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虱谈诗】5 - 6 韵书小考
【扪虱谈诗】
阿夏老师是网络诗坛所谓'骨灰级’的人物,早年活跃在清韵等论坛。山菊有缘碰上他的文字时,阿夏老师已经进入隐居模式。这些年联系渐疏,最近惊闻阿夏老师已于2019年8月4日仙逝~~~经阿夏夫人同意,山菊将继续刊登阿夏老师的作品。重温这些文字,也是一种纪念。

一个诗词爱好者的
学习笔记
和他的
诗词
门前每天流过不同的河水。语言也是一条河,市井里每天翻滚着不同的语言。体现汉语音响效果的是文字的声韵。由于汉字声韵上的特点,就产生了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由于有了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虽然没有录音机,几千年以前汉字的声韵特点得以流传下来。记录文字声韵特点的著作是韵书。韵书是文字学家按图索骥,对前人诗歌用韵规律的记录。先有诗歌再有韵书,韵书能指导诗歌写作。为了便利诗歌写作,历代诗人也常常修改韵书。
专门研究声韵的人和著作肯定是有的,可惜我辈一时不得识荆。坐着等不如做着等。阿夏就手头资料,做了一点功课,无非抄录拼凑。别人看了如何说不知道,自己觉得也理出了一点韵书的来龙去脉,未必有多少参考价值,或能聊胜于无罢。兹整理如下:
1. 韵书始萌芽于魏李登《声类》。积三百余年至隋,有陆法言著《切韵》。陆名词,以字行。自《切韵》出,六朝诸家韵书渐亡。陆氏就其时之语言音读,参校异同,往往有意求密,强生区别。《切韵》共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五十四,上声五十一,去声五十六,入声三十二。陆著以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和其他方言。原书早佚。
2. 唐初士人依《切韵》作律诗,苦其苛细,遂有许敬宗等奏请把字数多的韵继续独用,字数少的韵允许数韵同用。天宝年间人孙愐撰《唐韵》五卷,修订《切韵》,增字加注。孙氏主张对诗韵松绑,他说“若细分其目,则令韵部繁碎,徒拘桎于文辞耳。”显然,唐人对诗韵松了一回绑。但是,松绑之后,仍有人继续恪守旧韵,如杜甫、韩愈。据云依《切韵》,“之”,“支”、“脂”分列三部,工部集中用五支韵的近体诗二十九首, 一个“脂”韵字也没有混进来。
3. 宋陈彭年等人奉诏重修韵书,再次增补《切韵》,得二百零六韵:上平声二十八,下平声二十九(因平声字多, 故分上下两部),上声五十五,去声六十,入声三十四。这就是《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4. 南宋平水人刘渊编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唐时允许同用之韵明文合并为一韵,有些唐时未议合之韵也妄合之。得一百零七韵。刘书今佚。流传的有金人王文郁编《平水新刊韵略》,共一百零六部。后来通行的平水韵便由此而来。由于唐时允许数韵同用的依据是字数太少,故合并之后,把原来《切韵》分韵的今古音源流依据都湮没了。据平水韵无以讨古音之源,所以段玉裁说刘渊“其不学无术甚矣”。
5. 此外,宋郑庠分古韵为六部,清人顾炎武分古韵十部,江永又分十三部。段玉裁著《六书音均表》分十七部。都是研究古韵的。据段说,郑氏的分法只合于汉魏及唐之杜甫韩愈,于周秦未能合也。顾氏较郑为密,江氏较顾氏益密而仍于三百篇有未 合者。段氏补三家之不足。
6. 1965年上海出了《诗韵新编》,1978年修订重版。新编诗韵以现代语音为主要依据,兼顾了旧韵书的程式,如保留了入声。同韵字平仄合在一部,分十八部。十八部中又有部份可以通押,如:“支/齐/儿”通;“歌/波”通;“鱼/模”通;“东/庚” 通。
《诗韵新编》无疑是现代最适用,最合理的韵书,但是依照它写诗的人并不多。因为诗韵的通行毕竟不靠理论的界定,而靠作品的力量。旧诗韵挟几千年几十万首诗的洪波大浪而来,众多的现代诗作者宁愿随前人之大流,有水流归海,树大乘荫之感,而不屑或不敢贸然标榜新韵,也怕站不住脚也。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链接
【扪虱谈诗】5 - 1 天子圣哲和妖魔鬼怪
【扪虱谈诗】5 - 2 说韵
【扪虱谈诗】5 - 3 格律断想
【扪虱谈诗】5 - 4 诗和律
纪念阿夏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