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桑葚”情结


有这样一种水果,可以用“红得发紫”来形容,那么桑葚绝对是当之无愧,在翠绿桑叶掩映之下的星星点点,倏忽之间就由浅红过渡为深红,由深红蜕变为黑紫!时下,正值桑葚上市,不少水果摊上,都能见到桑葚的影子了。桑葚颜色黝黑或是黑中透红,果肉酸甜,很是开胃,为桑树的果实,乃春夏养生之佳果,营养丰富。且桑葚属应季水果,既饱口福,又养身心,一举多得!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国人对于桑葚的钟情,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缘,没有谁不喜欢吃桑葚!对于桑葚,在农村长大的我是再熟悉不过了:桑葚最开始是白色,然后慢慢变色,直到黄色,红色,最后变成深色的乌黑色。桑葚果是长圆形的,未成熟以前周身长满小刺,熟透以后小刺就软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轻轻一咬,流汁淌液!期盼一阵风起,熟透了的桑葚就会三三两两地掉落下来,随手捡起一颗,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那酸甜交融的味道堪称绝配,既汁水横流,生津止渴,又隽永绵长,回味无穷!

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在那个吃粗粮的岁月里,大多家庭生活都不富裕,大人们总是抠着每分钱过日子,孩子们买学习用具都困难,更别想买零食吃,饥肠辘辘是经常的事。于是,桑葚便成了我们解馋、充饥的替代品。记得姥姥家院子里有棵桑葚树,没到桑葚发红发紫的时候,我们就会围着桑葚树直转。大人们不忍心看我们这些小馋虫馋涎欲滴的“猪哥样”,往往会勾下来一些让我们解馋。最后是黑了嘴巴,美了心里!

桑葚的吃法很多,可以泡酒,可以做粥,我觉得最好的吃法就是生吃,甚至不会去刻意的去想不洗干净会不会很脏。

桑葚又称“补血果”,又名桑果、桑椹、桑泡儿等,为桑树的果穗,是春夏养生之佳果,属药食两用之品。据古今医家用药经验的总结,桑葚可谓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一点也不夸张。所以,吃水果不能只看颜值,在当令时节不吃桑葚,实在是亏大了!《滇南本草》认为“桑葚,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随息居饮食谱》也说“桑葚,滋肝肾,充血液,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本草经疏》:“桑葚,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传统中医认为,桑葚,味酸甘性寒,无毒,入心、肝、肾经,色黑者入肾,色红者入心,所以,桑葚具有补肾固精,乌须黑发,养血滋阴,润燥生津,宁心安神、驻颜抗衰、滋肝明目等功用,可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大便干结等症。

值得一提的是,桑葚还与传统孝道有关。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篇名为“拾葚供亲”。这个故事讲西汉末年王莽之乱时,遍地饥荒,有一孝子名叫蔡顺,靠采拾桑葚充饥。他将桑葚用两个容器盛着,一个盛放紫黑色的熟桑葚,另一个盛放尚未熟的红色桑葚。路上遇到起义军,问他为何要将桑葚分开盛放,他说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自己食用。这份孝心瞬间感动了众人,起义军首领赠之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
这个故事,在古代妇孺皆知,但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提一提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愿人人都有孝顺父母之心,在自己品尝桑葚的美味时,记得带一些给父母和长辈呦!

●☞特别提示:桑葚性寒,如果体质偏于虚寒的人群就不适合大量食用,可饭后少量食用。有些人脾胃比较虚弱,尤其脾虚腹泻的时候,即使食用桑葚蜜膏也要慎重。另外,体虚便溏者不宜食用桑葚,糖尿病患者忌食桑椹,儿童也不宜大量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