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上)

猛一看标题“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Are you sure? 椎间盘是软性结构,能打骨水泥?

只听过,骨水泥打入椎体,没听说过打入椎间盘。

前几日,在Spine脊柱微信交流群里,兄弟们提起这个问题,并把部分相关参考文献发入群内参与讨论。

刚开始,很让人匪夷所思,这种研究很奇葩,难以理解,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常规认识,以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方式难以置信,有悖伦理

但仔细品读相关文献,并非如此,虽有争议,但不乏他们的道理。

如果太奇葩且没有道理,纯碎哗众取宠,其相关文献则不会被脊柱相对权威的杂志(Eur Spine J)接受并出版。

现跟随我的脚步,慢慢走进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的王国。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最早且首次报道是2015年,来自匈牙利(Hungary)的P.P. Varga首先在Orthopade报道并命名。

P.P. Varga

他想到PCD这种方法,在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During a vertebroplasty procedure, the authors observed that the adjacent disc with vacuum phenomenon filled with PMMA, and signs of instability had disappeared on postoperative X-ray. Thi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CD procedure: PMMA augment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with vacuum phenomenon in patients otherwise not suitable for more invasive surgery. The hypothesis of the authors is that, by filling disc space with PMMA, instability is decreased, thus reducing in turn pain and disability”

就是在做椎体成形过程中,发现骨水泥渗漏指邻近伴有真空征的椎间盘内,术后复查X光片发现,术前的椎体不稳现象居然消失了。

可见,临床中,注意观察总结是很重要的。

在他2015年的文献中,他的病例选择主要是症状性节段不稳伴椎间盘真空征(可引起动态性椎间孔狭窄)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通过PCD治疗轴性腰痛伴或不伴下肢痛。起初报道47例患者,无神经损伤的发生,且疗效显著。

图示:垂直不稳定和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的概念

a:站立时,在负荷作用下,有效神经孔面积小于俯卧位(无负荷)。站着时,节段性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腿疼。b: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在俯卧位,“真空”椎间盘充满PMMA。c椎间盘成形术后,椎间盘高度保持不变,神经孔横截面较术前明显增大。

图示:术中PCD手术的C臂图像

a: 侧位图上,在椎间盘间隙插入一根Jamshidi 针; b: 针在AP视图上的位置; c,d: 将K-wire 插入Jamshidi针; e,f: 椎体成形术套管针的插入; g,h:用PMMA填充椎间盘; i,j: 侧位和正位术后情况。

图示:1个节段PCD

a: 术前立位侧位X片; b: 术前仰卧位侧位X片, 注意:神经孔的横截面变大; c: 术后立位侧位x线(横截面保持不变); d,e:术前CT,病变节段冠状重建,椎间盘间隙有真空现象, 同一节段矢状面重建; f: 相同的轴向截面,显示椎间盘内真空征情况; g,h: 术后CT,冠状面重建显示骨水泥位置,同一节段在矢状面重建。i: 横断面情况。

图示:5个节段PCD

a: 腰椎的术前CT矢状位重建。多节段椎间盘退变,所有椎间隙均有真空征。b, c: 5个节段PCD后的水泥位置。术后CT矢状面和冠状重建情况。d,e: 术前站立位的X光片,侧位和正位。f: 术后站立位正位X片,可观察到PCD所致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中度矫正。

图示:手术前后腰痛、腿痛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情况,术后明显改善。


随后,P.P. Varga团队又进行了一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的Eur Spine J上。

他们发现,PCD治疗严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轴性腰痛和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同时,术后可以纠正腰椎畸形,并达到椎间孔的间接减压的效果。尤其适合于不易行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

术后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明显减小,腰椎节段性和整体后凸、椎间盘和椎间孔高度都明显增加。VAS和ODI评分明显改善,且腰痛的改善余节段性侧凸矫正明显相关,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但此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是否会引起邻近椎体及终板骨折,骨质疏松症会不会影响后期的矫形情况,远期随访骨水泥会不会整体脱落后移,都是值得参考。但新技术的提出,需要谨慎验证才可逐步推广。

作者简介:李永超,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在读,师从谭军、彭宝淦、庞晓东教授。Spine脊柱微信公众号发起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