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一阶段指挥权及决策背景探讨
自1948年9月24日,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建议,次日主席确定首阶段目标为黄百韬军团后,华野、中野及华东、中原局全力筹备,并在11月22日歼灭黄百韬兵团,取得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伟大胜利。
关于淮海战役一阶段指挥的问题,网上争议颇多。其实如果不带有色眼镜看待问题,此事极为简单。
先说第一点:按照粟裕方案或主席修改后方案,淮海战役作战在华东局区域内,由华东野战军主负责,但需要中原野战军提供战略或战役协同。故主席电报送饶、粟并告中原局刘、陈、李。
先送上主席电报原文:
此时构想的淮海战役,均在华东局管辖区域内
这明确了此阶段构想的“淮海战役”的地理范围,如果按照这个构想打下去,淮海战役全程在华东局范围内,那么总前委无成立的必要。淮海战役总负责是华东局书记饶还是华野代司令、政委粟的问题。
但是很快,情况有了变化。
第二点:为配合华野作战,主席要求中野做出了一系列动作,最终中野陈邓部抵达徐州西南部。中野和华野由远距离的战略协同演变为同一区域内的战役协同。
自10月11日至11月初,中野陈邓部按照军委要求,先后攻下郑州、开封等地,并定下直出徐蚌线方案,目标是阶段徐州和蚌埠之间联系,截断蚌埠南上救援之敌,及军需物资供应。
10月11日:军委指示中野:你们应即速部署以攻击郑徐线歼敌一部之方法牵制孙元良兵团,否则孙兵团加入徐州,会极大妨碍华野的作战
10月22日:中野攻下郑州。军委养子电:中野直出徐蚌线。目标是歼灭孙兵团,并占宿县、蚌埠
10月25日:三时电:军委提出中野主力渡淮南案供备选
10月25日:酉有申电:中野认为还是直出徐蚌线的原方案好
10月28日:军委决定,中野直出徐蚌线,目标调动孙、邱,主要是调动邱清泉
10月31日:酉世亥:中野提出配合华野三方案、力求歼灭孙元良兵团一部或大部
11月2日:戌冬午:提出钳制孙、邱新三策
11月5日:微十三时:望先打刘汝明;获批
第三点:华野和中野演变为战役协同后,谁来总指挥?这个话题众说纷纭,我把放几个著名电报上来:
这几份电报,关心这个话题的朋友肯定都看过多次了。我来讲讲上述电报的背景和缘由:
- 自1947年夏,华野七月分兵和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经略中原。这三支军队在战役协同期间,指挥规则是非常明确的。陈谢服从陈粟指挥;陈粟服从刘邓的指挥。而且,陈粟在中原期间,亦在中原局有相应职务。粟兼任中原局委员,而邓为中原局书记。故两军相遇,若必须有总指挥,只能由陈军长、邓政委指挥,而不是相反。故在此情况之下,粟裕主动提出由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并非只是谦虚,也是应有之义。这一提议亦获主席首肯。但主席同一电报中,所指的陈邓临机决定,并非关于整个战场,而是在昨日中野在酉世亥电中提出的配合华野三方案,由陈邓自己临机决定取其一。
- 但尴尬之处在于,此阶段所设想的淮海战役,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主战场均基本在华东局区域内,中野更多的是如豫东战役期间的配合和牵制作用。从军队实力上来说,此时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而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中,11纵暂归华野指挥,2、6纵随刘帅远在大别山,陈邓只有中野1、3、4、9四支纵队。陈邓远道而来,兵力较弱,承担的也只是牵制作用,且对此阶段构想的淮海战役一、二、三阶段战役战场并不熟悉,地方协调也应是华东局职责。陈邓鉴于上述背景,故不方便指挥粟谭,但以高一级之身份,也无被粟谭指挥之理。遂以通讯工具太弱为由,请军委直接对粟谭指挥。
- 主席收到陈邓回电后,遂指示粟谭可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明确了中野和华野之平行配合作战的身份。从事后电报及华野相关资料来看,中野和华野均没有参与对方具体部署及指挥工作。各方电报往来,探讨的均是宏观上的战略目标和协同兵力配合。
- 总结:淮海战役一阶段为主席和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中野、华野平行配合作战。鉴于淮海战役一阶段中,华野实现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目标,主要战绩均为华野取得,故说粟裕为淮海战役一阶段主要负责人并不为过。刘陈邓(刘帅后尾追黄维兵团加入战场)虽然没有实现原定的歼灭孙元良或刘汝明兵团之目标,但亦出色完成了狙击任务,贡献也非常大。
第四点:总前委就没有作用了吗?当然有,而且是第二阶段的总负责。总前委的设置,是自粟张那个著名的齐辰电开始说起,中央改变原淮海战役构想和计划,而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实现江北从此无大仗的战略目标。构想的二、三阶段主战场遂从两淮、连云港、海州地区演变为徐州蚌埠一线。此区域在中原局范围之内,故中原局成为理所当然的主角,饶亦从原先的主角地位淡出,并没有出现在总前委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