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郑家本
第一篇 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篇首语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中医药学大家,因为他们的努力和创造,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搜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成功的经验,既是历史赋予我辈的责任,同时也是为新一代名中医的成长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纵观古今名医成功之经验,无不具备“习医先立志,入门有名师,勤奋加努力,博览有积累,学高贵实践”之五大要素。家本先生师出名门,川东夔门郑氏从清末开始,经过近四代业医者不断摸索,传承升华,现已逐渐形成了学有渊源、承继有力、疗效显著的“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已正式被《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一书收录)。家本先生是郑氏第四代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长江三峡地区土生土长的当代名医之一。正如古语所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的就是世医相传,家学渊源是造就名医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家本先生却从来不敢自傲而止步不前,几十年来丝毫没有懈怠和满足,迄今仍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和临床一线。他的治医治学精神值得后学们学习,其临证辨治施药方法也值得后学们借鉴。
家本先生出身于世代名医的家庭,曾祖父郑钦安(郑仲宾之义父)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擅长温补,有“火神”之盛誉。祖父郑仲宾,师承曾祖,京师大学堂毕业,精研岐黄,擅长温病、血证、急重证,为一代德医双馨的“儒医”,国家级名中医李重人、向蛰苏、郑惠伯等均出其门下。伯父郑惠伯,乃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父亲郑敏侯,精通中药性能,尤擅鉴别、炮制技术,经营祖业“泰和祥”中医药馆数十年,精选道地药材,依古炮制,研制膏丹丸散,在当地享有盛名。家本先生从小就常见伯父坐堂诊病,父亲率众多店员配方,患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也常见呻吟不休者、病容满面者、步履维艰者、车船送来者,经父辈精心诊治康复后前来道谢的情景,使年幼的家本先生逐渐对中医药产生好奇、崇敬之感,并决心继承祖传医技,立志潜心领悟岐黄,恒心继承发扬,以期救死扶伤。读书崇尚领悟 经典指点思路家本先生12 岁开始读《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入门书籍,14 岁随伯父学文习医,16 岁开始跟随伯父临床学习,20 岁再拜川东名医冉玉璋(其伯父同窗学友)为师,跟师多年,聆听明训,随其佐诊,虚心求教,勤奋好学,深得两位老师真传,受益终身。他除了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中医著作外,还兼收并蓄,虚心学习西医,以扩充医学知识和视野。几十年来,他从未因诊务繁忙而中断过学习,现虽已是古稀之人,仍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每至夜深。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本先生潜心研读古典医籍、各家学说,勤求古训,形成运用古代中医经典理论来认识和防治疾病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及用药原则,并获得“简、便、廉、验”的临床疗效。家本先生认为,只有熟读经典、勤于思考、潜心领悟,才能正确认识中医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把握中医学术的特质,逐渐形成系统的学术观点和临证思路,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才能让中医传统理论的精髓发扬光大。
家本先生还强调,书不在读了多少部,而在于读后能“领悟”出多少精髓。他还经常告诫年轻一代,水有源,树有根,中医药的根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先贤们无不精通岐黄经典,以此激励后辈不断“学”“悟”。家本先生推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他在讲学时,一直强调,该书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养生学说、论治学说、运气学说等,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有效地指导了历代临床实践,为后世中医模式的雏形,至今仍被视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吸收了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分析、研究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生命规律,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运用古代哲学联系性、整体性思想,将人的生命放在其生存的环境中进行观察,确立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形成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黄帝内经》首先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医学理论核心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又以五脏为核心。《黄帝内经》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内与五腑、五体、五官、五窍、五志、五脉等相联,外与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谷、五味等相关的五大系统等一系列基本思路。家本先生在学习中取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精华,在诊断及创制方药方面,均秉承《黄帝内经》之旨。比如在对春温的认识上,家本先生引《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患者冬令收藏未固,冬寒内伏,郁久化热,入春新寒外加,故而引发成为春温。又如在对暑是否必兼湿的认识上,根据《素问· 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再引《素问· 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他认为暑与火为夏天的主气,暑温病是感受火热之气变化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暑温是没有湿气的。家本先生研读《黄帝内经》,根据感悟所得撰《试论<内经>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读<内经>解疑难 探索虚火崩漏》《读内经 谈养生》等论文先后发表,并在临床中运用其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发扬中医。
他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根据《黄帝内经》中的“阴虚阳搏,谓之崩”的经文,感悟探索出崩漏多由“阴虚火旺”所致,创立“虚火致崩”学说,自拟
“滋水清火止崩汤”:
由生地黄、山茱萸、山药、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黄柏、白芍、地锦草、茜草等组成,以达滋肾水、清虚火、调冲任,“澄源”“复旧”的效果。他用该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568 例,痊愈率91. 54%,总有效率94. 71%;所撰写《虚火崩漏初探》论文,在“中日青年中医学术交流会”上交流,受到中日学者的关注与好评,同时载入《中日青年中医论文选》文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家本先生创立的“虚火致崩”学说,同时得到了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权威人士的赞同。此学说已载入新版全国中医妇科学教材。《伤寒论》成书于东汉,传承两千多年,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临床的巨著,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经方的使用价值很大,被后世推崇为“方书之祖”。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理论,结合外感病的临床实践,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方法,揭示了疾病的辨治规律,同时客观反映中医学天人相应、脏腑经络、生克制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论治的独特科学认知体系。六经辨证所涵盖的辨证论治精华,强调了对于临床上用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解决不了的疑难疾病,必用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才能处理。家本先生认为,学习《伤寒论》就是要领会其辨证论治精髓,掌握其具体的理法方药,学会知常达变,才能在临床上熟练运用辨证思维处理临床疑难问题。正如徐灵胎所言:“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百病可通。”家本先生通过对《伤寒论》的研读,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先后撰写了《<伤寒论>急下证初探》《小柴胡汤在妇科发热证运用举隅》等多篇论文并公开发表。临证中他善用经方,师古不泥古,扩大了经方的治疗范围,每获效验。《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它首创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病证结合,辨证施治、融理法方药与脉因证治于一体的杂病诊疗体系。临床证候是脏腑经络气血病理变化的反映。
《金匮要略》的治疗观主要体现在治未病、因势利导、三因制宜等方面。依据疾病的一般规律,本着治病求本的精神,重视人体正气及先天、后天之本,以及护中、建中、扶阳、滋阴等学术思想及特点,确立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因势利导、调畅气机、和调阴阳等治则;对于复合证型提出表里同病之治、寒热错杂之治、虚实夹杂之治。家本先生将其精髓运用到临证,并总结撰写《<金匮要略>虚劳篇脉象分析》论文,发表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全国著名老中医张锡君先生评价此文“不失为一篇研究经典的好文章”。家本先生认为,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及其独特的诊疗方法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人们将《温病条辨》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称为四大经典著作,可见温病学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由此可见,温病学不仅是一门具有临床学科性质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有基础学科功能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具有双重性。温病学是中医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以及人们与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做斗争而形成的,是中医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川东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倡导学温病首要的就是要吸收历代温病学派代表性的学术思想,而这些都必须从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及其代表著作中探寻。
叶桂,字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著有《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在对温病整体认识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他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分别治以辛凉透解、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以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羚羊角、玄参等;“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赤芍、生地黄、牡丹皮、阿胶等。家本先生在诊治温病时多采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并遵从叶氏治温病之法。如在临床妇科疾病中出现“带下多,小腹痛,腰骶酸胀,或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盆腔炎,家本先生认为多因热毒湿浊乘虚而入,血热互结,瘀滞胞宫、胞络,致使气血凝滞,冲任受损。其病虽然非温病之病因,但与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气营两燔”病机相同,故采用清营汤加减治疗,取“气营两清”之意,其疗效甚佳。经治案例,见本书“医案实录”篇。薛雪,字生白,著有《湿热条辨》,详细论述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临床表现、遣方用药。他指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湿热相合之病,病情急暴而险恶,往往在脾虚湿胜时感邪气而发病,多由上受,直趋脾胃,或归于膜原,常波及三焦与肝胆,临床辨治须分清湿热偏胜、留滞部位及伤阴伤阳之不同。薛氏弥补了叶氏详论温热、略论湿热的不足。川渝地区气候潮湿炎热,湿温、暑湿患者较多,家本先生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亦继承了薛氏的辨治理论及经验。如便血(上消化道出血),症见苔黄白厚腻、脘腹胀满、便黑暗血者,此乃湿热蕴结、损伤脉络,故按补中、止血等常法久治不愈,改利湿化浊、清热止血法,拟甘露消毒丹加减治愈。经治案例,见本书“医案实录”篇。
吴瑭,字鞠通,著有《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此法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同时还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指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并由此确定了温病的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家本先生在治疗温病时,常以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结合。
如对于多年反复、月经期加重甚至化脓的肺胃蕴热之“粉刺”,以“体壮肥胖,毛发多,面、胸背发疹,心烦易怒,便秘、尿黄、苔黄腻”为主要临床表现者,辨证同于温病“三焦湿热证”之病机,拟清热泻火、除湿排毒、升清降浊法,以
升降散合四妙勇安汤加味,疗效显著。经治案例,见本书“医案实录”篇。王士雄,字孟英,著有《温热经纬》,被奉为温病学集大成者。全书共分5 卷,以《黄帝内经》、仲景有关温热病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诸医家温病条文为纬,并参以己见,编辑而成。王士雄对新感温病的辨证治疗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为大纲大法。同时,王氏十分强调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区别,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方式是针对一般外感温病而言,而伏气温病则不完全遵循此规律。伏气温病由里出表,由血及气的传变,“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或张,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追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绛咽干,甚有肢冷脉浮之假象,宜大清阴分伏邪,继必厚腻黄浊之苔渐生,此伏邪与新感先后不同处”。王孟英在辨别六气属性时对暑、湿、火三气的特性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暑即热,不分阴阳;暑多夹湿,但不必定兼湿;暑与火的关系至为密切,火则四时皆有,暑则独盛于夏。他直接将“暑病”称为“中寒”。王孟英对其以前的温病学发展做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总结,虽是集前人之说,但从其评注内容可以看出王孟英温病学说的观点,其兼取众家之说,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后世温病学说的研究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王孟英的伏气温病理论及其对暑邪的认识,对家本先生临床温病用药经验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他对于热扰心神的“子痫”,出现“神智昏迷不清,烦躁不安,四肢抽搐”的危急重症,认为属热极肝风内动,风火相煽,辨证同温病“热极生风”之病机,急投清心凉肝、息风止痉,其疗效立竿见影。经治案例,见本书“医案实录”篇。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创始人郑惠伯,既重视对温病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不避伤寒,融会贯通。临床辨治温病时,以“温热”“湿热”为纲,强调必须分清疾病的温热、湿热属性。
温热类温病以阳热阴伤为病理特点,治疗重在清热养阴,临床治疗时,邪在气分宜清热解毒、养阴生津,邪在血分宜凉血活血化瘀。
湿热类温病具有湿、热两方面证候,湿热稽留卫、气分为其病机特点,脾胃为主要病变中心。“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治疗关键在于分解湿热,解毒、活血、泻下诸法亦不可少。
治疗湿温常用方剂有:
湿遏卫气(湿重于热),
表湿重者用藿朴夏苓汤;里湿重者用三仁汤;
邪阻于膜原(湿重于热)用达原饮;湿热郁阻气机(湿热并重),用甘露消毒丹;
湿热蒙闭心包(热重于湿),用菖蒲郁金汤加抗热牛黄散;痰浊重者,用菖蒲郁金汤配苏合香丸。
治疗瘟疫和伏气温病,他主张先发制病,以安未受邪之地,从而有效地防止病情传变。瘟疫瘟毒发病,不外毒、热、瘀、滞四字,把病邪尽快控制在卫气营血的浅层阶段,先发制病,祛邪以救正,防止其内传,是提高温病急症疗效的关键。
郑氏温病流派认为,在处理外感热病时,若发现有内传之势,可加虎杖、大黄之类清热解毒通便药物,以达到里通而表和、驱邪以扶正,从而防止其传变的目的。家本先生认为,历史上温病证候繁多,但就其病变性质,不外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根据这二者的发展变化规律,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作为温热病、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以有效地指导临床。温病的辨证理论和治则治法,不仅是防治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且对临床其他学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即使一些疾病虽然不见得有明显的外感温邪病因的存在,但只要符合“温病”的临床特点与病机,皆可运用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外科病中,虽病因非温热病邪,但其病机为“瘀热相搏”“毒瘀交夹”的病证,运用温病学术思想及诊治方法,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例如,病机为热毒夹瘀,以致气血凝滞而成的“疔疮走黄”(脓毒败血症),证候危险,危及生命。该症虽属外科病,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同温病“热入营血”证,宗“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则,拟清营凉血、泻火解毒治法,方选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加减,效果佳。经治案例,见本书“医案实录”篇。家本先生认为,温病学中“辨舌验齿”的特别诊断方法不仅专为温病而设,经其数十年临床验证,亦适用于其他各科。例如根据《温疫论》中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舌质紫,诊断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殊辨舌方法,对各科疾病的诊治都具有指导意义。
如病毒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伤寒、萎缩性胃炎、霉菌性阴道炎等,临床凡见有舌紫红、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者,采用邪入“膜原”这一特殊诊断方法,投达原饮,屡试屡验。
又例如,家本先生在治疗妇科急症中,对神昏谵语辨证,舌红苔黄厚腻者,是湿热郁蒸,蒙蔽清窍,邪在气分之特征的“人流术后窍闭神昏案”,其病机同温病“湿热郁蒸,蒙蔽清窍”。治疗以清热化湿、宣通开窍、活血祛瘀法,选
菖蒲郁金汤、下瘀血汤加减,药中病机,疗效显著。经治案例,见本书“医案实录”篇。家本先生全面继承了“夔门郑氏温病流派”宝贵的临床经验并有所创新,他运用郑氏温病学派的经验指导临床多学科,成果颇丰。郑氏的温病辨证及治法,不仅诊治多种外感热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而且对临床其他学科如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有关病证的诊断、治疗,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急危重症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家本先生还拓展创新,运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治疗非“温病”但与“温病”病机相同的各科多种疾病。其总结有《郑家本运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妇科急症治验》《郑家本运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治疗儿科病的经验》《郑家本运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治疗外科病临床经验》《郑家本运用温病学术思想指导治疗皮肤病临床经验》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在《中国中医急症》《世界中医药》等杂志发表。从各科临床验案,可体现出川东夔门郑氏温病流派的临床疗效甚佳。其各科验案,见本书“医案实录”篇。医者理也,家本先生认为:认清医理才能治好疾病,特别是学习中医的经典时要明其理,知其要,结合临床实际,多观察、多思考,灵活运用,不能泥古不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临床中融会贯通。正因为家本先生多读书、擅悟道,在熟读大量医籍、潜心精研的基础上,加之几十年长期临床一线的丰富实践经验,所以能宗先师之卓见,融各家之长为一炉,传承、升华夔门郑氏温病流派之学术经验,并灵活运用,才逐渐成为医界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