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创建科举制,但是,最早的科举比隋朝早了400年
大家都知道,隋朝开创科举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普通百姓有了正规的做官途径。
说隋朝开创这个制度没错,却不代表隋朝是最早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
早在400年前,史上第一个傀儡皇帝——汉献帝,就尝试了科举(由于只是一次尝试,没形成制度,所以不叫科举制)。

当时,董卓虽然死了,但是李傕、郭汜当道。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但是他很想自己主政。想要主政,不仅要读书,还要有自己的人,日后好有机会反抗奸臣。
他派人搜罗了四十几个儒生,当场考试,成绩上等的封为郎中,中等的封为太子舍人,下等的淘汰——这要比隋朝开创科举制早了差不多400年!
考完之后,刘协还写了一道诏书,曰:“孔子曾经叹息说:'学习不深入啊’,不深入学习,过几天就会忘掉。如今年老的儒生有的都六十岁了,背井离乡,还为了生计发愁,没时间专心学习。他们入学的时候还是个孩童,回家时已经白发皓然,却空手而归,最终还要栖身于耕种,从此再没有追求荣誉的盼望,朕很同情他们。那些本次没有录取的人,虽然回家了,但是也准许你们做太子舍人的候补队列!”

大家知道,当时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叫做察举制,也就是推荐的方式。一个人只要有名望,就有机会得到推荐,入朝为官。
察举制有一些问题:首先,得到推荐的人,很多都是名门望族互相推荐,布衣得到推荐的机会很少。而且,布衣即使得到推荐,也更多是因为人品好,至于是否有能力,就不好说了。再者,有些有能力的人,也许并不盛名,得不到推荐,也没有入朝的机会,所以察举制的弊端还是很严重的。
而刘协这次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让儒生们看到了希望,觉得自己的前途有了方向。因此,当时长安专门写了歌谣歌颂刘协:“头白皓然,食不充粮。裹衣褰裳,当还故乡。圣主愍念,悉用补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黄。”

可惜的是,虽然刘协聪明好学,又尝试反抗反贼,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在后来逃回洛阳的路上,很多官员被李傕、郭汜追杀。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恐怕那一批被选拔上来的儒生,也死了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