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种植时间
黄花菜又称萱草和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三倍体草本植物。只开花,不结果,无性繁殖。以花卉为食用部位,可炒鲜或制成干品,用温水浸泡后可炒熟,制成汤或水煮,然后冷却。它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安神、镇惊、催眠、清热、消炎的作用。黄花菜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种植面积大,是一种栽培管理容易、获利时间长、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黄花菜的位置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瘠薄,适应性强。它在粘壤土和沙壤土中生长良好,可以种植在山坡和平地上,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黄花菜是多年生作物,需要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无积水的地块。2)基肥充足种植时,先开深15-20厘米、宽20-30厘米的穴孔,每40个穴孔施入腐熟的猪牛粪50公斤、复合肥1公斤,然后将基肥与穴土混合均匀。3)苗根修剪将生长5-6年的一大丛黄花菜的头部挖出来,分成2-4株单株作为一丛备用,将肉质根剪掉,只留下1-2层新根,长4-5厘米,将根部的“根豆”和黑须剪掉。这有利于种植后新根系群体的蓬勃发展。4)及时移栽可在采摘结束至次年2月进行,但最好在白露和立春移栽。特别是白露移栽时,仍有足够的降雨量和适宜的温度,植株可进入第二个生叶期,有利于分株繁殖,定植后成活率高,一年可长出3 ~ 5个新芽,第二年可获得一定产量。5)合理密植根据阶梯园的宽度,采用单行种植或宽窄种植。
单排种植:行距80 ~ 90厘米,丛间距30 ~ 35厘米,每丛种植2 ~ 4株,丛内植物间距4 ~ 5厘米,每丛种植3株,呈三角形排列,4株呈正方形种植。宽窄行种植:一般宽行距80 ~ 100 cm,窄行距60 ~ 70 cm,簇间距35 ~ 40 cm。也可以种植在山坡阶梯园的前崖,其他作物套种,穴距30-40厘米。6)最佳种植深度为10 ~ 15 cm。过深分蘖缓慢,1 ~ 2年后进入盛期;浅株矮小,分蘖弱,易早衰,遇干旱易影响出苗。移栽后应及时浇水,移栽时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70% ~ 80%。7)春季第一轮新叶萌发时,用500公斤腐熟的人粪和5公斤复合肥浇透水穴,结合中耕和培土施春苗肥,使幼苗旺长整齐;4月中旬施抽薹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为抽薹奠定了基础;5月中下旬结合中耕施催芽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促进茎秆开花,为出芽创造条件;采摘后及时剪叶施冬苗肥,每亩施人粪150 ~ 200公斤,速效化肥10公斤。根据植物生长情况,掌握“贫苗多施,壮苗少施,薄地多施,良田少施,晴天浇水,雨天干施”的原则。8)黄花菜的根系每年从新生的基底神经节开始生长,并有逐渐长大的趋势。因此,冬苗死亡后,应立即堆上粪肥,有利于新根的生长。新种的不需要堆放。肥沃的塘泥和河泥最好,其次是田泥和菜园土。
(9)再生复壮黄花菜种植一定时间后,由于肥水条件差、管理不善等原因,地上部分分蘖成密集的株丛,地下部分产生许多粗而肥的肉质根。此时花芽减少,采摘周期缩短,产量降低,需要更新。再生方法:采收后,结合秋季大面积栽培,从每丛植株的一侧挖出1/3老株,促使整株产生新分蘖,萌发新根,从而达到再生复壮的目的。3-4年后,用同样的方法使另一侧恢复活力。1 ~ 2年后,将剩余的肋骨全部挖出,土壤翻深。10)病虫害防治黄花菜常见病害包括叶斑病、叶枯病、锈病、炭疽病和茎枯病等。害虫主要有红蜘蛛、蚜虫、蓟马、潜叶蛾等。防治病虫害,要搞好农业防治。采摘黄花菜后,地上部分会立即死亡,要及时扦插,运出黄花菜田,减少细菌和昆虫的来源;做好黄花菜追肥和冬训,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更新和恢复老人的活力;选择抗性品种等。喷洒75%百菌清800次可控制病害,喷洒3000次可控制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