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主要讲什么(1/2)

【原文朗读】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记载了孔子一生主要的言语和事迹。编者将《论语》分为20篇,共492章,大约两万五千字左右。每一篇有一个篇名,这一篇的各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论语中的话语和蕴含的哲理,首先就得要弄清楚每一篇的脉络和主题思想。

《论语》的第四篇叫《里仁篇》,共26章。上一篇《八佾篇》从各个角度全面论述了礼乐之道,但礼乐的核心是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仁”这个本质。况且礼乐前后沿袭随时而变,而仁是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天性,其本质古今不变。所以《论语》的编撰者在《八佾篇》之后,紧接着就谈论如何修养仁德,又如何保持仁德,并把此篇命名为《里仁篇》。

之所以用“里”字,最少有两层寓意。其一,是说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选择仁风醇厚的地方居住。其二,是说自身和内心要起决定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里美”。其三,涉及到很多话题,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劝勉别人,又如何接受别人的规劝。下面我们依次梳理一下各章的衔接关系和哲理。

第1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礼乐的核心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况且礼乐与时俱进随时而变。而仁之道既是古今恒常不变的,又存于人的内心深处。那么如何培养仁德,又如何保持仁德?听听孔子是怎么说。

第2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上一章说人要择仁而处,本章紧接着详细阐述其原因。

第3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第1章说“里仁为美”,第2章说“仁者安仁”,那么达到什么标准才能是一个仁者,因为没有太确切的标准,所以孔子从一个方面简单地做了一下描述。

第4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前几章说“里仁为美”,“仁者安仁”,还说“唯仁者能好人恶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便立志行仁了。

第5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上一章说人要立志于仁,但在实际生活中,行仁之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孔子便从富贵贫贱和名声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6章,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上一章说富贵贫贱名声等会影响扰乱人心,本章孔子继续告诉为仁的方法。

第7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仁存于人心不易察觉,但可以从行为上展现出来,孔子接着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观察一个人有没有仁德。

第8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求仁就是追求人生真理,这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第9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继续说,君子要有志于求道,不能过于追求物质需求。

第10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虽然说“里仁为美”,人要选择民风淳厚有仁德的地方居住,但好男儿应该放眼天下。

第11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上一章说君子要离开故土行走于天下,本章接着就阐述其原因。

第12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上一章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在本章进一步解释。

第13章,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上一章说不要唯利是图,那么该怎么办?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