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隋书·万宝常传

《万宝常传》是唐代魏征主编的一篇传记。

原文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并撰《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一千八百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已来,知音者皆不能通,见宝常特创其事,皆哂之。试令为之,应手成曲,无所凝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开皇之世,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并讨论坟籍,撰著乐书,皆为当世所用。至于天然识乐,不及宝常远矣。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能造曲,为一时之妙,又习郑声,而宝常所为,皆归于雅。此辈虽公议不附宝常,然皆心服,谓以为神。

译文

万宝常,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万大通,随梁将王琳归顺了北齐。后来企图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漏,被杀。因而,万宝常被发配为乐户,也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种乐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制造了一组玉磬,献给北齐皇帝。万宝常曾和别人在一起吃饭,饭间讨论起音调,当时现场没有乐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杂物,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但他历事北周和隋朝,都没能被提拔。

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等人主持确定乐曲的声调,起初定为声音洪亮的黄钟调。万宝常虽然只是一个艺人,郑译等人也常常叫他来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张大多不被采纳。后来,郑译等人的乐曲谱成功要演奏了,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声调吗!”隋文帝很不高兴。万宝常极力说明这种声调表现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绪,不是庄重的雅音,请求用水尺为准,来调正乐器声调。隋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万宝常奉皇帝的命令,制造各种乐器,乐器的声调都比郑译等人所定的调值降了两个调。他还编撰了《乐谱》六十四卷,具体论述各种乐器的各个音阶递相为宫音的转换方法,改变琴弦、移动琴柱的各种变化,产生出了84个调式,144个音高标准,变化终止于1800个音级。当时人因为《周礼》上有递相为宫调的道理,从汉、魏以来,懂音乐的人都不懂这种方法,现在见到宝常与众不同创立了这种方法,都讥笑他,试着让他表演,宝常应手成曲,没有一点不流畅之处。在场的人无不惊叹称奇。从此改进乐器之处,多得数不清,这些乐器音调雅淡,不受当时人的喜爱,太常寺通音乐的人大多排斥、诋毁这种音乐。

万宝常家里很穷,且没有儿子,他的妻子乘他卧病在床,把家的东西偷窃一空而逃走了。万宝常挨饿了,也没有人送东西来给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饿死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用这些干什么?”看到的人从火中抢救出来几卷,现在这些音乐还流传在世上。人们谈到此事时,还为万宝常而悲哀。

开皇时期,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一起讨论古代的典籍,编撰乐书,都被当世所采用。至于这些人懂音乐的天赋,比宝常差远了。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人能创编曲子,为一代佳妙之作,又学习俗乐,而宝常所作的,都归为雅正之音。这些人虽然在公众场合议论时都不站在宝常一边,但心里却佩服他,说他的音乐才能是上天赋予的。

编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唐代政治家。武德时为太子洗马。贞观时历官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参预朝政。贞观初朝臣论政,他主张“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李世民接受他的主张,终至天下安定。后数被召见,访问得失,征尽诚献智,知无不言,其言论多载于《贞观政要》。诏修周、隋、齐、梁、陈五代史事,各史有专人负责,令魏征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时称良史。以丧乱后,典籍纷杂,建议集学者校订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渐备;以《礼记》庞杂无序,建议重加改编,数年成《类礼》二十篇,录置内府。又主编《群书治要》。所著今存有《魏郑公谏录》五卷、《魏郑公文集》三卷、《魏郑公诗集》一卷。

(0)

相关推荐