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杨帆:发现句町古国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的中国考古学为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全国各地纷纷发起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云南考古已近百年,元谋人化石地、晋宁石寨山滇王墓等重大发现,向我们展示了红土高原波澜壮阔的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以来的江川李家山青铜时代墓地等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田野考古一等奖等获奖项目,记录了云南考古人可歌可泣不懈努力的历史,云南考古成为百年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为“云南考古”公众号推出的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文章之三,旨在展示云南考古的成就,致敬伟大的中华民族,致敬中国考古,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继续奋斗。
M3:平面近“中”字形,南北各有一短墓道。长方形椁室,椁室外以夹大量大石块的青膏泥土封存,青膏泥间立有木柱,类似于当今墙体间的钢筋,青膏泥范围南北长9米、东西宽6-6.8米。椁室南、北端中线处各有一圆形柱洞,直径大于椁室周围的柱洞,可能原立有享堂。墓底中部有一腰坑。由于早年被盗扰,仅在填土中采集到鎏金铜器残片、漆器残片、玉璧残片等;墓室东南角残存铜鼓鼓面的痕迹,直径约90厘米。另外,在椁室的南侧、西侧各有一长方形遗迹单位,未发现人骨、随葬品,性质暂不明。
M4:平面近“甲”字形,南侧偏西有一墓道;墓圹四周有二层台,南、北端中线处各有一圆形柱洞,可能原立有享堂;墓底中部有腰坑。墓口南北长6.7米,东西宽6米,深约1.3米。长方形椁室,以青膏泥夹杂大量石块封存椁室,东侧二层台上残存椁板痕迹;椁室底部立有木桩,起支撑作用。另外,在墓道末端,有一西北--东南向浅沟,用途不明。M4基本保存完整,随葬品丰富,等级较高。
M5:平面近长方形,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封土堆破坏严重。膏泥布满了整个土堆的范围,未延伸出土堆范围之外,所以推测现存的封土堆实际就是残存的墓室的范围,堆砌于膏泥层之外的封土堆已被历年人类活动破坏殆尽。残存的墓室南北残长6.6米,东西残宽5.2-6.2米,北端宽于南端;墓底至墓口约1.2米。墓内填土中的石块排列无规律,分布密集,大小不一。随葬品多集中分布在中部及南北两端,东西两边较少。
M6封土堆:封土堆形状较规整,平面基本呈圆形,顶面较平整。直径9.1-9.8米,残高1-1.1米。
M6:长方形墓室,可能带墓道。由于早年被盗,墓室基本被破坏,仅腰坑保存较完整。东西向“丰”字形腰坑,长2.8米,宽0.76米,深1.16-1.2米。腰坑内发现有木箱的朽痕及铜钉,在腰坑内的填土中发现有少量随葬品。腰坑周围,圆形土堆的底部发现较多柱洞,腰坑两侧的排列较规律,其余的多集中于土堆边缘。
M10:平面近长方形,由于历年改地,墓室已被严重破坏。根据村民指认及发掘情况看,M10应为著名的阿章铜鼓所属墓葬。
铜鼓:面径72、底径49.6、高86.4厘米,是迄今通过科学发掘所获得的最大的一面石寨山型铜鼓。出土时鼓面向下覆置,基本完整。
铜羊角钮编钟:平口,瘦长器身,横剖面为叶形,封顶,顶上有两羊角钮;器身两面近顶部各有一孔,一面为圆形,另一面形制不规整。器身素面,羊角钮相对的两面饰几何线纹。腔内残存较多铜锈。出土时倒置。通高32.5、口径19.77-14.16、器壁厚0.86厘米。
铜鸠杖头:上部焊铸一站立的鸠鸟,头上有冠,长尾;下为管状圆銎,銎口边缘有8个圆形穿孔。銎口2、通高12厘米。
镂孔圈足铜葫芦瓶:瓶身葫芦形,细长颈,小口,镂孔圈足,瓶身对称有两圆环状耳;上部有一穿孔,近圆形。器表绘红、黑彩,大多已脱落。口径1、最大腹径15.6、足径12.8、通高29厘米。
镂孔圈足铜孔雀壶:整体造型为孔雀形,两翅及尾部有羽状纹。壶的颈部高出背部,口沿处、两翅及尾部均有一周小穿孔。圈足镂孔,菱形或三角形。两翅根部有铜疤,右翅的铜疤为后期修补。口径5.4、底径9.6、通高15.8厘米。
铜镜:背面中心为桥形钮,钮外一周连弧纹、乳突纹、勾连纹、弦纹等,边缘为一周连弧纹。镜面银色。直径10.1厘米。
铜豆:敛口,豆盘较深,实心高柄,圆形底座。豆盘外壁及底座均饰折棱纹。口径8.8、底径8.8、通高17厘米。
铜甗釜:铜甑,敞口,折沿,斜直腹壁,下腹略弧,内收,圈足。上腹部两侧对称各饰一辅首衔环。器底四组相互垂直的长条状镂孔。器壁薄,内外壁均较光亮;一侧近底部有5个补丁。铜釜,小直口,鼓肩,球形腹,下腹略弧,平底。肩部两侧对称各有一辅首衔环;中腹部有一周突沿。上腹部布满补丁。下腹部两侧范线明显。铜甑口径38、足径16、通高26.4厘米;铜釜口径14.8、底径16.8、通高32.4厘米。
圆形铜扣饰:圆形扣面,中心鼓突,扣面饰六角形纹,六角之间为雷纹,外沿微上翘,背部为长折勾,折勾上有辫纹。直径3.9厘米。
鎏金铜盖弓帽:顶面为柿蒂形,中心呈羊面状,圆心细长空心銎,近顶部有一倒钩,末端均残。表面通体鎏金。出土时,部分銎内残存木痕。顶面边长1.8、器身径0.8厘米。
金牌饰:扣面饰龙虎斗浮雕图案,嵌有绿松石等,残存1颗。重51克、总长11.6、宽5.5-7.1、最高0.5厘米。
动物牙饰:利用成年雄性野猪右下犬齿制作。器身中部有一穿孔,近圆形,孔径较小。表面基本完整,仅小面积釉质脱落。出于腰坑内。总长12.5厘米。
杨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辑|吕 静
审核|戴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