则转向未济了;转向未济就要“终乱”了,所以既济之初吉必得之于六二柔得中。未济也以内卦为主,至外卦则转向既济了,但是只有在转向既济的时候才有亨可言,所以未济之亨根据不在内卦,而在外卦六五之柔得中。
“小狐汔济,未出中也”。小狐汔济,所指是九二,九二处在坎险之中,上有六五之应,处未济而将济的时候,它应当出险,似乎也能够出险,但是它未能出险,因为它是阳刚;阳刚在未济这一卦里都失位,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犹如《杂卦传》说:“未济,男之穷也。”本来无力出险,却又必须出险,结果才有小狐汔济濡尾之患。
“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不续终,有始无终,开始挺果敢,但不能继续而终之。顾首不顾尾,济了头却濡了尾,头尾不相接续。因为不续终,所以无所往而利。既济“终止则乱”,未济不续终则无所往而利,可见克终之难。值得注意的是,同是“濡其尾”一语,在既济是谨慎不轻进的意思,在未济则变成了有始无终,浮躁冒进之谓。
“虽不当位,刚柔应也”。这两句话已不是解释卦辞,是孔子讲过卦辞之后谈自己的体会。未济虽然六爻皆不当位,看来欲济似乎很难,但是未济也有有利的方面,它的六爻刚柔两两相应,上下内外都相与,如果能够克服不利,发扬有利,量力度时,虑善而动,则未济亦可济。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火性炎上而在上,水性润下而在下。在上的往上去,在下的往下来,二者不能相交,也不能相互为用,所以才是未济。火在水上,算不算各得其所的正常现象呢?
朱熹《周易本义》说“水火异物,各居其所”,以为是正常现象。程颐《易传》说“火在水上,非其处也”,以为不是正常现象。从下文“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的“慎”字看,程说是对的。不然,火在水上已是各止其所了,君子何必还要慎呢!
“辨物”与“居方”是互文。物与方同义,都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品类而言。“辨物”是说分别世间万事万物的种类,不使混淆。“居方”是说把世间万事万物加以分别之后还要使之各得其所。这是个重要问题,君子务必慎重对待,否则像未济那样火在水上,是不行的。
“辨物居方”,重点在“居方”,亦即强调如何使物各止其所当止的问题。此与同人“大象”的“君子以类族辨物”既相似又不同。二者都是要求辨物,这一点相同。同人“大象”的“类族辨物”的目的在于在世间不同事物中存异求同,以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异就是不同,同就是和。而未济“大象”的“慎辨物居方”强调的不是求同,恰恰相反,是要把不同的事物分辨开来,使之各止其所。

初六,濡其尾,吝。
初六阴柔居坎险之下,上与九四正应。居于坎险必不安于坎险,应于九四必欲上行,所以它非要济不可。然而它自己阴柔,力不从心,九四不是中正之才,也不会来援助它,故有濡其尾之象。
古语说:“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今狐濡尾,自不能济。力不能进却不自量力而进,欲济而终不能济,实可羞吝。此云“濡其尾”,既济初九亦云“濡其尾”,辞虽同而义不同。此云“濡其尾”,喻不当济而急于济;彼云“濡其尾”,喻当济而慎于济。急于济而能不济,故吝;慎于济而能不济,故无咎。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极,终。“亦不知极”,犹云不知其终。开始就如此莽撞,终局如何亦必不知,与《彖传》“不续终”义合。
九二,曳其轮,贞吉。
曳其轮,倒曳其轮使车不进。九二以刚居柔得中且上应六五,其力是足以济的。但它身在坎险之中,又处未济之时,未可以大用,曳其轮,正是不敢轻进,待时而动。本可以进却自止不进,故为得正而吉。
既济初九曳其轮,未济九二亦曳其轮,二者义同而位不同,位不同亦即时不同。九二刚中有中德还要与既济初九一样曳其轮,说明未济处境尤艰,比既济更须遇事小心,不宜轻进。
《象》: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九二以阳居阴,位并不正,何以言“贞吉”?原因是易例正未必中,中无不正。《易》中九二、六五往往言“贞吉”,就是因为它们得中,《易》贵中,得中即包含着正了。此爻“小象”将此义讲明白了。“中以行正”,九二之得正,是由于它居中的缘故。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此爻之义最为难明。既说“征凶”,不宜有所行动,又说“利涉大川”,宜有所行动。古人为了弥合矛盾,尽力圆通,然而无不穿凿附会,难以令人信服。唯朱熹《周易本义》说“疑利字上当有不字”,值得考虑。古代辗转抄书,脱一个字并不奇怪。如果有一个“不”字,“利涉大川”原来是“不利涉大川”,爻义便极通顺。
既济以内卦为主,由初九、六二以至于九三,渐致既济。初与二还在发展中,至九三才算真正达到既济。未济也以内卦为主,至六三已达未济之终,过此则近于济,所以六三明言“未济”。六三在坎险之上,应当出险也可以出险,但是它正当未济的时候,又是阴柔之才,不中不正,实际上没有能力出险以济,故征凶。做一点小事情或许可以,欲涉大川,济大难,干大事业,是绝对不行的。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其未济六爻全不当位,而“小象”独于六三言“位不当”,是因为未济由六三而成,而居三的又是个阴柔之才。以阴柔之才居阳位,是六三“征凶”的主要原因。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这里是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