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
图片来自网络
栏杆拍遍与得姓何年
罗嘉柯
作者梁衡认为最贴合辛弃疾形象的就是“把栏杆拍遍”,这有一番道理。“栏杆拍遍”出于辛弃疾的词《水龙吟》。辛弃疾在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没有历代文人的雅兴,而是借着悲秋之景,抒发自己如江水般漫漫无际的愁绪。
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法宣泄的辛弃疾内心怎一个“苦”字了得,他苦南宋小朝廷只图苟安不愿收复失地,他苦自己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无法实现。辛弃疾无奈,他能做的只是看着手中的吴钩剑叹息,回忆自己在沙场杀敌的一腔壮志。一身力无处使的他只能发出一声对不公命运的不平呼喊,“栏杆拍遍”以抒发自己无人体会的难酬壮志。“栏杆拍遍”是辛弃疾愁苦的写照:本想拍刀催马战场杀敌,却只能拍遍栏杆空叹愁志。
我认为“得姓何年”也可以概括辛弃疾的一生。“得姓何年”出自辛弃疾用于自嘲姓氏的《永遇乐》。辛弃疾青年时金戈铁马战场杀敌,壮年之后,却在朝廷的时用时弃中爱国而生怨,只能写词抒情。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写:“细参辛字”“总是酸辛苦”。又如梁衡所说: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辛弃疾名字中的“辛”当真在他生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战场杀敌的艰辛、官场煎熬的酸辛、壮志难酬的悲辛……如此一生,也让辛弃疾不由得“埋怨起”自己那“不详的姓氏”了。
虽是如此说,“得姓何年”却远远不及“栏杆拍遍”中饱含的“为国弃疾”的愿望深切了。
拥抱磨难
孙泽龙
说到梁衡笔下的辛弃疾,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最终“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的亡国浪子形象了。
我们称赞文人,更称赞那些由最真实的经历而发出呼喊文学大家。在梁衡笔下,辛弃疾是一个用刀和剑刻下诗篇的大诗词作家,他的诗中仍留着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源于亲身经历的豪情,是其他诗人比不了的。
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也同样吸引着我。做文人是需要越过一道门槛的。有的人,自以为见过真刀真枪就能与敌人一战了,殊不知远没有竞争的资格;有的人,自以为读了几本书看了些文章就能说三道四了,殊不知早已贻笑大方;更有甚者,仅凭自己一时的想象,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殊不知自己已经沦为他人的笑柄。
周总理的养女孙维世为创作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深入大庆油田,体验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晒得黝黑;习仲勋担任中宣部部长时,带头下乡体验生活,出入农村与山沟......正如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体会彩虹的美丽,只有切身体会过生活,才能写出让群众感同身受的作品,作出贴近实际的决策。
同其他南宋文人一样,写辛弃疾,就不得不写他的报国无门与壮志难酬。他背着“归正人”这一含有负面寓意的名号在南宋生活了40年,其中赋闲了20年,少有的任期也只得在后方当一个“救火队员”。他不断上书,不断失落,一次又一次。若要为他造像,梁衡选择“把栏杆拍遍”。即使闭了眼,也能想象出他登上高楼、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孤独、执着与无奈。看透了历史走向的他,却始终猜不透统治者的心。
生活以痛吻他,他要以歌报之。虽然他的努力多为徒劳,但他的忧愤抒发光照史册。坚持不一定能让你获得回报,但能充实你的一生。你坚持它就好,因为你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为你将拥有任岁月之风从头顶吹过的勇于挑战时间的气质。
感谢梁衡先生为我们重现了这样一个拍遍栏杆的辛弃疾。
他永远是个英雄
黄希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来到赏心亭,面对这美好的景色,他却痛拍栏杆,发出叹息,这是为何呢?阅读了《把栏杆拍遍》后,我终于设身处地感受到了他悲壮的情怀。
从作者的笔下,我了解到了他以武起事,可最终以文为业,他拥有抗金的勇气和目标,可却被保守的南宋朝廷不看重。南渡后,他失去也钢刃利剑,他只能笔走龙蛇,书写自己的悲烈壮志。他写过无数抗金之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可他却不能奔赴战场,让人扼腕叹息。
当他来到临建康城赏心亭时,他便把他那报国无门的情感发泄了出来。吴钩本是武器,辛弃疾本应拿着它上战场奋勇抗金,现今却只能搁置一旁,南宋朝廷“无人会”使它痛心与无奈。
他的词美,是一种特殊的美。作者将他的词与其它诗人的比较,我从中深深体会到他词深意丰厚,是政治大磨盘间磨出的豆浆,融入了自己的宏伟志向与生活哲理,然而辛弃疾为什么能成为这样伟大的诗人呢?为什么他的诗词能有中国史上独一无二的那种味道呢?因为他爱国,他那报国的热血时刻在沸腾,他的情感发自内心,写诗是对自己不能奔赴沙场而叹息的情感寄托,而这些无疑奠定了他诗词的基本情感。而南宋时代给他的挫折让他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上升了一个境界。
作者引用大量辛词,使我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情怀。历史的风云、朝廷的打击、民族的仇恨,成就了他的风云的一生。回望辛弃疾的历史,为他报国无门而叹息,也为他的以笔为剑而动容。他永远是个英雄。
别等着以后“把栏杆拍遍”
胡洁
梁衡的这篇散文读起来让人感叹,让人震撼!他通过写辛弃疾的事例,从而和辛弃疾的诗词联系到一起,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把一个爱国将军政治失意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体会辛弃疾壮志难酬的心理。
梁衡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却始终是矛盾着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换来的是朝廷的心烦,皇帝的时用时弃,这怎不使他备受煎熬?只有在这样的心情下,才能痛拍栏杆,创作出震惊天下之作吧。在我看来,这拍的不仅仅是栏杆,更是自己政治失意,难以平复的心情和朝廷的不公。这时而激昂时而惋惜的文字让我的心也跟着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文章标题《把栏杆拍遍》也着实吸引人,令人联想到当今社会中,也有很多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人,就像辛弃疾一样不被赏识,被人遗忘,就可以拿他的“栏杆拍遍”自嘲,他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想要让别人看到,被人认可,却事与愿违,只能归来自叹息了。
但是,我们可以从辛弃疾的身上学习很多,他的满腔热血、坚定不移的目标。纵使这其中艰辛不断,他依然执着不放弃;即使怀才不遇,他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他也成为了著名诗人。文章后面也说了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明辛弃疾还是才华横溢的。
而我们有大把大把的好时光,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执着、不放弃,与其等着以后把栏杆拍遍,不如趁现在不负青春年华,脚踏实地的读书做事,不因暂时的无人欣赏而垂头丧气,努力地汲取养料从而历经岁月风霜地成长为参天大树,才是回报祖国、创造人生最好的方法。
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
韦祎帆
辛弃疾的一生起伏跌宕,他从小苦修剑法,年轻时经常在战场中立下重重功劳,但南归后无奈把刀和剑化作手中羊毫笔尖上的力量写词。在他的诗中也能饱含着他对沙场的怀念,也有真实的对国家深深热爱的感情。作者梁衡对他每首诗的分析,我明白他有多么的恨和后悔,甚至自嘲。
在一生中痛苦无数的辛弃疾,也常常在诗中表达他的沮丧。“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梁衡的这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弦。是啊,为什么这么乐观洒脱的人是如此倒霉?他热爱百姓、国家至深,朝廷却不重用他。正是因为这种命运的不幸,从而成就了他。他的词被世人传颂,词中的悲壮是超脱的。辛弃疾在动乱时代里,在冷落中,他真正的思考自己,回忆自己,再把自己的感情都刻在诗词里表达。他孤独,却不孤单,他在与心灵对话。我们也要学会在孤独中自我反省、思考,孤独本身就不是错,而是改变的契机。
在辛弃疾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大将风范,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是多面的,是集豪放、洒脱、悲壮、真情于一身的。他的人生经历本就是一种融悲与喜的词,是用血,剑与泪写成的。“将军本色是诗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辛弃疾被冷落、被排挤,却在这样环境下冷静思考,才产生了唯一的辛弃疾。他在沙场英雄、爱国将军和著名词人三种身份中徘徊,但这,就是他。
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辛弃疾在远离战场后能静下心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他屡屡受到挫折,但是他没有放弃,反而非同一般的坚韧。我们如今有这么美好的环境,却时常感到失意。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总说完全无法理解当时他内心的绝望后又坚持,因为我们总是在放弃,便觉得放弃简单。可是现在想来,在这样明显的对比之下,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我们能生活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幸福,所以也要更加努力地去将未来变得值得期待。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多思考,多坚持,如辛弃疾一般永不言弃。
点评:
今天再次发表一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几篇习作各有特色。
嘉柯同学由“栏杆拍遍”联想到“得姓何年”,经过对比分析,得出“'得姓何年’却远远不及'栏杆拍遍’中饱含的'为国弃疾’的愿望深切了”,这是充分理解了辛弃疾才可能得出的结论。
泽龙同学体会到的是,辛弃疾的文学造诣来自他的经历,同时在文章的下半部分也赞扬了他的坚持。这实际上是两个主题,如果把笔墨聚焦到一个主题,会更好。
胡洁和祎帆同学把辛弃疾的处境和我们现在的优越性相对照,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坚持奋斗!希原同学则是还原了辛弃疾作词时的场景,这种营造现实感的写法容易打动人心,如果让自己和辛弃疾产生心灵上的对话,那会更加震撼。(夏天)
点击下面标题,可阅读名师教作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