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计划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凝结着一代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展现了我国坚定不移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1986年初,光学家王大珩、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等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主张针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要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

1986年3月3日,有关方面将《建议》呈报给邓小平同志。1986年3月5日,邓小平同志作出批示,指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1986年3月8日,国务院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对建议进行了充分讨论。之后,有关方面组织200多位专家,历经半年三轮极为严格的论证,于1986年9月编制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选择了多个领域并从中确定一系列主题方向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纲要》。由于《建议》的提出和邓小平同志的批示发生在1986年3月,所以该计划又被称为“863”计划。

通过30年的持续实施,“863”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加速了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座丰碑。“863”计划有效带动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实现由点到面、由跟踪到创新发展的转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取得如超级计算机、基因组学、宽带信息网、智能工程机械、移动通信、载人深潜器、优质杂交水稻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6年,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统一部署,“863”计划纳入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863”计划的全称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提出、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也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63”计划的倡导者,是四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知名科学家:光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淦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嘉墀,无线电电子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芳允。

1980年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惜花费巨额投资、组织大量人力与物力予以推进。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挑战?在这个问题上,专家学者们存在很大分歧,一时难以形成实质性方案。

这种情形,让王大珩、陈芳允等老一辈科学家充满忧虑……1986年初的一个夜晚,陈芳允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科院宿舍楼,敲响了王大珩家的门。两人经过长谈,达成共识:面对新一轮世界高技术挑战,中国不能再沉寂下去了!

之后不久,由王大珩执笔,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签名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完成了。3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信上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在邓小平的支持和推动下,经过广泛、全面的论证,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计划因是1986年3月提出的,故简称“863”计划。

自1986年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攻关,“863”计划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产业。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跟踪发展中国高技术研究、力争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战略性科技发展计划。

20世纪中叶以来,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家有关部门从1984年起,就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等进行研究,一致认为也要加快中国高技术的发展。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著名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邓小平对这封信高度重视,于3月5日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立即邀请部分科学家进行座谈讨论。从1986年4月至9月,组织几百名专家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论证,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不久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审议批准了这一纲要。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这个计划纲要,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出发,选择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

其中包括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大型运载火箭,为和平目的的空间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高性能和高质量的激光器及其在加工与生产上的应用;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智能机器人;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先进核反应堆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以这些属于当前国际上高技术发展前沿的项目为目标,通过伞形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

计划目的是以有限的投入在世界高技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邓小平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1987年3月,“863计划”开始正式实施。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63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出的第一个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高技术发展计划,担负全局性的、中长期的、重大的战略任务。依据这一特点,计划采用了“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总方针,体现“瞄准前沿,积极跟踪”的思想,坚持“优先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并把培养新一代高水平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对具有前沿标志性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如超级服务器的研究与开发、6000米水下机器人等,“863计划”通过设立重大关键技术项目进行重点部署。

1991年,邓小平又挥笔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再次给为实现“863计划”而攻关的科学家们以鼓励,也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863计划”从1987年开始,已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2000年;第二阶段,2001—2005年,继续实施“863计划”;第三阶段,2006年之后,要求“863计划”成为“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型产业发展的计划”。

“863计划”实施以来,在高性能计算机、生物工程药物、现代通信设备、人工晶体及深海机器人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形成了我国的优势项目,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