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给这些艺术节排练道具第二次生命
期末复习的状态就是,早上在讲台放上几支红笔芯,傍晚的时候,一扫而空,没了。如果还有晚自习,显然红笔芯还要加。正如电影中,叶问对着日本人说,我要打十个。
时常在批改间隙,总会望向门口边上那一个柜子,柜子上赫然出现一些艺术节排练道具,因为一直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排练道具就一直放在那里,说是排练道具,其实是A4纸大小的泡沫板。但是就是小小的泡沫板,背后也是承载着孩子们辛苦排练的一段时光。
就在我起身要走出教室之时,一个想法突然击中了我。
02
能不能把一些孩子们错得比较多的题目贴到这些板上,然后放到书架上让孩子们自由拿取看看。
虽然贴上去之后更多的细节没有想好,但是我想着这肯定可以引发孩子们的关注,毕竟,错题从纸上飞到这些板上。
那想到之后,不要管接下来的细节如何呈现,最重要的是赶紧行动起来。或许开始做这件事情之后,更多的想法会击中我,行动也可以再做调整。
我以最快的速度把16块板贴上错题,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这些板放在了教室门口的图书架上。
03
我只是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这些板中的题目特别重要,考试必考,大家好好看。看了之后就在上面签字。
想不到一下午过去,第二天早上过来,一看,每一张板上全是签名。
看来上面这句考试必考还是挺有用的。后来想想这大概有一定的心理暗示在里面。或者说有心理预期在里面。自己期望越大,也就越想去看看。
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说着也是心理暗示这回事,记得那一个效应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情,研究人员到达一个小学,选出两个班级,其中一个班级,研究人员告诉这个班级的老师,这个班级的孩子很有潜力,另外一个班级研究人员什么也没有说,其他的都是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一样。最后测试,被告诉有潜力的班级成绩明显比那个什么都没有说的班级好。其实这两个班级的孩子都是随时抽取的。
所以平时看到一些材料标注着什么宝典、秘诀,必然还是回去多看几眼的。也是有心理暗示在里面的。看来下一次板上有新的错题的时候,这药还要下得猛一点,应该说成看完板上错题,考试全对。当然功在平时,这也是最后一种刺激方式。
04
除了心理暗示,当然还有孩子们的好奇心作祟。孩子们就会想啊,这贴在板上的题目是什么样子的啊(当然是已经做过的),特别是不断有其他同学拿来看板上的内容的时候,这好奇心就更重了:他们在看什么呢?
题目还是那个题目,只是出现的已经不同。这也是能引发孩子们好奇心的。写到这里,我想如果下一次把一块块方方的板变成各种形状的,比如来一个可爱的哆唻爱梦的,比如来一个搞笑的熊大熊二的。应该更加不错。
这样错题上板,并且放在公共区域,这样一块板已经是用了一定的社交功能。孩子开始谈论这件事情,开始观察那些同学在上面签字。现在更是,如果需要签字,必须找到一位同学,把这个题目讲给这个同学听,这个同学如果听懂了,就可以签字了。
原来只是自己拿来看,现在是需要互动才可以签字。
最后还需要我的反馈跟上,我的反馈一方面是拿着板直接表扬,读出一块板上的一个名字,另外一个方面就比较简单粗暴了,只要写上名字的,直接发奖品。
生活如此平淡,来一点变化吧,就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