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据说有300锦衣卫始终不离朱祁镇,是否确有其事? 2024-06-12 22:57:50 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的亲军有二十二卫,其中锦衣卫地位最高,被世人称之为皇帝的“鹰犬”,他们埋伏在明朝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也隐藏在明朝军队各部中。甚至政府机构、民间茶楼饭馆、大街小巷都可能会有锦衣卫的身影。他们的责任就是探查一切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事情,并且在第一时间直接汇报给皇帝。作为皇帝的亲信近卫,皇帝御驾亲征自然也是要伴随左右的,比如明朝中期,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瓦剌时,军队中就夹杂了不少锦衣卫,那么问题来了,在“土木堡之变”时,这些锦衣卫有没有保护朱祁镇呢?图片:锦衣卫出动剧照一、充满“狗血”剧情的战争1、把战争当儿戏明英宗朱祁镇力排众议决定亲征之后,对于大军来说,保障粮草物资的充足自然是重中之重,按照古代行军打仗的惯例,几十万大军的粮草最起码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筹备好。但是这次英宗仅用了几天的时间,这导致后来军队还没抵达预备作战地点,就出现了粮草供应不足的问题,明正统14年7月出征,8月初的时候明朝大军就抵达了前线重镇大同。当时的兵部尚书邝埜、钦天监彭德清、大学士曹鼐等主要官员都一再上书,希望皇帝能够返回京城,可是朱祁镇在王振的教唆下,说啥也不回去,即便是户部尚书王佐跪地痛哭流涕的乞求,朱祁镇依旧无动于衷。图片:朱祁镇御驾亲征剧照按照常理来说,军队既然抵达了前线,这些大臣不应该劝位高权重的皇帝回家才对,为什么还如此执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整个行军过程中,多次经历大暴雨等极端天气,士兵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迷,更要命的是,行军没几天,大军竟然出现了缺粮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前线部队作战频频失利的消息,这极大打击了明军将士对于这场战争的信心。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明军,怎么可能干得过凶悍的游牧民族骑兵呢?图片:士兵在暴雨中剧照2、致命的决定就在大家觉得这件事根本无力回天的时候,王振却带来了圣旨,说要班师回朝,啥意思?突然醒悟了?当然不是!原来是大同当地的守军向王振描述了瓦剌大军多么的英勇善战,抓住战俘处置的又是多么血腥残忍,这直接就刺激到了王振敏感的神经,是的!他害怕了,所以动员明英宗朱祁镇下令撤军。一开始的撤退路线是经过紫荆关回京师,但是王振发现大军会路过自己的老家,他在当地置办了不少土地,害怕士兵踩踏自己的庄稼,于是就改变了撤军路线,经大同按照来时的路从居庸关回京。此时明军将士恨透了王振,本来就少粮,还要冒着被瓦剌攻击的风险回京,这不找死吗?8月中旬,明军抵达宣府,居庸关就在眼前,没想到也先竟然发现了疲惫不堪的明军,于是试图偷袭,好在被明军先头部队发现,5万骑兵阻击也先,为大军转移拖延时间。当时负责阻击的是朱勇,他认为自己手下有5万人,打也先2万轻松有余,没想到遭遇也先伏击,全军覆没。本来朱勇的死如果能掩护大军成功撤退也算值了,可要命的是,王振在土木堡之地竟然下令停止行军,因为拉着他私人物品的车辆还没有赶上来。图片:王振跟随朱祁镇亲征瓦剌剧照二、土木堡之变的“真相”1、全军覆没土木堡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关键是缺少水源,在这种地方驻扎大军,是兵家大忌,8月14日,也先从制高点冲出,对明军发动第一次攻击,明军节节败退,不过也先比较小心,一直没追,毕竟自己的兵力比较少。为了防止也先骑兵再次来袭,明军修建沟壕,准备固守,第二日,也先假装议和,让军队后撤,王振还挺得意,不过户部尚书邝埜觉得不对劲,还劝王振三思后行,可王振是谁啊,怎么能听你的?于是命令明军同样后撤。由于土木堡没水源,士兵们饥渴难耐,得到了撤退的命令,直接拼命往后跑,乱成一团。就在这个时候,原本消失的也先部队出现了,此时的明军内外交迫哪里还有还手之力?一来二去,也先的骑兵就像砍白菜一样杀着明军将士,二十万大军就此覆灭,上面说到的那些大臣也纷纷阵亡,当然了,始作俑者王振也没能幸存,这个时候,朱祁镇手下可以控制的军事力量就只有锦衣卫了。图片:也先部队突然出现剧照2、最后的尊严明英宗朱祁镇率领这帮亲卫军开始突围,虽然锦衣卫的战斗力不错,但眼下形势剧变,几次突围全部失败,而且锦衣卫的人数越来越少,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战死的,也有一部分是趁机逃走或者是被俘了。到了最后,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就还剩下一个叫做喜宁的小太监,眼见瓦剌大军包围了上来,朱祁镇决定拿出自己大明天子的威严,稳坐在大军包围之中。当时有一位瓦剌的将军比较有眼光,一眼就认出这个人身份尊贵,有可能是大明朝的皇帝,这样朱祁镇才保下了性命,没有死在乱军之中。或许很多人认为,锦衣卫像影视剧中描述的那般个个武功高强,能飞檐走壁,要知道这些都是艺术形象,是为了艺术作品本身创作出来的,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胃口。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锦衣卫无一例外,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只不过他们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有点像后世民间口中的特务谍报人员,所以就给锦衣卫这个机构蒙上了一层神秘、凶狠的外衣,这是对锦衣卫的一种“神化”,也是对他们的不了解造成的。图片:锦衣卫试图突围剧照所以综上所述,土木堡之变中有没有300锦衣卫拼死守到最后不得而知,就算真的有,他们和那二十万明军一样,都是血战的普通战士。 赞 (0) 相关推荐 土木堡之变:一场志在必得的胜仗,却被一个太监彻底葬送! 正统十四年,北方蒙古草原的瓦剌,兵分四路进犯大明,中路大军直指大同.消息传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镇心急如焚.这时大太监王振给皇上出了个馊主意,说瓦剌乃北方一个小小的游牧部落,实不足惧,大王何不率大军御驾亲 ... 明朝第一忠臣蒙冤被杀,锦衣卫抄家时无不落泪,刽子手自杀谢罪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449年,明朝北部游牧民族军队在也先的率领下入侵大明疆土.在王振的鼓动下,年纪尚轻,缺少历练的明英宗朱祁镇决定亲自出征北伐.时任兵 ... 土木堡之变的真相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的瓦剌四路进兵入侵大明,明朝皇帝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损失五十万大军,英宗被瓦剌俘获,史称"土木堡之变". 仔细推敲当时历史大背景,推敲蒙古诸部包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八)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背景 (六十八)土木堡之变的历史背景 土木堡之变的历史大背景,就是草原世界实现了基本统一. 明太祖时代,蒙古人退回了草原世界. 退回草原世界的蒙古人,渐渐分裂为众多势力集团,而且一直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七)传统史书中的土木堡之变 (六十七)传统史书中的土木堡之变 关于土木堡之战的历史资料,其实都是一些文学化的,甚至是政治宣传的内容,所以史书那么一写,我们那么一看,就可以了. 在传统史书中,宦官集团就是一个脑残的.邪恶的集团:所 ... 土木堡之变之后的大明朝 说起明朝,大部分的人第一印象就是朱元璋,然后就是朱棣,随着大明风华的播出,大家也都了解到了大明战神朱祁镇,然后肯定了解的就是爷俩待机王,道士嘉靖和爱财的万历皇帝.再往后就是木匠皇帝和吊死煤山的朱由检.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六)土木堡之变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皇帝 (六十六)土木堡之变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皇帝 公元1449年7月,蒙古人大举入寇. 听到这个消息,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小皇帝御驾亲征本身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谁来充当小皇帝的主要助 ...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明英宗妄动开战端 土木堡之变做俘虏 明英宗妄动开战端 土木堡之变做俘虏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今天咱们讲的一个故事就是典型的不知己,不知彼,狂妄开启战端,导致一场大 ... 土木堡之变 埋葬大明的第一捧土 在元代,根据四等人制度,汉族人的地位是非常低,建立了王朝的蒙古人自然是位列第一等级了,其余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但很多时候由于形象问题,汉人和南人基本上都 ... 土木堡之变 明朝武士图 有明一代,北部边防甚重.元亡而未亡,元顺帝带领几乎完整无缺的中央中枢逃亡漠北.从洪武朝到永乐朝,明朝最雄才大略的两位帝王强势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北元朝廷崩溃,蒙古势力又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 ... 土木堡之变虽然精锐净丧,但为何直至明朝覆灭都无法恢复过来? 随着19年<大明风华>火爆银屏,大明土木堡之变也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熟知.公元1449年,大明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一个年仅22岁的小皇帝在初步掌握国家大权后就急不可耐的率领着全国的精锐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