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周我写了两篇关于巴以历史的小文,有读者留言,说“”作者的偏向性还是很明显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后取关。我是真实迷惑,很想知道这位朋友觉得我是偏向哪边——而且是”毋庸置疑“这么肯定,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想起多年前的一个话题,说有些文章被选做语文试卷题目,结果原作者去答都得不到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写某句话的涵义,更讲错了整段文章的中心思想。每当有大热门电影上映时,聪明的观众会仔细推敲,写出精彩绝伦的影评,分析导演的表达与种种隐喻。导演听说了后,感觉是别人的电影……非著名节目主持人马东说过一句话在青年人群中曾引起热议,他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想是这样的,从口而出的每一句话,诉诸笔端的每一个字,传达到对方耳中后,都需要用对方的思维去理解。“听者”能做到百分百理解“说者”的意思吗?很难,除非真有两个人的思维活动是完全一模一样,而这几乎不可能。但是,在平常生活中,这些“误解的偏差”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我曾经拜托男友:如果我讲的某句话令你生气了,我请求你在生气前多想一秒。我一定不会故意去伤害你,所以很可能是表达与理解的误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懂,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来源于无法互相理解。有些“无法理解”是难以改变的,比如基于价值观的不同、甚至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不同。但大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矛盾,都是可以通过“多想一秒”去化解的。但问题是,在这个高速发展讲求效率的社会,你愿意为了理解别人,多花上那一秒钟吗?
讲实话,每每看到“毋庸置疑”这种词我都有些怕。如果在讨论问题时,有人摆出这种词,我会马上终止讨论。因为明白讨论不会有意义。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我永远无法说出——坚决相信自己的观点即为正义。年龄越大,这种不自信感越强,越发怀疑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越来越发现人性的复杂与思维的力量,越来越不确定何以为好。我十分崇敬梁文道先生,他的文字与节目我几乎全部看过。不止是可以在国内看到的著作与节目,我看了十多年他曾为某日报撰写的专栏。梁先生给人的感觉是儒雅君子,博学多才却谦逊客气,讲话习惯用“不好意思”,“我想大概...”曾看过他时政专栏的朋友知道,他可以是非常犀利、直接的人。我不是想说他现在的礼貌是装的,我相信他在讲那些话时绝对真心,他看过那么多书,思考过无数问题,但始终不能坚定地宣告说:我一定是对的。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不会说出这种话。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知道自己无法看清一切。
最近几年一直在学习各国历史,我最大的感触是:看多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明,会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自己民族的一员。会更爱这个世界、全体人类,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同胞。从前,不同的人散居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每个地区又有不同的部落,他们时不时为争地盘互殴。后来,人类有了剩余粮食,学会交易,还发明了文字,便开始搞起了阶级,又慢慢弄出国家的概念。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始抢地盘互殴。几千年过去,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终于意识到战争不应该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开始寻求和平共处。然而,人类能跳出历史的循环吗?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说明我们依然身处那个环状的漩涡吗?地球实在太大,于是孕育出不同的民族与文明。越多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不同,越能加深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与粘合力。我那篇被指出偏向性明显的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为自己的民族自豪,并不等同于不能接受和融入到其他民族文化之中,这是我个人的浅见。对任何民族自豪感强到不愿意接纳其它文化的群体,我都感到遗憾。一个个体都知道闭门造车的危险,何况一整个民族。再说,接纳他人的文化与技术,并不代表不自信,相反这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我们身处一个自信的年代,为民族自信,更为自己自信。于是我们看到,有人为民族呐喊,有人为捍卫自己的价值观争论。从某一方面看,这是一件好事。人们普遍相信,社会上有不同的声音百花齐放好过单调的色彩。如果所有的声音与争论都是基于思考的结果,那简直是人类最辉煌的时代。然而事实上,占大比率的争论是观点先行,即立场决定论。屁股坐得正不正,是决定一个观点对不对的先决条件。我在此说的这个“坐得正”,意指“跟我是同一立场”。如果被发现你居然并非坚定地与ta站在统一战线——所谓坚定,是要旗帜鲜明地明确表达出自己的立场——那对不起,你的观点必然有瑕疵。为什么会有撕裂,因为在许多人眼中,立场远比观点重要。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前提,甚至一个人是好是坏的基础。
最后,我有个关于人与人交往的小建议——不要假想对方没有说出来的话。ta讲出来的话我们都会有理解偏差,何况那些并没有真实说出来的。
走,我们一起出去玩!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